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兴化市永丰地区河蟹、小龙虾混养模式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从养殖收益上来讲,因为相对而言投资大,风险高,收益好时每亩净利润能达到1万多元,但由于发病死亡量比较大,很多池塘处于亏损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小龙虾自身的特性:自繁能力非常强、不耐低氧、特别好斗,相互残食,导致养殖病害多、管理难度大。另一方面,很多人对于混养小龙虾的养殖观念、管理的精细度,包括增氧力度、水质调控等方方面面跟不上,导致养殖成功率持续走低。本文为大家梳理了一些虾蟹混养模式的关键点,希望对养殖有所帮助。

一、池塘条件

以大塘口为主,面积30~50亩,四面环沟,环沟宽大,坡度平缓;顷杆宽大,有适当坡度更好;围子坡度要平缓,有利于水草的栽种、布局以及减少中后期的缺氧;进排水方便,增氧设施完善。

巢湖小龙虾生态混养(小龙虾混养关键点)(1)

图1 养殖池塘

二、控制小龙虾密度

1、清塘使用“菊酯类”药物:密度大的池塘(养殖3-4年左右)一般打水到30~40公分进行药塘,保留围子上的小龙虾即可。

2、三月份顷杆处局部围网,抓大雨后出爬的抱籽虾,之后视塘口密度选择出售或继续养殖。

3、四五月份时可适当使用一些杀虫药(如敌百虫,阿维菌素等)杀掉部分龙虾,降低密度。

4、密度大到影响水质调控和水草管理的情况下,要在5月底到6月初尽早出虾卖虾。

5、养殖结束后坚持环沟清淤,一般第二年小龙虾数量都会相应减少。

巢湖小龙虾生态混养(小龙虾混养关键点)(2)

图2 小龙虾互相争斗致残

三、科学增氧及减少耗氧

1、捕虾时用大网孔笼子出虾,捕大留小,减少因人工捡选带来的缺氧风险,同时将笼尾吊起来,增加空间。

2、及时查料并调整投喂量,勿过量投喂;定期使用“利苗多”、“利菌多”等拌料投喂,减少粪便污染耗氧。

3、保持合理的水草布局,避免水草过密;及时捞掉腐烂的伊乐藻,一定要避免伊乐藻烂在塘底。

4、合理配置增氧设备:伊乐藻为主的塘口建议以底管增氧为主;田面水韭菜多的池塘可以选择环沟布置水车、坂田上布置涌浪机,增氧力度越大越好,最好不低于0.2kW/亩;养殖中后期看外河水质量适当打水换水。

5、定期改底(“底加氧” “底居安”)、补菌,分解耗氧物质,使用频次依据投喂量和池塘水质环境、水草活力而定。

6、慎用耗氧物质(如某些絮凝性底改药物),合理用肥及刺激性大的化学消毒剂。

四、水草管理

1、水草合理布局:一般环沟两侧栽种伊乐藻,田面栽种伊乐藻配合水韭菜(部分再配合轮叶黑藻),围子适当铺种水花生。

2、控制水草密度,避免伊乐藻连成片,并提前疏通,留出通风沟;注意观察水草活力并及时养护。

3、安全用药,勿用控草及易伤草药物;定期补菌,少量补肥养草,底肥不足的可打底肥。

巢湖小龙虾生态混养(小龙虾混养关键点)(3)

图3 池塘底部烂草

五、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1、平时注意小龙虾活力、吃料量变化,一旦发现有明显变化,及时找原因,对症下药。

2、赶龙虾后、水变后、缺氧后(上草,浮头)、蜕壳期、发病后、使用化学消毒剂后、台风暴雨等突变天气前后及时抗应激、恢复体质。

3、五月下旬到七月下旬龙虾发病期需要定期(至少1周1次)补充营养,“激活”为主,配合“长生-100”、“活力钙”等。

六、控制病菌传播

1、稳定的水环境(减少水变)、稳定的溶氧(避免严重缺氧)是减少病菌传播感染的根本保障。

2、养殖过程中交叉拌喂“三黄散” “肝胆易康”/“银翘板蓝根散”等,并定期使用“优肽”抑菌,尤其是5-7月份的病害高发期。

3、一旦发病后,尽快出虾卖虾,降低密度(尤其是密度大、发病早的池塘),并及时捞掉死虾,减少相互残食交叉感染。

4、不建议使用伤体质(降低免疫力)、耗氧大、刺激性大的、甚至易引起水变的化学消毒剂和抗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