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停止征伐 汉武帝启用桑弘羊(1)

常年征战,使得西汉王朝的财政濒临崩溃的边缘。为了摆脱困境,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启用亲信桑弘羊,大刀阔斧地进行财政改革,创造性地推出了后世统称为盐铁官营的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这个盐铁官营包含哪些内容?他又为什么成了自西汉王朝之后历代王朝的国策?

刘彻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想干很多事情,他要和地方诸侯博弈,压制住诸侯的分裂倾向,保证内部的统一和安定。他立志北击匈奴,连年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希望彻底解决外部安全问题。他收复了割据两广地区的南越国,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广郡县制。他对辽阔的西方世界充满好奇,致力于开拓东西方交流,把中华文明拓展到西域去。

可是汉武帝想办的事情越多,他的头就越大,就越伤脑筋,因为他想做的每件事情,哪一件不需要花钱,而且要花费巨额的资金。那么问题就来了,汉武帝到哪儿筹钱去?文景之治给汉武帝留下了不错的物质积累,可是再丰厚的家庭也有见底的时候。经过20年的开销,到元狩初年公元前122年左右,汉朝的财政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了,国库已经被掏空,财政收入远远抵不上开支,国家的财政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前方的战争不可能说停就停,国内的政策也不可能说放弃就放弃。汉武帝刘彻必须硬着头皮去开源,去寻找新的收入。

面对财政困境,汉武帝可以用的增加收入的措施主要有这么三条。首先,汉武帝可以提高农业税,农业税是古代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客观地说,汉朝的农业税非常轻,汉高祖时期定下的税率啊是十五税一,汉景帝时期啊,甚至一度降低到了三十税一。所以适当提高农业税的税率是一个好选择。第二,汉武帝可以用金融手段筹措资金,比如发行债券,或者拍卖皇家园林等等。第三,汉武帝可以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繁荣,从而增加税收。

以上这三条措施应该是国家应对财政困境的主要方法。但是汉武帝一条也没有采纳,他走出了第四条道路。那么汉武帝的新路子是什么呢?汉武帝有一个亲信的大臣,叫做桑弘羊。桑弘羊是洛阳人,当时洛阳市富冠海内外的大都市,在西汉初期人口就超过了30万。那里市场繁荣,交通发达,洛阳人都善于经商,洛阳城里聚集着四面八方的商人。

汉武帝为什么要停止征伐 汉武帝启用桑弘羊(2)

桑弘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城市家庭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商业思维活跃,进取心强。13岁的时候,桑弘羊因为擅长心算,也就是对数字和计算很有心得,被征召到长安担任了侍中,侍中是魏晋和唐宋时期的三公之一,但是当桑弘羊时期的侍中还远远比不上后来的诗中那样显赫,当时啊,还只是皇宫中的小官,可是他的运气比较好,他的陪伴的恰恰是刘彻,当时他们俩年纪相仿。刘彻后来成了汉武帝,桑弘羊的官职也就逐渐提升。自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起,汉武帝用人所长,任命桑弘羊为大农令,把国家财政实权托付给了他,大力支持他改革财政制度,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困境。桑弘羊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改造了西汉王朝的财政体系,创造性地推行了后世统称为盐铁官营的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来看看盐铁官营都包括哪些内容。盐铁官营的第一项政策也是核心政策,就是盐和铁的官营。桑弘羊在盐铁产区分别设置盐官和铁官,专门负责官营业务。食盐的官营采用官府提供煮盐的铁锅,招募百姓煮盐,官府在统一收购食盐,垄断销售。这种做法,铁的官营则由官府彻底垄断,从开矿,演练到销售,都由官府负责。我们可以想象,这两项做法可以给官府带来持续不断的收入。

盐铁官营第二项重要政策就是推出平准法,各地要向首都长安输送供品和物资,费时费力又有不小的损耗。桑弘羊就规定,除了少数关键物资外,将其他物资就地变卖,或运到价格高昂的地区变卖,然后购买价格低廉的物资掌握在官府手中,称之为均输。桑弘羊又在首都长安执行平准官府在某项物资便宜的时候,大量采购囤积,等到价格昂贵的时候再抛售。维持商品价格的同时,还能够盈利,均输和平准都是瞄准商品流通,起到了控制市场价格的作用,打击了投机倒把的商人,维持了市场的稳定。

盐铁官营的第三项政策是制度改革,朝廷禁止私人铸币,由上林院铸造,统一规格的货币流通全国。汉武帝时期铸造的钱币,历史上称之为五铢钱。盐铁官营的第四项政策是国家垄断酒类经营。中国酿酒历史悠久,社会上酒类销售巨大,酒却政策自然也就孕育而生。

不断地收入除了上述几项政策外,桑弘羊还协助汉武帝开展屯田。为了与匈奴人做持久战,同时也为了经营河西走廊等边疆地区,桑弘羊先后组织了60万人屯田戍边。这是一项短期耗费巨资,但是长远收益丰厚的行为。以上就是盐铁官营政策的主要内容。

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项制度,影响深远。国家没钱了,汉武帝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税或者大力发展工商业等手段来充实国库。但是汉武帝最终不但没有扶持与发展工商业,反而采纳了桑弘羊盐铁官营的政策,对工商业者造成了不小的打击。那么,汉武帝此举到底有着怎样深刻的用意呢?要想理解盐铁官营,还要从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观念谈起。顾名思义,重农抑商就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农业能生产出实实在在的粮食,让人们吃饱肚子,提供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在古代,吃饱肚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够吃饱饭的。粮食安全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即便是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也仅仅是没有出现饥荒,绝大多数人能吃饱饭而已。一旦出现大面积的饥荒,不仅统治者面临合法性危机,还可能诱发动乱。所以,如何解决粮食安全,是摆在统治者和所有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土地面积相对固定的前提下,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尽地利,组织老百姓埋头耕种,最可能多地生产出粮食来。中国农业技术的发达,精耕细作的传统就受益于此。

而商人呢,不可能埋头耕种,他们四处游荡,脱离农业生产,他们并不生产实实在在的物资。在许多人看来啊,反而是平白无故的消耗粮食。而且商人的存在可能诱使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加入他们的行列,影响农业生产。因此,统治者和农民们天然就对商人没有好感,称之为是无用之民。这就像田野里的无用之苗一样。这是,中国古代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因素。

重农抑商这个观念的存在,还有政治方面的因素。早在商鞅时代,商君书就说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农业生产决定了农民与土地保持高度稳定的关系,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固定生活。他们关心天气,阳光,土壤,注重总结农业生产的规律,他们的目光是向下的,追求的是可以预期的。久而久之,农民就养成了简单淳朴的性格和安土重迁的观念。对比商业塑造的商人群体的特点恰恰相反,商业是物资流动,追求利润的行业,商人们需要四处奔波,他们关心成本和收益,关心税收,关心时事。随着阅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他们逐渐养成了独立的思想,关注自己的权益,并且会争取自己的权益。久而久之,商人在统治者的眼里就变成了见利忘义,无商不奸的市井小人。

桑弘羊认为,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也就是说啊,商人群体一旦有了钱,你用什么方法来让他们为你所用呢?因此,从政治角度考虑,古代统治者也排斥商人,历朝历代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政治方面的考虑可能胜过经济因素。

从战国时代开始,变法的各国就明确了重农抑商的国策,并且进一步内化为全社会的观念。农业是根本,商业是细枝末节。汉高祖刘邦起兵入关中,准备攻击秦军。战前,张良对他说秦兵尚强,未可轻臣。君臣商议后,派人用重金贿赂了秦将。后者不仅不和刘邦作战,而且还愿意与刘邦联合进攻咸阳。后来刘邦和陈希作战,陈希的将领都是商人出身,刘邦又各以千金贿赂他们。现实的例子,让刘邦等西汉的缔造者强化了商人忘恩负义,唯利是图这样的印象。

西汉建立后,朝廷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规定商人不得乘车,不得穿绸缎衣服,禁止商人及其子弟入室等等,商人几乎就是西汉王朝的二等公民。因此我们就会发现,当汉武帝君臣面临财政困境,需要增加收入的时候,他们不会发展工商业来征收,因为这样会给统治增加不稳定的因素。

汉武帝为什么要停止征伐 汉武帝启用桑弘羊(3)

同样,汉武帝君臣也不会通过提高农业税来征收,因为农业是本业,需要扶持。事实上,中国社会另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推崇轻徭薄赋。因此,提高农业税赋的政治风险很大,还面临更大的观念束缚。至于发放债券,拍卖,园林等等措施,同样是和当时的社会观念相悖的。种种选择项都被排除了,剩下来就只有把目光投向商业,投向商人群体。盐铁官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台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政策是重农抑商社会观念的反应,也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逻辑发展,这是这项政策得以推行下去的重要原因。受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汉武帝最终采纳了桑弘羊盐铁官营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