自古王朝御前大臣,不外乎两类:一类注重发展关系,左右逢源,以庞大的人脉关系铺垫出一条仕途的康庄大道。另一类注重自我深造,追求在机会出现之前,实现能力和修为的蜕变。前者出类拔萃的,可享一世荣华富贵,后者出类拔萃的,可使功勋不朽。

比如王阳明,比如杨一清。

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以科举取士的文官,却又都是军功卓著。所不同的是,杨一清更加少年老成,他十八岁便中了进士。

明朝八大总兵名单:明朝铁血首辅杨一清(1)

杨一清像

成化二十一年,杨一清告假回云南老家祭祖,在返回京城途中,路过毛玉的宅院并且留宿。此时的毛玉尚未进入仕途,他自掏腰包置地办学,并高薪聘请远方名师任教,希望以此改变云南边陲教育的落后局面。

毛玉向杨一清请教教育之道,杨一清洋洋洒洒留下一篇诗文。我们截取其中四句如下:

上达功夫子细探,莫将实里付空谈。要知作圣希贤意,小学分明是指南。

我在上面的诗句中读到了两层含义:1.学问需要仔细探究,切莫空谈;2.圣贤之道,重点不在名师,而在是非分明。

这不仅仅是杨一清对教育的建议,也是他一生的行为法则。


弘治十四年,杨一清升任南京太常寺卿。自朱棣迁都燕京以后,南京作为留都,虽保留了皇城的三省六部机构,却都是闲职。所以杨一清仍可安居京城,不必去南京赴职领命。

话说杨一清整日清茶淡酒,书画人生。转眼之间,便是两年。这样的日子对杨一清来说,也算是逍遥快活,但其实并非如此。近日,听闻蒙古鞑靼部落屡犯大明边境,西关边塞吃紧。

明朝八大总兵名单:明朝铁血首辅杨一清(2)

在升任南京太常寺卿之前,他曾就任陕西教育部长。在勤恳办学之余,他曾仔细考察过陕西边军的情况。明军孱弱,战马流失,用以养马的草场和用以戍边战士口粮的军田均被当地豪强霸占。

当地的养马人和军户,要么是因还不起高利贷而逃亡,要么是被暴力胁迫直接驱逐出境。尽管杨一清义愤填膺,但他无权干涉。

这一日,杨一清心血来潮,摊开纸墨,画起了他印象中的那些边关瘦马。

鬼使神差地,这幅瘦马图到了兵部尚书刘大夏手中。刘大夏幡然领悟,随后,他举荐杨一清任副都御史,赴陕西督理马政。

明朝八大总兵名单:明朝铁血首辅杨一清(3)

于是,杨一清就这样踏上了养马之路。督理马政,乍一听让我想起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庭的官职——弼马温。但在影视剧里猴子的工作只是和马儿一起玩耍,杨一清的工作可没这么轻松。


简而言之,杨一清到任后大致做了两件事:

1.解放已被地方土匪豪强抢占的军田和牧场,归还于军户和养马人,并给他们以政策上的扶持。

这一点说起来简单,要知道,类似的事情,后期权倾朝野的首辅张居正也干过,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地方豪强之所以横行霸道,是因为他们都和朝廷势力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输送关系。这种来自朝廷势力的压力,张居正都无力抵挡,杨一清又如何能做到?

明朝八大总兵名单:明朝铁血首辅杨一清(4)

茶马互市图

然而,他做到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铁血与魄力,还因为鞑靼部落的来犯。此时,以“小王子”为首的鞑靼部落的崛起,是对大明边境构成的最大的威胁。在这种局面下,作为处于战争前线的陕西,无论朝中势力还是地方豪强,都不得不为帝国的存亡之忧让路。

据说,在杨一清扫除的土匪和豪强中,就有为大太监刘瑾输送利益的团伙。国难当头,刘瑾也无可奈何,他只能记下这一笔帐,来日清算。

2.茶马互市。这个措施有点厉害,但也属无奈之举。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杨一清没有时间等待马匹慢慢繁殖。于是,他开启了茶马互市。

简单来说,就是开启自由商贸。向吐蕃出茶叶,换来他们盛产的白银,用白银在当地流通换来粮食,再用粮食换蒙古的马匹。颇有点现代化的意思了。


话说杨一清的养马事业成绩斐然,一日快马探报,鞑靼数万兵马正在突袭固原的路上。固原位于今天的宁夏,明朝时隶属于陕西。此处山峦交错,沟壑相连,一旦展开伏击,很容易得手,届时百姓势必遭遇蒙古人的野蛮杀戮和抢夺。

明朝八大总兵名单:明朝铁血首辅杨一清(5)

不过鞑靼骑兵有个习惯,喜欢突袭不喜欢攻坚。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能赶在鞑靼骑兵之前向固原总兵曹雄报信,固原军加强戒备,鞑靼骑兵也许会不战自退。但是,这只是一种可能,还有一个可能是,派去报信的人可能一并被包饺子。

其实,杨一清此刻所面临的,是和若干年后王阳明面对宁王叛乱一样的局面。这事本身和他没啥关系,他大可以当个看客。杨一清不玩心学,但做出了和王阳明一样的选择:干!

杨一清的马确实养得好,因为他日夜兼程,终于跑赢了鞑靼骑兵,率先进入固原大营与曹雄会合。固原加强戒备,鞑靼见状,准备调头攻打隆德。固原之围已解,曹雄松了口气,但杨一清不干。

原因很简单,对于杨一清来说,隆德城里也是大明的百姓,固原受困和隆德受困都是一回事。

明朝八大总兵名单:明朝铁血首辅杨一清(6)

于是,他请求曹雄给自己造势,他带着骑兵从鞑靼后方发动突袭。深夜,趁着固原大营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杨一清发动了突袭,鞑靼骑兵以为大军杀来,自乱阵脚,慌乱逃出边塞。

这一战,朝廷的论断也令人熟悉:杨一清自作主张,论罪当斩,但击退鞑靼骑兵有功,功过相抵,不奖不罚。

但对于杨一清来说,这一战只能算是投石问路,他的赫赫军功,才只是刚刚拉开帷幕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