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品读古诗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个很有价值的论题,即诗词的境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就曾将诗词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前者指以我的眼光看待事物,事物都带有我的色彩;后者指以忘我的眼光看待事物,我和事物水乳交融。如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

宋代词人的别称(宋代不知名词人)(1)

通常来说,诗词想要出境界,与它是否具有真情实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创作一首诗词的时候,其语言能否准确且形象地传达出对景、物或人的真情实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玉楼春·春景》,便是一首仅凭一“闹”字,就境界全出的杰出词作。正如清人刘体仁在《七颂堂词绎》中所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卓绝千古”。

宋代词人的别称(宋代不知名词人)(2)

《玉楼春·春景》是宋代词人宋祁的代表词作。其内容旨在赞颂春光的明媚,以及表达及时行乐的情趣。虽说宋祁在宋代词坛上,不及苏轼、欧阳修等人知名,但是他的这首《玉楼春·春景》算得上一首名作了。并且,宋祁本人还因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获得了一个“红杏尚书”的美名,就如同秦观的“山抹微云学士”一样。

宋代词人的别称(宋代不知名词人)(3)

《玉楼春·春景》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首先,词的开篇“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即逐渐感受到东城的风光越来越好,乘着船儿行驶在波纹细如皱纱的水面上。显然,春光渐好是“有我之境”,它是词人以我的眼光看待春光。因此这首词的开篇可以说是总写了春光的美好。所以紧接着的“縠皱波纹”,其实就是从细节处开始突出春光的美好,即先写了春水的轻柔。

宋代词人的别称(宋代不知名词人)(4)

接下来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则是透过多种景象,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它的意思是说,拂晓的轻寒笼罩着如烟的杨柳,红艳艳的杏花正在枝头怒放盛开。“春意”,指的是春天的迹象或景物,它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难见到,但是想要用语言形象而准确地传达出春天里各种景物的情绪,一时半会儿估计很难想到。

这里的“闹”,就是其中典范。说到“闹”,不得不说一个词语“热闹”。相信有很多人都喜欢热闹的场面,并投入到一种热闹的环境氛围中。同理,词人笔下的这个“闹”,所表现的就是一种春意“热闹”的场面和环境氛围,而这种场面和氛围则源自于千树万树的红杏。试着想象一下,千树万树的杏花在枝头争相绽放的场面,那是何等的热闹啊。所以说着一“闹”字,便境界全出。

宋代词人的别称(宋代不知名词人)(5)

然后,词的下片开始,词人便从春光写到春情上了。“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人生在世总是怨恨太多欢乐太少,故愿为获得一笑豪掷千金也在所不惜。由此可见,词人之所以赞颂明媚的春光,也是因为人世间的欢乐太少,烦恼太多,所以才会有此感慨。但另一方面,春光易逝,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宋代词人的别称(宋代不知名词人)(6)

所以词人便有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即我为君手持酒盏劝说那金色的夕阳,希望它能够向花间多留一抹晚霞,多照一寸光辉。词到了这里便结束了,我们可以看到词人把他对春光的赞赏,对时光的留恋,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珍惜,写得韵味十足,回味无穷。而单从表现春意来看,宋祁的这首《玉楼春·春景》,显然仅凭一“闹”字,便卓绝千古。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