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受汉献帝禅让称帝,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

然而,曹魏政权,在不到短短的三十年之间,历经三位皇帝,最终,政归司马,曹魏政权名存实亡……

魏文帝曹丕英年早逝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年十月,曹丕迫不及待地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称帝。

作为曹魏的开国皇帝,正值壮年的曹丕意气风发,渴求着完成统一大业,先后两次举大军攻打东吴,但却都无功而返。

文武双全的曹丕,称帝之后,军事上平定青州、徐州两地的割据势力,彻底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同时击退北方鲜卑,与周边少数族群修好,稳定边疆。

政治上,曹丕采纳陈群建议,确立用以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将任命官员权力收归中央。

曹丕继承曹操时期的屯田制,大力发展经济,在位期间,社会生产秩序稳定,国库充实,积累下大量物资财富。

然而,仅仅过了六年,公元226年,年仅四十岁的曹丕便突然病逝于洛阳,其子曹叡继位。

历任曹魏三代君主排名顺序(曹魏历经三代皇帝更替)(1)

曹叡大权独揽

曹丕突然病重,匆匆忙忙立其子曹叡为太子,并令曹真、司马懿、曹休、陈群辅政,随即去世,魏明帝曹叡继位,成为曹魏的第二任皇帝。

曹叡处事冷静、为人刚毅,又深谙臣主制衡之道,继位不久,便掌控了皇帝的实权,政由己出。

而曹真、司马懿等几个辅政大臣,变得形同虚设。

曹叡多次以边疆战事为由,将曹真、曹休、司马懿调往边境,减少其在都城洛阳给朝廷决策带来的影响。

曹真、曹休先后病逝于军旅之中,司马懿亦南征北讨,四个辅政大臣中,唯有陈群留于洛阳,却还是不掌握任何兵权。

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成功抵御了蜀汉和东吴的数次进攻,并平定了北方的鲜卑,攻灭公孙渊。

曹魏的实际掌权者,属于皇室,辅政大臣曹真、司马懿等,殚精竭虑,为曹魏政权南征北战,攘外安内,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239年正月,大权独揽的曹叡,在三十六岁之时,病逝于洛阳。

历任曹魏三代君主排名顺序(曹魏历经三代皇帝更替)(2)

曹芳权力被架空

魏明帝曹叡的亲生儿子全部早年夭折,没有一个成长起来,只有收曹芳为养子。

曹叡病重之时,担忧自己身死而国家根基不稳,便立曹芳为皇太子,自己当天去世。

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为帝,为曹魏政权的第三位皇帝。

曹叡病重之时,急召司马懿入宫,令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曹芳,拉着司马懿的手说:

“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

曹芳登基,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然而,曹爽却开始排挤司马懿,想要大权独揽。

最终,曹爽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司马懿丢掉了兵权,改任为有名而无实的太傅。

司马懿韬光养晦,拒绝让自己的儿子为官,静静等待时机。

曹芳弱小,大将军曹爽专权,软禁太后,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而司马懿则装病,不问政事。

公元249年,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曹爽兄弟从行,司马懿抓住时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举击败曹爽,控制了京师洛阳。

此后的朝政,已归司马氏所有……

历任曹魏三代君主排名顺序(曹魏历经三代皇帝更替)(3)


短短三十年间,曹魏政权便经历的三位帝王更替,朝政大权旁落于权臣之手。

上天似乎给曹操的后人开了个玩笑,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都可算是一代明君,然而却都英年早逝,致使权力交接不断。

曹魏帝王短命,形成不了稳定而持续的统治,每每病重之时,方才匆匆立下太子……

魏明帝又无子,八岁的养子曹芳继位后,权臣辅幼主,皇帝的权力逐渐被架空,转入他人之手。

高平陵之变,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已经归于司马氏……

历任曹魏三代君主排名顺序(曹魏历经三代皇帝更替)(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