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历史#

《三国志》导读(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十五讲)(1)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父旻,历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原太守,所在有名。洪体貌魁梧,有异於人,举孝廉为郎。时选三署郎以补县长;琅邪赵昱为莒长,东莱刘繇下邑长,东海王朗菑丘长,洪即丘长。灵帝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洪说超曰:“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邈亦素有心,会于酸枣,邈谓超曰:“闻弟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动任臧洪,洪者何人?”超曰:“洪才略智数优超,超甚爱之,海内奇士也。”邈即引见洪,与语大异之。致之于刘兖州公山、孔豫州公绪,皆与洪亲善。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顷之,诸军莫适先进,而食尽众散。

臧洪,字子源,是广陵射阳人。父亲臧旻,曾担任过匈奴中郎将和中山、太原太守,在任职的地区都很有声望。臧洪身材魁梧,和常人不同,曾被推举为孝廉,当了郎官。当时正好在五官署、左署和右署中选拔郎官来补任县长,琅邪人赵昱当了莒县县长,东莱人刘繇当下邑县县长,东海人王朗成为了菑丘县县长,而臧洪成为了即丘县县长。灵帝末年(184~189),臧洪辞官回家,太守张超延请他来担任功曹。董卓杀了少帝,想要扰乱天下谋取帝位,臧洪劝说张超:“您府上历代都深受皇恩,兄弟几个都担任大郡的掌管,现在王室衰微,乱臣贼子还没有被剿灭,这正是天下义士豪杰报效皇恩的时候。现在您所在的郡还能保全自身不受战乱之苦,从官吏到百姓都殷实富足,如果您敲响战鼓,立刻就会有两万义士前来响应。您依靠这支部队铲除乱臣贼子,为天下人做出表率,这就是大义了。”张超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就和臧洪一起往西去陈留见兄长张邈,和他一同谋划起兵事宜。张邈一直以来也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两支部队在酸枣会合,张邈对张超说:“听说你当了太守,政务教化以及对百姓恩威并施,都不是自己做主,而是因为任用臧洪,这个人是谁?”张超回答说:“臧洪才智过人,我很欣赏他,他真是个天下的奇人。”张邈就让张超引见了臧洪并和他交谈,也深感惊讶。于是又将他介绍给兖州刘公山、豫州孔公绪,他们和臧洪的关系也非常好。于是设立了坛场,准备在那里定下誓约,永为兄弟。各州郡的长官互相推让,谁也不愿意第一个上坛,他们一致推举了臧洪。臧洪就登上坛场,拿着承盘,歃血发誓说:“汉室不幸,导致现在朝政混乱,贼子董卓乘机挑起事端危害社稷,祸及天子,百姓流离失所,大有颠覆四海,侵吞天下的野心。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等人联合人马,共同面对国家危难。凡是今天一起发誓的人,都应同心协力,做出身为臣子的贡献,就算身死魂丧,也绝对不怀二心。如果有谁违背今日的誓言,,不但他自身性命难保,还会祸及他的子孙后代。天地为证,祖宗神明在上,都会仔细地看着我们!”臧洪的话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在场听到他誓词的人,就算是地位低下的士兵仆役,也没有不情绪激昂的,每个人都想要做一点贡献。然而不久之后,各路人马还没有决定好谁先出战,就因为粮食吃尽而各自散去了。

《三国志》导读(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十五讲)(2)

超遣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达。而袁绍见洪,又奇重之,与结分合好。会青州刺史焦和卒,绍使洪领青州以抚其众。洪在州二年,群盗奔走。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超言:“唯恃臧洪,当来救吾。”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超曰:“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洪闻之,果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超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绍令洪邑人陈琳书与洪,喻以祸福,责以恩义。洪答曰:隔阔相思,发于寤寐。幸相去步武之间耳,而以趣舍异规,不得相见,其为怆悢,可为心哉!前日不遗,比辱雅贶,述叙祸福,公私切至。所以不即奉答者,既学薄才钝,不足塞诘;亦以吾子携负侧室,息肩主人,家在东州,仆为仇敌。以是事人,虽披中情,堕肝胆,犹身疏有罪,言甘见怪,方首尾不救,何能恤人?且以子之才,穷该典籍,岂将闇于大道,不达余趣哉!然犹复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将以救祸也。必欲算计长短,辩谘是非,是非之论,言满天下,陈之更不明,不言无所损。又言伤告绝之义,非吾所忍行也,是以捐弃纸笔,一无所答。亦冀遥忖其心,知其计定,不复渝变也。重获来命,援引古今,纷纭六纸,虽欲不言,焉得已哉!

张超派臧洪到大司马刘虞那里商量对策,但又遇上公孙瓒将刘虞杀了,到了河间地区,又遇上幽、冀二州交战,他就没能完成使命。袁绍见到臧洪,认为他有奇才,非常器重他,不管在不在一起,两人都是好友。刚好遇上青州刺史焦和去世,袁绍就让臧洪先主管青州事务以安抚当地百姓。臧洪在青州主事两年,原来州里的盗匪全都逃走。袁绍感叹他的才能,就提升他为东郡太守,治理东武阳。曹操率军将张超围困在雍丘,张超说:“现在只能依靠臧洪了,他应该会来救我。”但大家都认为袁绍和曹操的关系有所缓和,但臧洪已经很明显地被袁绍重用,他一定不会毁掉目前的大好前程而自招祸事,从那么远的地方赶来援救张超。张超说:“臧洪,是天下有名的义士,他一定不会背弃旧主,只是担心他可能会被袁绍阻止,赶不及前来相救。”臧洪听说了这件事,果然赤着脚嚎啕大哭,并召集他所率领的队伍,又向袁绍请求增兵,想要援救张超,但袁绍最终也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张超最后被灭族了。臧洪因为此事对袁绍心存怨恨,断绝地和他的一切来往。袁绍就发兵去围攻他,但好几年都没有取得胜利。袁绍就让手下人,臧洪的同乡陈琳给臧洪写信,信中将祸福得失都讲得很清楚,又用恩情道义来指责他。臧洪回信说:“我们阔别已久,对你的思念无论是睡梦中还是醒着的时候都很强烈。也很庆幸我们之间的距离很短,但因为我们选择的标准不同,遵守的道义不同,所以未能相见,我心中感到十分凄凉悲怆!前段时间,承蒙你没有忘记我,给我写了两封书信,信中你为我陈说利害得失,于公于私都非常恳切。我之所以没有立即回复你,不仅因为我才疏学浅,性情愚钝,没有办法立即回复你的诘责;也因为你带着小妾在袁绍那里逍遥享受,可你的家人还在城里,而我又是袁绍的敌人。你在这样的处境中还为袁绍办事,虽然忠心耿耿,披肝沥胆,却依然是被疏远的罪人,言语中还要受袁绍的责难,你自己的事情都自顾不暇,又怎么能怜悯别人呢?况且以你非凡的才能,博览群书的学问,又怎么会在道义之事上糊涂,不了解我的志向呢?但你在信中还是翻来覆去地说,我就知道你的这些话不是出自你的本心,只是想借此解除自己的祸事。假如一定要计较得失对错的话,那么关于是非的标准,天下间各有各的说法,要说出来是说不清楚的,不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况且,要是说出来,就会使我二人绝交,这是我不忍心的,所以才丢开纸笔,什么都不回复。也希望你能谅解我的心情,知道我已经打定主意,不会再改变了。但又一次收到你的来信,援引古今事例,洋洋洒洒写了六页纸,虽然本来没有打算和你说,看来是不可能了。”

《三国志》导读(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十五讲)(3)

仆小人也,本因行役,寇窃大州,恩深分厚,宁乐今日自还接刃!每登城勒兵,望主人之旗鼓,感故友之周旋,抚弦搦矢,不觉流涕之覆面也。何者?自以辅佐主人,无以为悔。主人相接,过绝等伦。当受任之初,自谓究竟大事,共尊王室。岂悟天子不悦,本州见侵,郡将遘牖里之厄。陈留克创兵之谋,谋计栖迟,丧忠孝之名,杖策携背,亏交友之分。揆此二者,与其不得已,丧忠孝之名与亏交友之道,轻重殊涂,亲疏异画,故便收泪告绝。若使主人少垂故人,住者侧席,去者克己,不汲汲于离友,信刑戮以自辅,则仆抗季札之志,不为今日之战矣。何以效之?昔张景明亲登坛喢血,奉辞奔走,卒使韩牧让印,主人得地;然后但以拜章朝主,赐爵获传之故,旋时之间,不蒙观过之贷,而受夷灭之祸。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复见斫刺,濒于死亡。刘子琪奉使逾时,辞不获命,畏威怀亲,以诈求归,可谓有志忠孝,无损霸道者也;然辄僵毙麾下,不蒙亏除。仆虽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实且欲一统山东,增兵讨雠,惧战士狐疑,无以沮劝,故抑废王命以崇承制,慕义者蒙荣,待放者被戮,此乃主人之利,非游士之原也。故仆鉴戒前人,困穷死战。仆虽下愚,亦尝闻君子之言矣,此实非吾心也,乃主人招焉。凡吾所以背弃国民,用命此城者,正以君子之违,不適敌国故也。是以获罪主人,见攻逾时,而足下更引此义以为吾规,无乃辞同趋异,非君子所为休戚者哉!

“我只是一个低微的人,原本为袁绍效劳,有幸能主管大州事务,袁绍对于我实在是恩情深厚,我现在怎么忍心反过来和他兵戎相见呢?所以每次登上城楼指挥军队,遥望主人袁绍的旗鼓,感念故友的从中周旋,抚弦握箭,不知不觉间就已泪流满面。为什么呢?我自认为辅佐主人,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主人对我的恩宠超出了所有人。我在接受使命主持会盟的时候,发誓一定要结束现在天下动乱的局面,尊奉王室。谁料天子不悦,张超所在的州郡被曹操占据,郡中将领就像周文王被拘囚牖里一样困厄。张超败走陈留,想要我发兵援救攻打曹军。如果我的计划实行得晚,那就会失掉忠孝的名声,如果拄着拐杖带上财物离开,就会损害了朋友间的道义。比较这两种选择,实在是不得已,丧失忠孝的名声和损害朋友间的道义,程度轻重不同,亲疏有别,所以只好含泪宣布绝交。如果主人稍稍怜悯故人,对在身边做事的朋友以礼相待,对离开的友人宽宏大量,不去追究他们的离去,依靠刑罚辅佐自己,那我也会学习吴季札谦让君位的节操,现在也不会与主人交战了。但他没有这样做,我又怎么仿效季札呢?从前,张景明亲自登上祭坛,歃血为盟,靠着辞令四处奔走游说,最后让冀州牧韩馥让出印信,主人得到了冀州地盘。但不久之后他仅仅因为迎吕布担任衮州牧,得到封赏的缘故,转瞬之间,不但没有得到谅解,反而遭到抄家灭族。吕布为讨伐董卓,前来请求增兵,没有没有得到应允,便告辞离去,这有什么罪过?却反受到攻击,差一点就没命了。刘子璜为袁绍效力很久,他想要辞官却没有得到允准,他既惧怕威势又思念家中亲人,只好说谎请求归乡,这可以说是于忠于孝都做得很好了,也没有损害袁绍的权威,然而不仅请求没有得到批准,就连自己也被打死在袁绍的旌旗之下。我虽然不聪明,向来也不能推因知果,但由这些事情来看,揣度主人的心思,又怎么能说这三人本就该死,对他们的处罚是得当的呢?况且袁绍原本也打算统一泰山以东地区,扩张势力讨伐仇人,又担心将士们心中疑虑,不能对他们加以劝阻或鼓励,所以就废止君王的命令而推崇承制,仰慕他道义而来的人受到欢迎,想要离他而去的人却遭杀戮,这些都只是袁绍的心意,而不是那些游宦之人的意愿。所以我以前人的遭遇为诫,就算走投无路也要死战到底。我虽然卑微愚蠢之极,也曾听到过君子的言论,这实在不是出自我的本心,都是袁绍逼迫我到这种地步。大概我之所以背弃百姓,下令坚守此城,就是因为背离君子之道,而不顺从敌国吧。所以得罪主人,被围攻了很久,而你又引用这个道理来规劝我,难道不是言语相同而意思相反吗,这不是君子对待福祸的态度。”

《三国志》导读(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十五讲)(4)

吾闻之也,义不背亲,忠不违君,故东宗本州以为亲援,中扶郡将以安社稷,一举二得以徼忠孝,何以为非?而足下欲吾轻本破家,均君主人。主人之於我也,年为吾兄,分为笃友,道乖告去,以安君亲,可谓顺矣。若子之言,则包胥宜致命於伍员,不当号哭於秦庭矣。苟区区于攘患,不知言乖乎道理矣。足下或者见城围不解,救兵未至,感婚姻之义,惟平生之好,以屈节而苟生,胜守义而倾覆也。昔晏婴不降志於白刃,南史不曲笔以求生,故身著图象,名垂后世,况仆据金城之固,驱士民之力,散三年之畜,以为一年之资,匡困补乏,以悦天下,何图筑室反耕哉!但惧秋风扬尘,伯珪马首南向,张杨、飞燕,膂力作难,北鄙将告倒县之急,股肱奏乞归之诚耳。主人当鉴我曹辈,反旌退师,治兵邺垣,何以久辱盛怒,暴威於吾城下哉?足下讥吾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邪!加飞燕之属悉以受王命矣。昔高祖取彭越于钜野,光武创基兆于绿林,卒能龙飞中兴,以成帝业,苟可辅主兴化,夫何嫌哉!况仆亲奉玺书,与之从事。行矣孔子!足下徼利於境外,臧洪授命於君亲;吾子讬身於盟主,臧洪策名於长安。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悲哉!本同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绍见洪书,知无降意,增兵急攻。城中粮谷以尽,外无强救,洪自度必不免,呼吏士谓曰:“袁氏无道,所图不轨,且不救洪郡将。洪於大义,不得不死,今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将吏士民皆垂泣曰:“明府与袁氏本无怨隙,今为本朝郡将之故,自致残困,吏民何忍当舍明府去也!”初尚掘鼠煮筋角,后无可复食者。主簿启内厨米三斗,请中分稍以为糜粥,洪叹曰:“独食此何为!”使作薄粥,众分歠之,杀其爱妾以食将士。将士咸流涕,无能仰视者。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

“我听说,遵循道义也不能违逆父母,尽忠职守不能违背君主,所以我奉东面的张超为主,把他当做亲援,在东郡辅助袁绍选人用将以安定天下,一举两得,忠孝两全,有什么不对的呢?但你却想要我舍弃至亲,只奉袁绍为君主,这是让我不忠啊。袁绍对于我来说,年龄上相当于兄长,情分上是至交好友,因为意见不同而离开他以使至亲安定,这是名正言顺的。如若向你所说,那申包胥就该为伍子胥卖命,而不应该在秦朝大殿上痛哭了。虽然你只是为了解除自己的祸患,却不知道你的话已经违背了你想表达的道理。或者你是见到城池被围困无法解救,援军又还没有到,有感于姻亲的情谊,念着平时的友好关系,认为投降以偷生,胜过坚守道义而死,所以才来劝穷。但从前晏婴面对楚人的刀斧也没有改变气节,齐国史官南史没有为君主隐讳以求生路,所以被画成图像,流传后世,况且我占据着坚固的防御工事,调动城中所有人的力量,发放三年的储备作为一年的用度,赈济穷困潦倒的人,让天下人高兴,哪里还需要想着盖房去种田以求安逸生活呢?现在我只担心秋风乍起,伯珪率军向南进发,张杨、飞燕也挥师发难,导致北边的边陲告急,而得力助手都请求归家罢了。主人应该了解我们这边的情况,审时度势地调转旗帜,撤回兵马,回到邺城整顿军队,怎么能任凭怒气长久地折磨自己,在我的城下耍威风呢?你嘲讽我倚仗黑山军作为后援,怎么不想着与黄巾军的联合呢?再加上“飞燕”的属下全部听受王。从前高祖皇帝在钜野战胜并斩杀了彭越,光武帝在绿林中奠定基业,最终光复汉室,成就帝王伟业,如果可以辅佐君主成就伟业,还有什么不甘心呢?况且我是带着君主的印信诏书来这里与他们共事的。”“去吧陈琳!你在境外追逐名利,而我受命与君亲;你为盟会的主人效力,我在长安因仕宦而献身朝廷。你认为我身死之后无人记得,我也笑你无论生死都无人记得,真是悲哀啊!我们本来是同一根树枝,现在却各自分开,努力努力吧,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袁绍受到臧洪的回信,知道他不会投降,就增加兵力加紧攻城。城中粮食已经吃尽,又没有强有力的外援,臧洪估计自己是一定不能幸免的了,就召集手下将士说:“袁氏不守天道,图谋不轨,而且不肯援救城中的将士。我从大义来讲,是不得不死了,但现在你们没有得罪袁绍却遭此大祸!你们可以在城还没有被攻破之前,带着自己的亲属逃出城去。”在场的将士百姓都流着泪说:“您和袁绍原本没有什么仇怨,现在只是因为是本朝的郡守,才招来这样的祸事,我们怎么忍心舍弃您独自逃跑呢!”刚开始的时候,城中将士百姓还还掘老鼠、挖树根充饥,到后来就没有可吃的东西了。城中主簿官中厨房中拿出三斗米,想要从中分一部分给臧洪煮一点稠粥给臧洪,臧洪感叹说:“我自己这样吃做什么呢?”就令人全部煮成稀粥,和大家一起分食。后来还将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将士们吃。将士们都痛哭流涕,没有敢抬起头看的。以至于到后来城中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也没有一个叛逃的。

《三国志》导读(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十五讲)(5)

城陷,绍生执洪。绍素亲洪,盛施帏幔,大会诸将见洪,谓曰:“臧洪,何相负若此!今日服未?”洪据地瞋目曰:“诸袁事汉,四世五公,可谓受恩。今王室衰弱,无扶翼之意,欲因际会,希冀非望,多杀忠良以立奸威。洪亲见呼张陈留为兄,则洪府君亦宜为弟,同共戮力,为国除害,何为拥众观人屠灭!惜洪力劣,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何谓服乎!”绍本爱洪,意欲令屈服,原之;见洪辞切,知终不为己用,乃杀之。洪邑人陈容少为书生,亲慕洪,随洪为东郡丞;城未败,洪遣出。绍令在坐,见洪当死,起谓绍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绍惭,左右使人牵出,谓曰:“汝非臧洪俦,空复尔为!”容顾曰:“夫仁义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而死,不与将军同日而生!”复见杀。在绍坐者无不叹息,窃相谓曰:“如何一日杀二烈士!”先是,洪遣司马二人出,求救于吕布;比还,城已陷,皆赴敌死。

后来城被攻破,袁绍生擒了臧洪。他与臧洪向来关系很好,就在帐篷中大摆宴席,召集手下将领都来见臧洪,并对臧洪说:“臧洪啊,你怎么这样背叛我呢?现在你服不服?”臧洪撑在地上瞪大眼睛说:“袁氏几代在汉家朝廷为官,四朝中有五人位列三公,可以称得上深受皇恩了。现在刘王室衰微,你不但没有辅佐之意,还趁着天下动乱生出非分之想,杀害众多忠臣良将来树立自己的淫威。我亲眼见到你称呼张邈为兄长,那么我府君张超也该算是你的弟弟,你们应该齐心协力为国锄奸,你怎么能坐拥强大的军力却眼看着被人被杀灭屠尽呢?可惜我力量弱小,不能亲自拿着兵刃杀了你为天下报仇,又怎么能臣服呢?”袁绍本来就爱惜臧洪,只是想要他屈服,那就能原谅他,但看见臧洪言语激烈恳切,之大他到底是不会为自己所用的,就杀了他。洪邑人陈容,跟臧洪是同乡,年轻时是个读书人,很是仰慕臧洪,就追随臧洪担任了东郡的一名小官;城还未被攻破的时候,臧洪将他派出城。袁绍与臧洪见面时,也让他在场看着,他看到臧洪要被处死,就起身对袁绍说:“将军要谋划大业,是希望为天下了斩奸除恶,但现在却先诛杀忠义之人,这不是违背了天意吗?袁绍恼羞成怒,叫人把他拉了出去,并对他说:“你是不是臧洪的同伙?不然你为什么为他求情?”陈容回头说:“仁义是否有一定的标准呢,施行仁义的人是君子,违背仁义的人是小人。今天我宁愿与臧洪同日死,也不与你同日生。”于是双双被杀。在座的袁绍部下没有不叹息痛心的,私下相互议论说:“怎么能一天之内连杀两位忠烈之人呢?”在城还未被攻破之时,臧洪曾派二名司马出城向吕布求援,等到回来的时候城已经陷落,二人都冲进战场,与敌人交战而死。

《三国志》导读(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十五讲)(6)

评曰: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昔汉光武谬於庞萌,近魏太祖亦蔽于张邈。知人则哲,唯帝难之,信矣!陈登、臧洪并有雄气壮节,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洪以兵弱敌强,烈志不立,惜哉!

评曰:吕布有咆哮老虎那样的勇猛,却没有超群智慧的谋略,轻浮狡诈而反复无常,眼中有的只是私利。从古到今,像这样的人没有不被消灭的。从前汉光武帝被庞萌欺骗,近世魏太祖被张邈所蒙蔽。所以能识人的就是哲人,但这就连帝王也难做到,这是正确的啊!陈登、臧洪都有英雄的气概和节操,但陈登英年早逝,未能成就一番功业,臧洪因为军力较弱而敌人强盛,壮志也未能成就,可惜啊!

《三国志》导读(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十五讲)(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