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罗马帝国第九军团没有在不列颠岛北部全军覆灭,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故事
蛮子之地:不列颠人、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第九"西班牙"军团在镇压不列颠北方部落的一次不引人注目的小起义时,整个消失了。当时罗马帝国在整个不列颠岛一共只驻扎有四个军团,如今一下子失去了四分之一的兵力。哈德良皇帝感觉此事非同小可,于是在122年亲自前往不列颠岛,并视察北方前线。
在哈德良的命令下,罗马士兵修筑了一道长达75罗马里(117.5公里)的长城,以防御北方凯尔特人部落的入侵。沿着长城修起了17座要塞,每座要塞里储藏有足够食用一年的粮食。这条长城很靠近今天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分界线,只是稍微向南偏了一些。长城的南方是罗马帝国的不列颠尼亚省,北边的土地被称为"喀里多尼亚",也就是今天的苏格兰。
哈德良皇帝去世后,继位的安东尼皇帝把边境向北推进了160公里左右,在苏格兰境内新修了一条长城,被称为"安东尼长城"。但是当地的凯尔特部落不断发起进攻,不列颠的罗马军队无力维持这道新工事,164年马可·奥利留皇帝即位后,"安东尼长城"被罗马军团抛弃,哈德良长城重新成为南方"罗马治下的和平"与北方"无法无天的野人世界"的分界线。
罗马帝国衰落以后,来自北方的部落一次次地南下侵扰不列颠,甚至直抵伦敦城下。407年,一位名叫君士坦丁的将军带着不列颠的兵团前往大陆企图争夺帝位,此后罗马军队再也没有返回英伦三岛。岛上罗马化的不列颠人匆匆组织起自己的管理机构和防务,以抵御那些从未被罗马征服过的北方同胞。450年前后出现了一种新敌人:来自易北河口和丹麦南部沿海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这三个日耳曼部落在不列颠岛登陆并定居下来,一方面掠夺不列颠人为奴,另一方面与这些被征服者一再混血通婚,形成了变化无穷的血统组合,最终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集团:盎格鲁-撒克逊人。
到公元七世纪,在不列颠群岛中部和南部形成了七个盎格鲁-撒克逊王国:诺森布里亚、默西亚、东盎格利亚、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威塞克斯和肯特。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和吞并、联姻和继承--中间杂以丹麦人的大规模入侵,位于南方的威塞克斯王国逐渐强大起来。973年,在彻底驱逐了丹麦人势力、吞并了不列颠岛中部的"丹麦区"后,威塞克斯王国的埃德加国王在古罗马人留下的温泉疗养胜地巴斯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加冕典礼,后世认为这标志着统一的英格兰王国的诞生。
那些不肯屈服于盎格鲁-撒克逊统治的不列颠人逐渐向不列颠岛的西部、西南部和北部后退,前两者与原住民结合,形成了后来的威尔士人和康沃尔人。向北撤退的不列颠人来到"哈德良长城"以北的地区,和北方同属凯尔特族的皮克特人融合,慢慢形成了后世的苏格兰人。大约在公元840年,肯尼思·麦克阿尔宾成为苏格兰南方势力最强大的首领。他于847年在一块方形的大石头(斯康石)上加冕为苏格兰国王,从而创建了苏格兰的第一个朝代--阿尔巴王朝。但是比起南方的英格兰王国来,这时的苏格兰王国更像是多个部落的聚合体。直到十一世纪时,苏格兰才演变为英格兰那样的封建国家。
1018年,苏格兰王国击败诺森布里亚王国,夺取了其北部的洛锡安地区。此举对后世苏格兰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这不仅把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边界固定在现今的位置,而且还使得苏格兰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凯尔特人国家。盎格鲁人已经在洛锡安地区居住几百年,这里被并入苏格兰后,成为整个王国土地最肥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苏格兰的首都爱丁堡也坐落在这里。由于这些重要的地位,盎格鲁人所使用的语言--一种和英语极其相似的日耳曼语--开始在苏格兰南部地区广泛流行,演变为今日的低地苏格兰语(Scots)。苏格兰吞并洛锡安地区后,开始受到南方封建势力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诸侯集团,他们与英格兰贵族有密切的关系,并在两国都有大量的地产。罗伯特·布鲁斯在约克郡有9万英亩土地,他的政治对手约翰·巴里奥尔在英格兰和诺曼底都拥有土地。
勇敢之心:苏格兰王国的独立抗争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之后的两百年间,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关系基本上是友好的,只是偶尔因苏格兰干涉英格兰内政而有所中断。两国之间有一大条荒僻沼泽地带阻止它们的互相侵犯。比起英格兰来,苏格兰较为贫穷,它离欧洲的商业中心更远,而且它的西部和北部有大片人烟稀少的部落地区。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室经常联姻,嫁到爱丁堡的英国公主将欧洲贵族文化传到了苏格兰。
阿尔巴王朝末代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和他年轻的女儿死后,十几家苏格兰贵族开始争夺王位。这些诸侯大多在英、苏两国同时拥有土地,因此请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来进行仲裁。爱德华支持约翰·巴里奥尔的要求,同时宣布自己为苏格兰的宗主。但是苏格兰贵族随即组成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议事会,基本架空了约翰的权力,并向外寻求盟友。
1295年,苏格兰贵族代表秘密地与法国签订了同盟条约,即"老同盟"(Auld Alliance)。爱德华一世在翌年废黜了巴里奥尔,让苏格兰贵族对他宣誓效忠,并将历代苏格兰国王加冕的"斯康石"运回了伦敦。1297年,一个小贵族威廉·华莱士发动反抗,召集起一支由农民和市民组成的军队,在斯特灵会战中击败了英军。1298年爱德华率军亲征,在福尔柯克会战中彻底粉碎了苏格兰的抵抗。此后十年间,苏格兰几乎完全被英格兰吞并。
1307年爱德华一世死后,罗伯特·布鲁斯重新发起反英战争,并被苏格兰贵族们认可为新的国王。1314年布鲁斯在班诺克本战役中打败英军,苏格兰重获独立。但是罗伯特·布鲁斯去世后,英王爱德华三世又支持王位觊觎者爱德华·巴里奥尔,重新入侵苏格兰,年仅10岁的苏格兰国王大卫二世和12岁的琼王后(爱德华三世的幼妹)被迫流亡法国。不过,不久之后英法百年战争开始,英王不得不从苏格兰调回主力部队,并将全部财力用于对法战争,对苏格兰的控制也逐渐削弱。1357年英苏两国签订和约,英格兰承认大卫二世为苏格兰国王,条件是对方支付高额的赎金。
苏格兰战争是英国最后一场中古类型的战争,也就是单纯的侵略土地的战争,作战目的在于扩大英王和诸侯的领地。但百年战争则是一种新型的战争:虽然在表面上仍然是中古式的征服战争,但战争的真正目标在于商业:对于英格兰的商业来说,苏格兰没有什么重要性,而对于英格兰商业非常重要的两个区域都在法国,一个是羊毛业中心佛兰德地区,一个是盛产酒、盐和铁的加斯科涅地区。
百年战争反映的是英格兰商业资本的兴起,而苏格兰战争反映的是苏格兰的停滞。此后英格兰虽然不再企图征服苏格兰,但是双方仍然在进行着长期的非正规战争。这种战争把英苏国境两旁的广大地区化成一片荒野,使得苏格兰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趋于停顿。当英格兰的中古封建制度在百年战争中急剧衰落时,苏格兰仍不能摆脱封建贵族势力的影响。
联而不合:都铎王朝与斯图亚特王朝的联姻1371年大卫二世去世后,由其外甥罗伯特·斯图亚特继位,开创了历代苏格兰王朝中享国最久的斯图亚特王朝。斯图亚特这个姓氏来自苏格兰的一个世袭贵族职位--"王室总务官"(High Stewart)。这是一个权势与国王不分轩轾的大贵族,苏格兰还有不少这样的大贵族,比如"黑道格拉斯家族"(今日苏格兰最大的贵族汉密尔顿公爵就是这个家族的后代)。
斯图亚特王朝各位君主都曾经试图削弱贵族的权力,增强王权,但是往往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大多数国王都是幼年登基:詹姆斯一世12岁,詹姆斯二世7岁,詹姆斯三世九岁,詹姆斯四世15岁,詹姆斯五世和詹姆斯六世都是1岁就成为国王。这就势必要由王太后和大贵族组成摄政会议,来代行王权。
除了贵族之外,苏格兰长老会也是一个权力极大的最高宗教裁判会议,地位有些类似于英格兰的议会,但经常与国王发生冲突。在英格兰,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使得教会隶属于国家,而在苏格兰,有时国家似乎完全隶属于教会。
在外交方面,苏格兰王国延续了与法国的"老同盟"关系,但是国王和大贵族经常与英格兰联姻。詹姆斯一世娶了英国大贵族萨默塞特伯爵的女儿琼,詹姆斯四世则娶了英王亨利七世的女儿玛格丽特,两人所生的儿子詹姆斯五世及其后代从而拥有了英格兰的王位继承权。
詹姆斯五世在1542年去世。他虽然有几个私生子,但合法的孩子只有去世前一个星期生下来的玛丽·斯图亚特。弥留之际的詹姆斯五世听说这一消息后,曾喃喃地说:"因女孩来,自女孩去",意思是斯图亚特家族的王位来自罗伯特·布鲁斯的女儿,也将由自己的女儿送给他人。
在英王亨利八世的安排下,英苏两国在1543年签订了《格林尼治条约》,规定玛丽将来嫁给英国王子爱德华——也就是爱德华六世,英格兰和苏格兰将组成联盟。如果两人没有后裔,则该联盟自然解体。但是苏格兰教会拒绝批准这个条约,于是亨利八世对苏格兰开战,萨默塞特公爵率领军队攻打爱丁堡,试图抓到玛丽。5岁的玛丽先被藏到斯特灵城堡的密室中,然后被匆匆带到法国,在那里与3岁的法国王太子弗朗索瓦订婚。
无论是历史上,或在英剧《都铎王朝》中,亨利八世都是不折不扣的暴君,但正是他的所作所为让都铎王朝与斯图亚特王朝在日后实现了的“王朝联合”。
此后十几年中,苏格兰王太后玛丽·德·吉斯凭借一支法国军队的援助统治着苏格兰,如同法国的一个行省。苏格兰的天主教徒拥护法国的统治,新教徒则逐渐采取亲英的立场--英格兰的新教如何有利于贵族阶层,许多苏格兰贵族都有机会观察过,于是他们纷纷加入新教。1559年苏格兰爆发内战,翌年信奉新教的苏格兰贵族借助英国陆海军的帮助,把法国军队赶了出去,并把新教定为苏格兰国教。
法王弗朗索瓦在1560年去世,守寡的玛丽女王(就是上文那位5岁被送往法国的玛丽·斯图亚特)随后返回苏格兰,并与表弟亨利·斯图亚特结婚,在1566年生下了继承人詹姆斯六世。然而她第二年就因被怀疑与情夫一道谋杀自己的丈夫而遭废黜,被迫逃亡到英格兰,把自己的独生子留给了一群苏格兰新教贵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是玛丽的表姑,她惧怕玛丽在天主教徒中的号召力,以及继承英格兰王位的资格(按照罗马天主教会的规定,亨利八世离婚后和第二个妻子所生的伊丽莎白是私生女),把玛丽囚禁了18年之久,最终以"叛国罪"将其处决。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都铎王朝传下来的直系血胤至此终结。由于亨利八世处决了大量有王族血统的贵族,因此当时只剩下两个合法的男性王位继承人,一个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他的母亲是英王亨利七世长女玛格丽特与詹姆斯四世的孙女;另一个是赫特福德伯爵的儿子爱德华·西摩,他的母亲是亨利七世幼女玛丽与萨福克公爵的外孙女。尽管亨利八世在遗嘱中规定伊丽莎白的继承人是萨福克公爵家族,但是伊丽莎白却坚持长幼有序的原则,指定信奉新教的詹姆斯六世为自己的继承人。詹姆斯统治着一个很穷的国家,他自己也没有多少钱,因此对富庶的英格兰一直垂涎三尺,所以甚至当伊丽莎白处决了他母亲后,也只是稍微抗议了一下而已。
1603年4月,经过一系列紧张的政治斗争和讨价还价,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被英格兰议会迎立为英王詹姆斯一世,他起身离开爱丁堡的圣十字宫,前往伦敦,苏格兰与英格兰的"王朝联合"(Union of the Crowns)时代开始了。这个名称意味着两国仍然是各自独立的王国,只是共奉斯图亚特家的君主为国王而已。两国仍然有各自的议会、法律、军队和税收。唯一作出改动的是两国的国旗:1606年詹姆斯国王下令把英格兰的白底红十字圣乔治旗与苏格兰的蓝底白十字圣安德鲁旗合而为一,也就是今天英国米字旗的前身。
英国国旗的演变
1642年英国内战(英格兰议会派与保皇派之间的斗争)爆发后,苏格兰方面与英格兰的议会势力达成协议,派出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在英格兰北方各郡扫荡王党,交换条件是英格兰接受长老会教派为国教,建立"两国委员会"以便参预英格兰的政治,以及负担苏格兰的军费支出。1646年5月,查理一世国王逃往北方,在纽卡斯尔向苏格兰军队投降,苏格兰随后向英格兰提出70万英镑的账单,作为撤离英格兰和交出查理一世的代价。经过讨价还价,苏格兰方面同意接受20万英镑现款,并在两年内再收到20万镑,随后把查理一世--也是苏格兰人自己的国王--交给了克伦威尔的军队。当时在英国流传着两句顺口溜:"苏格兰人黑心肝,出卖国王换铜钱。"克伦威尔军队处决了查理一世国王,也是今天英国三军中海军、空军都有皇家称号,唯独陆军没有的原因。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一事令苏格兰方面愤怒,而克伦威尔建立的"护国公"政体则令苏格兰不惜与其一战。苏格兰反对建立共和制,坚决拥护国王的权力和合法性,因为他们希望由一个苏格兰王族来保持英格兰的王位。在苏格兰人的邀请下,年轻的查理二世1650年春天乘船离开法国,在爱丁堡登陆,接受了拥护苏格兰长老会的"国民誓约",成为苏格兰国王。克伦威尔随即率兵北进,击败了苏格兰军队,并将苏格兰置于乔治·蒙克将军的军事占领之下。此后六年间,苏格兰失去了独立王国的地位。
1660年初,镇守苏格兰的蒙克将军率兵南下,控制了议会,随后与流亡国外的查理二世(查理一世的长子)谈判。当年5月,斯图亚特王朝宣告复辟。内战期间曾与克伦威尔合作无间的苏格兰反保王派领袖阿盖尔侯爵前往伦敦迎接国王,但是被逮捕并送回苏格兰,交由当地贵族和民众审判,最后因叛国罪而被斩首。查理二世随后恢复了苏格兰王国的独立地位。
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克伦威尔塑像,克伦威尔在英国国内获得的评价偏向于负面,在他的军事独裁下,苏格兰首次短暂失去独立地位。
苏格兰的巅峰:大不列颠联合王国1688年,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的弟弟)被"光荣革命"推翻,他的女儿玛丽·斯图亚特(注意区别于上文的玛丽·斯图亚特)和其丈夫、荷兰摄政威廉·奥兰治被迎立为英国国王和女王。苏格兰人不甚反抗地接受了新政权,只是在北部的高地地区发生了起义:当地势力最大的坎贝尔氏族拥护这次政变,所以与其敌对的各个氏族选择拥护被废黜的詹姆斯国王。这次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下去。
1701年,英国通过了《王位继承法》,剥夺了詹姆斯二世及其后代继承英国王位的权利,并规定以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汉诺威选帝侯夫人索菲亚的儿子(即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为王位继承人。苏格兰议会针锋相对,在1703年通过《治安条例》,反对汉诺威王族的继承权。此时英国正处在与法王路易十四交战的关键时期,如果苏格兰在安妮女王去世后拥戴其他家族,那么两国在中世纪的种种敌意就有可能死灰复燃。1704年英国议会发起反击,规定在苏格兰议会接受汉诺威家族的继承权之前,禁止由苏格兰输入一切商品。与此同时英国军队也向北方移动,战争似乎随时可能发生。不过,英国执政的辉格党采取了更有效的措施:成功贿赂了苏格兰的贵族和议会。
这样,英格兰议会在1706年、苏格兰议会在1707年先后批准了《合并条例》,两国正式合并为一个国家,名为"大不列颠王国"。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议会合而为一,两国使用同一种货币(此前苏格兰有自己的货币,12苏格兰镑等于1英镑),两国国民享有共同国籍,苏格兰人可以同英格兰及其殖民地进行自由贸易。
苏格兰同意与英国合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十七世纪末的最后几年里,苏格兰与法国和波罗的海国家的贸易严重萎缩,再加上国内农业歉收,因此被称为"荒芜的七年"。为了振兴经济,苏格兰议会创建了苏格兰银行,并且仿照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模式,成立了"非洲和远东苏格兰贸易公司"。这家苏格兰公司准备在巴拿马地峡的达连湾建立殖民地,控制通往亚洲的商业,为此募集了大量资本,投资者包括贵族、议员、地主、乡绅、地方官员、商人、船长、医生等,一共筹集到40万英镑,几乎占当时苏格兰全国流通现金的四分之一到一半。但是殖民者建立的居民点"新爱丁堡"很快就被西班牙军队摧毁,再加上热带疾病肆虐,2500名定居者中只有几百人回到苏格兰。达连计划失败后,苏格兰公司也以破产而告终。
根据1707年法案,投资于这家公司的苏格兰人获得了398085英镑10先令的补偿金。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愤怒地将这笔钱称为"出卖苏格兰得到的价格"。
但是对于国力贫弱、人口稀少--1707年时只有100万人--的苏格兰来说,与英格兰合并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十八世纪的英格兰是一个正在蓬勃兴起的国家,国力处于持续不断的上升当中。苏格兰裔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评价说,"在与英格兰联合之后,苏格兰的中等阶级和底层阶级从过去压迫他们的贵族那里得到了解脱"。历史学家乔纳森·以色列也认为合并之后的联合王国为苏格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提供了决定性的催化剂",那些有抱负的苏格兰人从而有机会以平等的身份投入到一个富庶的、迅速膨胀的全球性帝国、及其日益增长的贸易当中。
与英国合并也促进了苏格兰在文化上的启蒙和复兴。丘吉尔在《英语民族史略》中说,"苏格兰的思想和文学在18世纪下半叶得到发展,出现了哲学家大卫·休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历史家威廉·罗伯逊,不久又出现了罗伯特·彭斯和伟大的沃尔特·司各特爵士。毫无疑问,两国合并带来的和平、繁荣和责任感有助于(苏格兰)思想和文学的蓬勃发展,这一切的影响至今依稀可见。"另一方面,苏格兰人为大英帝国的建立作出了许多贡献。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最著名的探险家大多是苏格兰人;1885-1939年间,近三分之一的英国殖民地总督也是苏格兰人。阿伯丁、阿布康、布里斯班、邓迪、汉密尔顿、珀斯、斯特灵等地名在美洲和大洋洲比比皆是。非洲国家马拉维的第一大城市布兰泰尔是以探险家利文斯通在苏格兰的故乡命名的,而赞比亚的一座城市直接命名为利文斯通。
苏格兰人,特别是高地人英勇善战的传统,也为大英帝国的建立贡献良多。黑卫士(Black Watch)、苏格兰人卫队(The Scots Guards)、阿盖尔和萨瑟兰高地团等苏格兰部队参加了大英帝国的无数场战役:拿破仑战争中的"半岛战役";克里米亚战役中著名的"细红线";布尔战争;一战中的马恩河战役和伊普雷战役;二战中的阿拉曼战役、缅甸战役、西西里登陆、卡西诺山战役……从1707年到1947年,只要是米字旗飘扬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身穿格子花呢短裙的苏格兰士兵,听到苏格兰风笛悠扬凄美的笛声。
苏格兰高地地区的氏族在1715年和1745年曾经两次发动叛变,支持詹姆斯二世的后代。叛乱被镇压下去后,苏格兰的氏族制度也宣告解体。参加叛乱的酋长都被撤换,所有氏族的酋长都被改成了地主。部落法庭、部落服装、甚至风笛(被归为"战争用具")都曾一度被禁止。酋长变成地主后,就开始驱逐佃户,把土地改为养羊牧场。大量失去土地的苏格兰人移民到美洲,或涌入格拉斯哥这样的新兴工业城市。在几代人的时间里,苏格兰就从部落阶段一跃进入到资本主义当中。
在苏格兰最先兴起的是棉纺织业,当这一工业由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而衰落(当时美国南方供应了英国工厂所需90%的棉花)之后,煤矿和钢铁企业继而兴起。世界上第一条成功运营的商业铁路出现在苏格兰的蒙克兰与柯克因提尔湖之间。铁路的出现可以视为蒸汽机之后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它标志着现代重工业的开始。受到铁路发展的刺激,苏格兰的煤矿、钢铁、铁路、机械制造和造船业等企业也开始飞速增长。
从十九世纪中叶起,在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西边的克莱德河两岸出现了鳞次栉比的造船厂,它们在1840-1870年建造的船舶吨位占全英国商船的一半之多。像约翰·布朗船厂、威廉·比尔德莫尔船厂和法菲尔德船厂都是全英国数一数二的巨型造船企业。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克莱德制造"(Clydebuilt)在船舶业当中几乎成为"品质优良"的同义词。从1905年到1945年,皇家海军约四分之一的主力舰是由这三家船厂建造的(55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中的16艘,15艘舰队航母中的3艘)。此外约翰·布朗船厂还建造了多艘巨型豪华邮轮,比尔德莫尔船厂在一战后开始生产机车、汽车和飞机,亚罗公司则发展为世界顶级的船用锅炉制造商。
到1911年,苏格兰人口是476万(英格兰人口是3356万),其工业和经济远比318万人口的爱尔兰发达。总的来说,苏格兰工业和经济的振兴要归功于1707年的合并法案,这个法案不仅给苏格兰以平等身份参与英国政治的机会--爱尔兰人就从来没有获得过这种机会--而且在一个半世纪之后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后,为苏格兰制造的棉布、钢铁等产品打开了全球市场。除此之外,英帝国在全球贸易中获得的巨额财富和资本也有很大一部分流入到苏格兰,并直接导致了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苏格兰的经济大爆炸。
2004年11月9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慰问参加伊拉克战争的阿盖尔和萨瑟兰高地团,该团军官穿着传统苏格兰裙与女王合影。
被窃的斯康石:苏格兰民族主义的复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国首相阿斯奎思曾支持爱尔兰和苏格兰实行地方自治,让这些地方最终变成像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一样的自治领。但是这一方案还未来得及实施,一战就爆发了。这次大战给苏格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480万苏格兰人中有69万人上了前线,这一比例是英格兰人的1.5倍,其中7 .4万人阵亡或病死,15万人受伤(另一方面,在残酷的索姆河战役后,当时的英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黑格被英国士兵骂为"上帝派来清算英格兰人的苏格兰佬)。苏格兰还为战争中的英帝国提供了大量的军舰、船舶、机器、食物(特别是鳕鱼)和资金。
一战结束后,苏格兰的经济一度陷入萧条,只有威士忌酿造产业还算生意兴旺。将近十分之一的苏格兰人在1921年到1931年之间移民海外。与此同时,强调苏格兰人传统文化和民族特性的苏格兰民族主义再度兴起。1934年由约翰·麦考密克和道格拉斯·杨等人创立的苏格兰民族党是这一派人的代表。1950年圣诞夜,一伙苏格兰学生潜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把苏格兰王权的象征——"斯康石"从爱德华国王的加冕宝座下面偷走,将其运到苏格兰,藏在了阿布罗特修道院的废墟中。
从60年代开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迅速崛起,苏格兰像西欧其他工业国一样发生了产业转移的现象。苏格兰地区原本发达的纺织、铁路、化工、造船等重工业企业不断倒闭或合并。这个趋势从70年代起更加明显。另一方面,70年代末在北海地区发现大量石油,一些苏格兰人认为这是上天赋予苏格兰的财富,不应与伦敦政府分享。在这种背景下,苏格兰在1979年举行了是否脱离联合王国的全民公决。虽然投票结果是52:48支持独立,但由于投票率没有超过有投票权总人口的40%,因此这次公决结果被宣布无效。
1997年9月,苏格兰举行了关于成立苏格兰议会问题的第二次全民公投,投赞成票的达74.3%,占有投票权人口的44.87%。根据这次投票的结果,英国国会通过了《1998年苏格兰法令》,在时隔290年之后再度成立了苏格兰议会,并规定其可以在英国法律的范围内自行制订税收、法律、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的新法律。与此同时还组成了向议会负责的苏格兰政府,主管教育、健康、文化、环境、能源、旅游、运输等事务。主管这一政府的最高官员称为"苏格兰首席部长"。
总的来说,苏格兰民族主义者属于在世界民族主义运动中比较温和的一派,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苏格兰国家--很有可能是恢复到1603-1707年那种与英国共享君主的"王朝联合"状态。在为独立运动进行宣传时,他们主要强调的并不是历史上与英格兰的恩恩怨怨,而是现行英国政党和议会对苏格兰权利的损害,以及独立之后的种种美好愿景许诺。但是对于苏格兰人来说,联合王国三百余年的共同记忆也不是轻易抛弃的历史遗产。
从王室的立场来看,汉诺威王朝的几代国王对苏格兰态度比较冷淡,但从维多利亚女王开始,英国王室开始刻意强调苏格兰文化的影响,王室成员经常身穿花呢裙,前往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消夏、狩猎,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国王也经常前往格拉斯哥等地视察。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是苏格兰伯爵鲍斯-莱昂的后代。另一方面,斯图亚特王朝的直系后裔早已绝嗣,詹姆斯二世一派所宣称的"苏格兰王位继承权"如今属于巴伐利亚的弗朗茨·维特尔斯巴赫公爵。虽然独立后的苏格兰并不一定保留君主制,但是如果让大多数苏格兰人来选一位君主的话,有苏格兰血统、信守苏格兰传统、亲善苏格兰人民的伊丽莎白女王,肯定要远远好过一位80岁高龄的德意志公爵,而且恐怕也要好过大多数油头滑脑的苏格兰政客。
千年恩怨已成往事,现在苏格兰人闹分家,最在乎的不过是独有北海油田可能带来的富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