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长安与洛阳相隔并不遥远,却都成为千年帝都,各领风骚数千年。

两都之间的官道记录着千年文明的钩沉与兴衰。

长安和洛阳之间是一条狭窄的走廊一般的通道。南依秦岭,北傍黄河,潼关和函谷关两道天险牢牢地控制着关内、关外。

战争年代退可守,进可攻,确保江山永固。和平年代,又是文人墨客、往来行旅们赏景揽胜的旅游线路。

和平年代,形成一条固定的驿站,保证东西信息、物资的往来、交流和输送,所以,就有了著名的崤函古道。

最近看到一张清朝晚期的河南地图,函谷关标注在洛阳西边的新安县,这应该是汉代时期的函谷关,只具有象征意义而没有军事意义。

真正具有军事意义位于灵宝的秦函谷关却没有标注,但在灵宝西边却醒目地标注着“盘豆镇”。

看来这张地图是没有军事意义的。

原来的“盘豆镇”是什么样子呢?

四大古都之长安现状(长安和洛阳之间)(1)

盘豆镇有多古老?

按中国人的地名命名习惯,一般都是以山水、地理命名,鲜有以作物命名的,盘豆镇为什么以豆来命名的呢!

据说,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刘彻东游期间,出潼关四十里后,在距离阌乡县还有二十里路的一处驿站,感觉饥肠辘辘,地方老者用精致的盘子为汉武帝献上豆子做的食品充饥。汉武帝吃过后非常满意,遂将这个驿站叫做“盘豆驿”,之后发展成为盘豆镇。

如果此传说为真,则盘豆驿今年就是2022加上120,应该是2142岁高龄了。

可惜的是,盘豆镇的年龄只能算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三门峡大坝建成蓄水后,盘豆镇永远地淹没于黄河水的泥沙之下。

在建设三门峡大坝的时候,盘豆镇和其他淹没区一样同步搬迁,所以,其年龄又打了折扣,至多算到1959年蓄水,盘豆镇的年龄就戛然而止,寿终正寝了。

四大古都之长安现状(长安和洛阳之间)(2)

盘豆镇有多知名?

盘豆镇所处的位置太特殊了。虽然南北皆为天险,但来往于关中和中原,这里却是最为平坦、宽阔的大道。古来达官贵人、商贾旅客,皆往来于此。

同时,从大处看,它处于长安和洛阳的中间位置。小处看,它处于潼关与阌乡县(今并入灵宝市)之间,东来西去,都要在此歇脚、住宿、打尖,成为必须落脚的驿站之一。

同时,它北邻黄河,与山西一河之隔,东西方向与洛阳、长安两个帝都相望,北眺黄河、山西,又有汉武大帝的各种传说,就成了最适合文人骚客抒发幽思的地方。

四大古都之长安现状(长安和洛阳之间)(3)

所以,汉唐以来,留下大量的诗词歌赋。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岑参在这里留下《夜过盘石隔河望永乐寄闺中齐梁体》,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晚唐诗人李商隐写下的《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则是怀才不遇之悲。

年代越久远,岁月沉淀下来的诗歌都是精华。而清代以来,留存的诗歌就更多了,一直到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曾赴西安奔丧,也写下了一首《眼儿媚·洛阳道中》的词作:

“衰时容易盛时难。独自泪汍澜。黍离殿阁,劫灰文物,残霸河山。无情道路多情梦,梦里越重关。今宵洛浦,明朝盘豆,后日长安。”

可见,一直到清朝末年,盘豆驿仍然忠实地履行着作为驿站、官道的重要作用。在于右任老的眼中,从洛阳赴西安,也只有洛浦、盘豆、长安三地,才是真正的落脚点。洛阳、盘豆、长安是赴长安三点一线的最佳行旅路线。

四大古都之长安现状(长安和洛阳之间)(4)

盘豆古镇今安在?

即使到了近代,修建陇海铁路的时候,既不是县城也不是关卡的盘豆镇却也单独设立火车站。在当时既是交通的需要,也是军事的需要。

四大古都之长安现状(长安和洛阳之间)(5)

旧陇海铁路上的盘豆火车站

一直到修建三门峡水库的时候,盘豆镇和黄河南岸的陕州古城、灵宝县城、阌乡县城、潼关古城一起都成了淹没区。

其中,盘豆镇的人们就近迁至南侧高地塬上,就是现在的盘东村、盘西村。

四大古都之长安现状(长安和洛阳之间)(6)

1959年三门峡大坝建成蓄水,盘豆镇彻底淹没于黄河的滚滚泥沙之下。后来,三门峡水库虽然降低了高程,但盘豆镇依然没能露出水面。

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黄河水道的南移,盘豆古镇所在的地方几乎变成了黄河滩上的孤岛。只能供游人和过客的远眺和回忆。

四大古都之长安现状(长安和洛阳之间)(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