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青年网(编辑 姚和平 通讯员 郑雪娇)时光漫卷书页过,只觉芳气满闲轩。假期正是读书蓄力好时节,我有幸阅读了《温儒敏谈读书》这本书,收获颇丰。本书从学生、老师、社会三个方面谈读书,贯穿其中的核心观点就是:阅读充盈人生。

实验小学张爱玲老师(大荔县洛滨小学赵敏老师)(1)

实验小学张爱玲老师(大荔县洛滨小学赵敏老师)(2)

读书以养性,习惯需培养

我们常讨论:读书是为了什么?耳边总会出现这样直白的答案:考试、谋生。很实际,很直白,也没有错误。但仔细想想,这只算得上读书的最浅显目标,也可谓是“近期目标”。

其实,读书还有我们常常忽略的其他目标,比如温儒敏老师在书中谈到的“养性”。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前提,而“修身”的方式之一,就是读书。“养性”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有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拥有了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才能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享受充实的精神生活。

除了“读书养性”,温老师还提到了读书的第四层目标,更高远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人民的富强幸福读书。前两个目标很现实,但我们的孩子应该志存高远,立志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需要我们的孩子面对这个浮躁的社会,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欲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必须以身为范,静心先读书,把读书当作良性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

老师如何读书呢?温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教师应做一颗“读书种子”,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教学的水准,带动国民不读书、少读书的现状。他指出教师要为自己列读书计划和书单,书单一般包括三部分,三部分可各自画圈,又彼此交错。最外圈是阅读最基本的书——中外文化经典;第二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职业相关的部分;第三圈,则是最核心部分——专业类书籍。有了这三个读书圈,教师的阅读生活会不断丰富,精神会更加充盈。

读书趣为先,阅读先读典

阅读本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常因为束缚太多而让孩子们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纵观我们的日常,我们的阅读太过功利化,学生的阅读多以课本推荐的读物为主,只关注了阅读的量,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温老师在书中提到,教师要有“自己的园地”,同样的,孩子们的阅读也需要有自己的园地。我们要允许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读点“闲书”,不用担心去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让孩子在读的过程享受无负担的自由阅读。温老师在书中有一篇文章: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哈利波特》?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就更加能理解孩子们了。

一、二年级,我们要鼓励孩子多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可以是漫画、童话、故事类书籍,让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自由轻松阅读。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中的趣事,让大人成为点亮孩子阅读的一盏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三、四年级,我们常称之为转折阶段,因为有了基础年级的铺垫,孩子能够简单地进行独立阅读,这一阶段的阅读既可以让孩子阅读一些推荐书目,也可以让孩子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目。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

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孩子们的阅读侧重点应以经典为主,但经典与孩子们的跨度较大,经典阅读比起趣味阅读可能会更苦涩,孩子们可能不喜欢,怎么办呢?不要着急,静心引导,和孩子们一起品读经典,将经典的种子根植于孩子们的内心,让阅读真正发生。

阅读有方法,共读以共情

新课标提倡整本书阅读,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呢?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常把整本书阅读放在课外,其实并不可取。2022版课程标准已经提出,构建学习任务群,结合语文学习开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整本书阅读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领读者。学生阅读一本书,教师要做孩子阅读的领读者。阅读之初,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爱上这本书,与孩子们共同制定阅读计划,督促孩子的阅读过程,在孩子的阅读中承担着“排忧解难”的重要任务,让孩子去读、趣读、阅读、悦读。

二是共读者。与孩子同读一本书,也就同学生构建了读书共同体,在与孩子聊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阅读见解,你会被他们带入书本中,看到他们眼中的“风景”,感受他们眼中的独特世界。

三是拓展者。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倡导“1 X”教学策略,其实阅读中也同样适用。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各种各样知识的搜索与补充。教师此时就是他们最便捷的智能查询系统。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解决学生阅读中的疑难杂症,既有利于阅读的有效性,对良性师生关系的发展也会更进一步。相信此刻,阅读的种子已经孩子们的心里开花。

静心阅读,是一件乐事;读有所悟,是一件美事;悟有所用,是一件幸事。让我们成为一颗读书的种子,让花开满树。

实验小学张爱玲老师(大荔县洛滨小学赵敏老师)(3)

大荔县洛滨小学 赵敏老师

图文:大荔县洛滨小学郑雪姣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