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1)

#云游风物之旅#

阴汉武

在“天府之国”的成都,乃至全国许多地方,若提起成都的杜甫草堂,那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杜甫草堂这座成都名胜,听说每年要接待游客达百万余人次。尤其是一些天南地北的文人墨客,到成都,必会首选去杜甫草堂。报社爬格子大半辈子 ,有人称我是个文人,着实羞愧,实不敢当。但每当亲朋好友来天府之国,我还是会怀着急切的心情,喜欢陪他们去逛渴念已久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分正门、北门和东门。许多人都误认为位浣花溪畔交通便利的清华路37号,气势不凡的古意门廊上,匾额上高悬“杜甫草堂”四个大字的北门是杜甫草堂的“正门”。其实,位于草堂路28号的杜甫草堂的南大门西南侧才是杜甫草堂的“正门”。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2)

杜甫草堂正门,远远的便会瞧面向浣花溪一堵白粉壁青瓦、庄严肃穆的照壁伫立,照壁依寺观、祠庙形制所建,与正门两侧八字粉墙相呼应,给草堂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正门匾额上那高悬的“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十七子雍正的弟弟果亲王礼所题。门庭两旁的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唐杜甫《怀锦水居止二首》的诗,点明了万里桥西边的宅院,百花潭北边的庄子的草堂地理方位。

草堂是杜甫在经历“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暂居之地。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年代,公元759年冬天,为避 “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修建茅屋,流离失所多年的杜甫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之处,称 “成都草堂”。杜甫草堂是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3)

称为“诗圣”,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杜少陵的杜甫,一生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精彩的千古绝唱。其中包括《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240余首名篇,都是杜在“成都草堂居住的四年间所创作的。

现如今的杜甫草堂,成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五级重点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的旅游胜

步入杜甫草堂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需两三人才能合抱的高大黄葛树,走过高大的黄葛树,就是“大廨”,大廨,即官署,指古代官吏办公的场所。“大廨”为草堂纪念性建筑的第二重。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重修草堂时命名。杜甫在成都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后人出于崇敬,将这重建筑作了如此命名。大廨和回廊相连,两旁两座分别建有古朴对称的陈列室,右边陈列室匾额上书“诗圣著千秋”,左边陈列室匾额上书“草堂留后世” 。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4)

看着正中伫立的杜甫铜像,顿时会令人心情激荡,思绪连翩:逢“安史之乱”,遭朝内大臣排挤诬陷,愤而离职的杜甫深感抱负实现无望,百姓深受战役苦难,毅然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仰天长叹,才有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民生情怀和千古绝唱。

来到诗史堂,殿堂正中上方是斗大的金碧辉煌的“诗圣”二字,下面悬挂的少陵塑像被鲜花簇拥着,使人肃然起敬。诗史堂占地百余平方米。杜甫生逢乱世,颠沛流离,他将自己所见所闻的完完全全用诗歌记载了下来,读杜甫的诗,如同读一部反映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微的历史巨著。我想:这大就是“诗史”二字的含义。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5)

诗史堂内陈列着两台古色古香的圆桌,堂前悬挂着清人沈寿榕、彭毓崧合撰的一幅名联《杜甫草堂匾联》,正中一尊杜甫胸像,塑像两侧楹柱上,悬有朱德同志参观草堂时撰写的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再往前走,穿越流水潺潺的小桥,水竹居,柴门,水槛,恰受航轩等景点会依次展现在眼前。柴门,据说原本是杜甫营造草堂时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做了如此命名。门上匾额“柴门”二字是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那茂密如云的翠竹,加上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分布其间,更让杜甫草堂添加了一丝清幽,让人会不由地要多瞅上几眼。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6)

绿树红花掩映中的工部祠,是杜甫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人称“杜工部“,故将纪念他的祠宇称为工部祠。工部祠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画廊点缀其间,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祠内除了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30年(1602年)的石刻杜甫半生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东西两侧是宋代诗人黄庭坚、陆游两位诗人的塑像。三大诗人相聚一堂,故又称三贤堂。漫步工部祠,会自然而然地放脚步,是否怕惊杜甫和黄庭坚、陆三大诗人短暂的相聚呢?工部祠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据说解放后就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的。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7)

工部祠东侧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书。这就是杜甫草堂中少陵草堂。传闻雍正12年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喇嘛经成都进藏,曾拜谒杜甫。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8)

不知不觉间,看到了邻水而建,四周绿竹环绕,绿意盎然茅屋故居。故居当然不是杜甫以前曾居住过的样子,是后为纪念杜甫所重建的。其实,真正的草堂早就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奠定了杜甫草堂现在的规模和布局。民国后期,草堂赐予门窗、亭台、水榭,楹联、匾额受损严重。解放后,此处辟为公园,1997年重建了杜甫的茅草屋,茅屋故居的院门是在现在的柴门处。茅屋故居的重建,再现了诗人杜甫故居浓厚的田园生活风貌。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9)

美丽神奇,千姿百的景观一个接一个,过一览亭,就到了梅园,据梅园原是一处私家花园,后被纳入草堂景区。梅园中心为一荷塘,一座名为听秋轩的水榭位于荷塘之畔,在这远离车水马龙喧嚣声的清雅之地短暂休憩一下,霎那间,旅途的一切疲惫就无影无踪了。

杜甫草堂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竹林,一丛连着一丛,碧绿参天,最大竹干都有杯口粗细。沿着水系发达的水系主景点,走到杜诗木刻廓时,那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令人惊讶,这些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用楠木镌刻而成,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10)

盆景园转到草堂书屋后,路左侧有一个精巧别致的院落,其门额上书“浣花祠”三个大字,放眼望去,“浣花祠”那恬静朴素的庭院中,风景十分幽静。其实,这浣花祠虽然和杜甫草堂在一起,但是它却与杜甫草堂没有多大关联,而是为一名巾帼英雄而建造的,内供奉浣花夫人,这纪念浣花夫人的祠,一直深受海内外游人的景仰。

提及浣花祠,得说说浣花夫人。浣花祠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浣花夫人,姓任,唐蜀郡成都人,浣花溪畔民家之女,为人心地善良,信奉佛教。曾为一满身疥疮、衣服垢敝的老和尚 浣洗袈裟,僧衣每一入水,水中立刻出现朵朵鲜艳的莲花。而此时,老和尚已不知去向,人们便称她为“浣花夫人”,称其洗衣的地方为“百花潭”或“浣花溪”。后来,任姑娘被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地方军政长官)崔(即崔旰)纳为小妾。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11)

杜甫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离开成都后,公766年到779年期间,草堂大部分旧居成为了四川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崔宁小妾任氏的“冀国夫人宅邸。据新旧《唐书》记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宁奉诏入朝,留下弟弟崔宽守城,州刺史扬子琳趁机发动叛乱,率精兵数千,攻占了成都。至此形势危念之际,任氏果断捐出家产,一夜之间,召获勇士千余人,并亲率将士出御敌,杨子琳措手不及,加之城内粮尽,于是败回汝沪州。任氏因保卫成都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冀国夫人。人们为纪念缅怀“冀国夫人”其英勇抗敌的功绩,后来在浣花溪畔建立祠庙,又名冀国夫人祠或浣花夫人祠。

虽说如今“浣花祠”,除正面房屋中供奉的“浣花夫人”像外,还出租汉服,兜售旅游纪念品, 两侧房里也大都是大同小异出售纪念品的商贩,但望着那高高屋顶上黛色的瓦,那画栋雕梁,古韵十足的建筑,也让人仿佛会产生一种恍然如隔世的感

从“浣花祠”正屋后门出去,就是“盆景园”,盆景园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盆景。既有气势磅礴的大型盆景,又有小巧玲珑的微型盆景,花木繁多,造型雅致,伴有假山陪衬下,新添的奇花异草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有紫的……五彩缤纷,色彩鲜艳,整个“盆景园”快成了鲜花的海样。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12)

“盆景园”出来就是杜甫曾诗云: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花径 ,所谓当时的花经,就是杜甫穷困潦倒时种种了各色花卉的清幽小径。如今的花径 ,已经变成了红墙夹道的小径,红墙之后是高耸遮天蔽日、苍翠欲滴的竹子。徘徊在这样一个绿与的红相映成趣小经,凝望着竹林顶端那一波一波飘过翠绿色的波浪,不禁细细想:人生,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岁月,没有所谓的一直静好。人这一辈子 ,难会有许多困难和失败,但如果心中怀像伟大诗人杜甫那样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身困境,不也弹奏出生命乐章的动听之音吗?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13)

花径尽头一处青白相间的影壁上是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两个大字,这就是“草堂影壁”。发现许多游客都在此排队留影。原来,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摄影留念。据说,影壁上青花碎瓷镶嵌的“草滩”两个字是清末一位名叫周竹君的书法家所写。传说当年这位周先生在书写时没有用毛笔,而是手抓大在影壁上写成,然后再让匠人用青花瓷片把字镶嵌在影壁上的。这字体敦厚而遒劲有力 ,古朴而隽秀。

穿越草堂影壁后,唐代遗址就展现在了眼前。唐代遗址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有一批唐代文物,包括墙体、水井、水沟、灶台以及陶瓷器皿等。可以想象,当时杜甫的家居生活用品应该是与这些文物相像,它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加了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14)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北宋皇庭间写有大雅堂记文上匾额大雅堂系唐代书法家颜真清真集公布。祠为一屋三名,建于高台上,花窗阁门。祠内有明清石刻杜甫像,1602年所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现存最早的石刻像。

情系草堂陈列室东面楠木林中的万佛楼,重建于2005年,它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式风貌,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绿植满满,藤葩缠绕,林影延伸,飞花泛香,随着微风摇曳,万佛楼是杜甫草堂又一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新亮点。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15)

其外,杜甫草堂还有诗圣广场,草堂岁月,杜甫千诗碑,万竹广场等景,每到一处,回廊环绕,加上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翠竹摇曳,草木葳蕤,别有情趣,总会给你一份诗意,一份清幽,一份宁静,不得不令人倾倒叹绝,来不及访遍杜甫草堂内的所有仙境,就达北门,每次都急匆匆来,急匆匆去。

杜甫的成都草堂散文(魂牵梦萦的杜甫草堂)(16)

作为成都最具诗情画意的文化地标的杜甫草堂里有着许多颜值与内涵并重的宝藏打卡地,杜甫草堂的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少陵碑亭、少陵草堂、影壁碑亭、红墙夹道的小径等众多的景点,古朴典雅,清幽秀丽,既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园林风格,透露着诗人文雅的气息,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难怪成为成万千杜甫迷魂牵梦萦的地方,难怪会让人流连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