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情史简介(武则天与洛阳牡丹那段)(1)

到洛阳,所有人都向你推荐牡丹,以为普天下都以她为王者。

但其实我不大喜欢牡丹,不是我对她有什么成见,而是在花的审美上有些小家子气。我喜欢成片的花,很写意,比如漫山遍野的矢车菊、格桑花、薰衣草,像云一样,像歌一样,像梦一样,浪漫而诗意;不喜欢一朵一朵的大花。

比如郁金香,虽然长得还算集体,但硕大的脑袋一只一只的排列着,太整齐,没有花香弥漫的感觉。

比如牡丹,非常工笔,开得太认真,太仔细,什么东西一览无余就没有想象的余地,就没有美感,且颜色大多俗丽。而且被冠以的什么王者风范、福贵霸气,至尊女神、倾国倾城、千姿万态等等,觉得都压折了牡丹那一个浅浅的花瓣。

而且,在偌大的洛阳城,牡丹并不“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是把各类品种关在一个“国花园”里,每年搞一个牡丹节带动城市的旅游,但花少人多,游人像看猴子一样围观着看花,在闹哄哄的人群中,牡丹失去作为花的天然羞涩和清高,满不在乎地在调戏和色诱的眼光中麻木不仁,实在让人失望和沮丧。

她毕竟命名为国花,她毕竟国色天香,她的清高和硬骨在历史上还有一段“绯闻”和“公案”。

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回《吟雪诗暖阁赌酒 挥醉笔上苑催花》及第五回《俏宫娥戏夸金盏草 武太后怒贬牡丹花》有一节精彩描写。

某日,武则天边赏雪,边与上官婉儿赌酒吟诗。上官婉儿做“雪”诗一首,武则天就喝一杯酒。喝着喝着,忽然有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后不觉龙颜大悦并异想天开地认为,园中各花也应该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便吩咐备辇,准备与太平公主一起赏花。太平公主说:“花卉开放各有其时,现在又不是春天,怎么会有花开呢?腊梅原是冬花,这时开很正常。”太平公主从小就头脑清醒,思维逻辑性强,是个明白人,知道自然是有时有序的。可武后不听这一套,觉得自己是天子,让什么花开一开不成什么问题,执意要去,还亲自击鼓催花。

有一个熟悉武则天脾气的太监,怕武则天没看见花开迁怒于众人,赶紧拦住:“据奴婢看来,大约众位花仙还不晓得万岁要来赏花,所以未来伺候。刚才奴婢已向各花宣过圣意,倘万岁亲自再下一道御旨,明日自然都来开花了。”于是武后提笔写下四句:“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

剩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第二天一起来,各处群花大放,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开。于是武后大怒,认为她平时对牡丹最厚,牡丹却如此负恩,在用炭火炮烙之后更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阳最盛”。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但也有可疑之处。

武则天属于人中日月,成日里乾坤社稷江山,哪能如此小鸡肚肠。如正在她身边忙乎的上官婉儿就是一例。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孙女。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驱除。后来上官婉儿被武则天召见,于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文意通畅,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赦免,只是处以黥面。从圣历元年开始,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委以重任。

能以诗佐酒,绝对是雅人一个,怎么想像会做出炮烙牡丹这等焚琴煮鹤之举?武后最爱洛阳,把牡丹送去洛阳也算不得进冷宫,从牡丹现在的身份和全国知名度看,武则天简直是成就牡丹在中原的一方霸业。

换句话说,洛阳牡丹要感谢武则天才对。

这段记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不过放下牡丹不表,百花确实为武则天冬日盛开的真实性又有几分?

龙袤《全唐诗话》:“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幸上苑,许可,寻复疑之。先遣使宣诏曰:‘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

龙袤认为武则天使用了某种异术,达到其转移唐祚的目的。

如果这一记载属实,可以猜断,武则天使用的大概是“堂花术”,也就是现在很普通的温室栽培法。

关于堂花,记载很多,说法也有几种。

最早的温室可能出现在秦朝,秦始皇时的某个冬季,曾经收获了在骊山种植的瓜果。

明确的记载出现在汉代。《汉书·召信臣传》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这是汉元帝时的事。

“堂花”,“唐花”?

可能都是武则天维护她的统治和权力的手段之花,无论是在园子里开了还是没开,都和腊梅争宠和牡丹孤傲无关,和炮烙及流放无关。但这些轶事,或许其实就是她的生平,是她的悲喜。因为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只有武则天这一个女人威仪地盛开着,万尊地独放着,成就了一个国色天香的朝代。

女人如花花似梦,把这几个字篆刻上她坟墓前的无字碑上,她会做何感想呢?

在洛阳,一路上被这女人的历史公案牵扯着,水席也没心思吃,吃了什么也忘了,只记得八个盘子八个碗,一溜烟传上来。每盘每碗都看不见菜,只看见汤。稀里哗啦喝下去,撑得路都走不动。

白马寺也没认真玩,但买了几个铜牛、铜羊和古人喝酒的樽,至今在家里认真摆放着。这几样物件都是模仿历史上名声显赫的出土文物做旧的,做得之好,几乎以假乱真。好几个业内高手看见,猛一眼都哆嗦了一下。

所以,历史上的真假有时候确实是扑朔迷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