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荔

秋雨的唯美意境散文(当代散文秋雨百脉泉)(1)

漫长的炎夏终于在接连的秋雨中渐渐淡去,立秋已经20余日,树木依然是葱蔚洇润。今年南方大旱,山东境内却难得的雨量充沛,想着百脉泉正该是喷发旺盛、场景壮观,于是相约去游玩一番。

清晨出发时又是细雨霏霏,更加增添了游兴,却也担忧着回程会不会有预报的中雨暴雨。一路语笑嫣然,心中期待满满:雨中漫步,身畔泉涌,秋风细细,秋景高爽,该是可以入诗入画的罢。

进入景区时雨停了,太阳时不时在阴云中露一下脸,柔和而友善。景区比三五年前来时要整齐阔朗许多,做旧的城墙、砖红色的桥廊、青灰色的石桥连起来游览的步道,是北方特有的宽大简单,不似南方园林的刻意精致,带着那么点随性和漫不经心的粗陋。甚至石山上迎风伫立、执卷远眺的豆蔻年华的李清照塑像,都带着点山东好汉的不羁与豪爽。转念想到年方十六的李清照就写出千古传颂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等等名篇佳句,还有百公里外的水泊梁山旧址东平湖,心下不免意会且释然了。两千年前的北宋,尚没有朱熹老先生的严苛理学统揽民风民俗,风雅的宋朝对于闺阁风气大约是宽松且包容的罢。况且在盛产绿林好汉的齐鲁大地上,自然也比不得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娇俏柔糯。

也许还因为这毕竟是现代的高仿新建筑,与真正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老物件、老建筑,于细节上的区分是一目了然的。现代社会的浮躁的心境与效率的追求,已然让人们不再能够注重细节、不再能够沉下心来精雕细琢了。

好在漫长的高温和丰沛的降水使得树木苇草依然葳蕤茂盛、翠绿欲滴,甚至流水亦是如翡翠样的碧绿可人,呈现出一个婉约抽象、生机蓬勃的初秋。

我们刻意把观泉放在后面,从西门入,先游西湖,流连忘返,细细品玩这天赐的自然风光。

不知不觉间进入视野的是梅花泉,最高的泉眼甚至高达一米,其势夺人,远远地便吸引了你的注目。我们沿南侧回廊迤逦绕行,只见五个泉眼如梅花五瓣,规律排列在清澈的水面上,灵秀天然,让人耳为之爽、目为之清。湖畔有硕大的垂柳,偶尔夹杂的黄叶宣示着秋季的消息。

隔湖望去,我们刚刚经过的回廊水阁上有三二游人小坐品茶,颇让人艳羡,然我们走过时并未发现茶室的明显标志,这让我忍不住唏嘘:北方景区的商业意识还是需要再提升,与南方人相差远矣。记得那年去鼓浪屿,乘游船远观金门岛,加二三百可以去顶层客舱饮茶坐观,竟也是座无虚席。在发展的路上,服务客户、满足客户的需求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绕开熙攘的人流,我们去往墨泉。石栏杆围砌的方正水面上是一个独立的粗壮泉眼,其色如常用的深蓝墨水,其形如半个绣球,仿若墨青色的水晶雕琢而成。这是因为泉眼极深,映衬出如此深邃的墨色,“墨泉”之名甚是传神。

这时微雨又在天空中飘洒开来。安车代步的时代,甚至连雨中漫步、撑伞徐行都变得可遇而不可求,游人甚至连一丝丝波动都没有,在迷蒙细雨中惬意的享受着其中暗蕴的丝丝清凉。

看过墨泉,我们在土特产超市里随意闲逛起来。因为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闻名遐迩的章丘铁锅在这里有个专卖店,特意进去见识了一下,定价倒还算亲民,做工却稍显粗糙,况且手工铁锅分量不轻,也非我等女流之辈能够驾驭。传统的好东西也是需要不断研究市场、改进工艺,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的,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和真理。

不知不觉间进入了一个略略清净的区域,偌大的水面上细小的泉眼如珍珠般簌簌升腾,清灵可爱。和着天空飘洒的雨丝,甚至有了春天般的舒爽柔美。再往前走,石栏杆围起的水面上有了五色斑斓的锦鲤,引逗着游人驻足、喂食。还有漱玉泉,在观览的尾声时已然惊艳。

百脉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与趵突泉齐名并列,曾巩有云:“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之前在网上查过景区推介,百脉泉景区总面积25公项,顺着水的流向,整个园林被划分为自然风光区、龙泉寺和清照园三大部分。因为午餐,我们只得放弃了龙泉寺和清照园,出园而归。这也是北方景区的短点:无茶水餐饮小吃,有也是天价高消费,甚至周边也没有特色餐饮店,“集吃、住、游、购、行、娱于一体”长时间只是计划上的“空中楼阁”,就连游览路线都没有精准合理的规划引导,让游人脚步匆匆、游兴阑珊。

不知哪里看到一句话:“若懂得欣赏,岁月、秋天都是漫上心头的一缕淡香。”在这飘飘洒洒的秋雨中,夏燥一点点地悄然远逝,渐行渐近的是高爽明艳、斑斓绮丽的北方晚秋。

秋雨百脉泉,徘徊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然而疫情中阻隔已久的偶尔出游,让心情无端地飞扬起来,归途中意料之内的骤雨甚至也没能消减兴奋之情。也许,对家乡风景的苛责,也是一份爱护之切吧。

老舍先生说:“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下了高速回到家乡小城,果然雨过天晴,绚烂辉煌的晚霞蓦然间拉开西方的天幕,大地豁然开朗,远山近水绿树,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图画,此情此景,洽和了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情由境生,境亦由情生。秋风秋雨,画意诗情,让我们邂逅一个最美的秋天。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电话:13853164811 13210570289 (入会) 18765312921 (投稿)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