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最高等的生物个体,人的精妙性无与伦比,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人间自是有情痴?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间自是有情痴
作为世界上最高等的生物个体,人的精妙性无与伦比。
比如,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心理防御,是指个体在面临某些特别处境时,其心理层面会自觉不自觉、或主动或被动地表现出一种自适应现象。
这种现象的目的,是为消除个体的焦虑,解决自身过高的压力,使个体在心理上能保持相对的平衡与稳定。
转移就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种,它指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当事者无法向直接对象表达,只能退而求其次,转移到别的可以表达的事物上去。
在这个意义上,恋爱中的风花雪月,都可以视为某种程度的转移。
甜蜜也好,苦涩也好,统统都可以和风花雪月扯上关系。
欧阳修的《玉楼春》却是反其道而行,真诚到让人有些不自在:
一、此恨不关风与月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有人说处于恋爱中的人,其智商会明显下降。
哪怕是个天才,也有变成傻瓜的可能。
网传新闻多有此类事件,比如某某男性,通过网络认识某位女性,几番网上畅谈后,心生情意,直接将对方视为自己苦苦追寻的意中人。
随后的事情就变得俗套起来,女方变着花样向男方索取钱财,直到把男方掏空为止。
而事情的真相最终被显露出来,所谓网络另一端的红粉佳人,到底是实有其人,还是冒名顶替,其实真的无关紧要。
网友们在此关注的点总是出奇地一致——
天下,怎么会有如此傻的男人,人还没见到,就不明不白地把自己的全部身家交出去?
可是,有没有想过恋爱中的智商观?当一个人沉迷爱情的时候,一切都是可以舍弃的,只为得到心上人的欢喜。
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痴情,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头脑——
爱得太清醒,或者清醒地去爱,凡夫俗子中,恐怕真没几个人能办得到。
就如离别,正甜甜蜜蜜地腻歪在一起的男女,忽有一日花开两朵,那种撕心裂肺要死要活的感觉,非当事人无法真正体会。
未语春容先惨咽。
此时此刻,连说一句完整正常的话都不可能,何谈清醒,何谈智商。
如果可以让双方不分离,哪怕让当事人上刀山下火海,没准都会面带笑容,视之甘之若饴。
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吟出“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句子,当真是让人啧啧称奇。
那可不是,至少主人公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没有推诿,没有闪避,没有转移。
就那样坦坦荡荡地承认自己是为情所困,为情所苦。
与风花雪月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二、始共春风容易别有了前文的铺垫,过片后无论如何狂野,都会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翻,一般理解为谱写之意,所以离歌且莫翻新阕,是指不要再谱写新的离别之歌。
可是为什么不要再谱写新的离别之歌?
作者紧接着指明原因:一曲能教肠寸结。
离别的歌太沉重,太悲伤,再谱写新的一曲,无非是在悲伤上加上新的悲伤罢了。
这也从侧面说明古往今来的离别无不同出一辙。
古往今来留下的离别歌曲,古往今来留下的悲伤,已经太多太多。
为什么犹嫌不够,仍要在它们上面再增加一曲呢?
如此,离歌且莫翻新阕,“翻”也可以理解为翻动翻开之意。
这样的歌曲,一曲已经足够,唱完一曲,实在不必没完没了,再翻开另一首同样的伤感之曲。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作者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逃避再起作用。
既然悲伤无法承受,对于作者而言,实在没必要再自己撞上去,能把这样的悲伤减到最小才是正事。
为此,不唱起离别的歌曲,或者能唱一曲就不要唱第二曲,正是顺利度过离别时刻的一大秘诀。
可这真是作者的原意吗,作者真的是一个面对悲伤转身就逃、无法面对也不愿面对的人吗?
毋宁说,这是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抒写出离别的悲伤。
它太沉重,太让人无法承受,以至于要在这样的悲伤上面再加多哪怕一丁点的东西,都会让人无以面对。
既然如此,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反而是最好的出路。
春天那么美,洛城的花开得那么盛,为什么不尽情欣赏,然后快快乐乐地道别呢?
结语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其一,作者表达的是劝勉之意——
趁着花开之时,好好赏花,如此花谢之时,才能释然面对离别。
毕竟,最美好的时光,一刻也没有浪费。
其二,作者想要传递的是挽留——
洛城花都开了,何必急于告别,留下来慢慢欣赏吧。
欣赏每一朵花,直到春风转去,那时再走也不迟呀。
其三,作者欲说还休的是惋惜之情——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而现在离别如此不堪。
那么,我与你,其实并没来得及、也还没有好好欣赏生命中所有的美丽。
一句结尾,或劝勉,或挽留,或惋惜,当真一别牵万绪。
可是,为什么要等到离别之时,才想起还有那么多的风景没有一起去欣赏呢?
面对离别,这样的遗憾,是不是才真正是离人无法承受的隐痛?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一回,风月依旧潇洒,无法潇洒的,依旧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