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我的专业化成长(读书练笔引领)(1)

自2012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算一算,到今天刚好十年了。古代圣贤喜欢以十年为期来划定人生,定为: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而周恩来也在报国奋斗时立誓:面壁十年求破壁。看来,十年是岁月的沉淀,更是生命中一个标志性的刻度,标志着总结过去,计划未来。

今天,借“西双版纳比邻阅读”这个公众平台,向广大书友们认真审视一番个人专业成长之路。回 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不忘来路,砥砺前行!

在紫陌红尘,似水流年里,我曾筑了一个青春的梦,一个语文教师梦,并为之砥砺、雕琢。十年一梦,一梦就是十年,这历程中有一段段难忘的剪影。

十年前,我没有选择从事文秘工作,而是带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憧憬,我来到XX中学。回首过去的十年,我真的很感激学校给了我历练的平台,包容着我慢慢的成长,让我感觉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同时也很感激身边的领导和前辈,因为他们是我成长道路上真正意义的导师

从教十年,如果说我在教学上有些许进步的话,离不开师傅倾囊相授,严格要求。初到学校,四顾茫茫。正是她们的引领和教诲让我步入教学正轨。最后,也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身上的闪光点成就了我,让我笔耕不辍,不断超越自己。

读书与我的专业化成长(读书练笔引领)(2)

1

Part.1

读书,乃汲取知识养分之根茎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主编顾之川说过,读书乃作文之根。为何说,读书是作文之根呢? 淄博市教研室的王玉强老师认为,因为读书,你的思想境界会提升;因为读书,你的认识世界的能力会提升;因为读书,你的视野会更开阔。

对于读书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我认为,读书不仅是作文之根,还是一个人立身、修德、敬业的根本。读书,也一直是我最大的爱好。我也通过读书,不断地汲取知识的养分,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小时候,书本非常匮乏,除了课本几乎就没有多余的书可读,但为了满足求知欲,我就找老师借书来读。那时喜欢连环画和《故事会》,也喜欢讲故事、听故事,喜欢看李闯王、杨家将、《战国策》等历史故事,也喜欢神笔马良等童话故事。

后来上了初中,喜欢上了莫泊桑的小说、印度的佛教故事以及武侠小说。到了高中,《思维与智慧》成了我每期必看的杂志,那时非常喜欢富有哲理又有诗意的文字,也在那个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了《红楼梦》。当看到老师递过来的三大本破损残旧的《红楼梦》时,我深切感受到了文学的厚重感和历史感。从那时起,喜欢上了那些富有年代感的书籍。至今,我养成了一个喜欢淘和收藏旧书的癖好。

在大学期间,图书馆是我待得较多地方。每次浸泡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时,仿佛置身于温柔富贵乡、花柳繁华地,令我忘记了时间。那种“飒爽无尘嚣,静适心所喜”的读书日子,是我一生最美好、最怀念的。除了看书,我也淘书。与吴春来老师一样,大学毕业时,我也往家里捎去了几箱书。大学期间我学的专业是文秘教育,毕业时我禁不住对文学的喜爱选择去应聘中学语文教师。

工作以来,在参加名师工作室的时候,我除了阅读主持人推荐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外,我购买和阅读了熊芳芳老师、徐昌才、董一菲、孙绍振、顾之川、温儒敏、钱理群、王栋生、吴春来、余党绪、李仁甫等当今语文名家的大部分著作。此外还广泛涉猎他人推荐的关于文艺、哲学、政治、军事方面的书籍,让自己的课堂丰富起来。只见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囊中越来越羞涩,用“一世称穷双手洁,平生夸富满楼书”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作为一名阅读爱好者,我在每个班建立了“读书角”,号召大家“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我经常把自己购买的书籍提供给学生阅读,还呼吁每位同学为班上捐献一本书籍。在课堂上经常和他们交流一些阅读体会,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以前有人不解地问,读那么多书究竟有何用时?我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随着读的书多了,我找到了答案。读书有三用也:一者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二者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三者提升了为人之道,为文之道。

读书与我的专业化成长(读书练笔引领)(3)

2

Part.2

练笔,让生命开出思想之花朵

作家汪曾祺说:“要长葆思想的活泼,最好的办法是写文章。为写文章,就要多读一点书。”俗话也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这一切都从书本中来。大量的阅读,我们可以掌握无数精词妙句,积累大量人物思想,记住许多新奇严谨的结构体式……,而这些都是写作必备的条件。

可以说,读书与写作不可分割,吐纳之间,天然自得,尽显文墨风采。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

在大学期间,我也通过阅读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在国家核心期刊--上海《秘书》杂志社上发表过《国有企业对秘书的要求》等科研论文,在省级刊物《云南师范大学校报》、《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简报》和校级刊物《宿管专刊》、《昕潮》上发表过《寻找理想与现实的交集》、《玉树,坚强永驻》、《写给母亲》、《老师,我想对您说》、《浅谈周易》等多篇文章;还在“乌有之乡”网站上发表过《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等针砭时弊的文章;参加征文比赛的文章《让我们心手相连,铸就和谐新校园》、《心系吾民,惠泽百家》也分获校级一等奖和二等奖。

在做好自身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承担学校的一些兼职工作,在办公室负责草拟各类文书,包括招生宣传、工作报告、以及党务总结报告,从而提升了写作能力。工作之余,我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一些诗词、散文、论文。2017年9月30日,我的新闻通讯《为建设和谐安定小区而奔走的杨先端老师》被刊登在《西双版纳报(傣乡周末)》头版;2018年5月12日,我的《劳动最美,梦想相随》演讲比赛获全州二等奖,演讲稿被《西双版纳报》刊登;2018年7月,我的诗歌《海棠依旧香如故》被州委党史研究室选编《海棠依旧沁傣乡—西双版纳州纪念周总理诞辰120周年文集》并出版,在全州诗歌类征文中排第一;2019年9月22日,教学论文《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在武汉举办的新教材课堂教学演示暨新高考报告会“青于蓝杯”征文比赛荣获全国一等奖;2020年5月,我的论文《读书·练笔·引领》发表于《名师研究》杂志上;《英雄专题大阅读》发表于2021年1月《天天读写》杂志,《记叙文人物描写手法谈》发表于2021年4月《作文指导报》上;2021年12月9日,《男儿付死生,丹心许报国——致敬缉毒英雄蔡晓东》被选登在《西双版纳报》上;2021年12月17日,《中老铁路赋》被选登在景洪教体局公众号上;2022年1月17日,《西双版纳最美的风景是人》被选登在景洪教体局公众号上;2022年3月29日,《死生亦大,岂不痛哉》被在景洪教体局公众号转载分享;2022年5月7日母亲节前夕,《致敬伟大母亲》的文章被《西双版纳报(绿宝石)》选登。

我也经常把自己获奖的文章拿来和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参加征文比赛,让学生尝试成功。2014年6月指导学生参加“一训三风”征文比赛,我的学生包揽过半奖项,我也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2014年7月在指导学生参加“中国梦”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荣获得征文指导二等奖;2018年9月指导学生参与“中国梦”征文比赛,学生表现突出,我也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同时我不断尝试下水作文,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示范。班上涌现出一批文学爱好者,2019年11月16日,学生的作文《我不惧怕成为这样的姑娘》被《XX报(教育周刊)》选登,2021年9月10日,两位同学的《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亲吾师,信其道》和我的《教师节里话师恩》同时被刊登在《西双版纳报》教师节专刊上。2022年4月15日,我指导学生的《点点春 雨润万物》被《西双版纳报(绿宝石)》选登。

这些努力成果,让我对教师这门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作为老师,我们最大的幸福不是通过教育让自己名利双收,而是能够培育出一批批学有所用、令人骄傲的学生。身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一生。因此我们要潜心治学,甘于奉献,努力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铺平道路,教会他们做人的真谛、生存的道理。

3

Part.3

引领,是专业成长路上之明灯

一个人成长路上离不开引路人。如果说我在教学上有些许进步的话。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师傅的倾囊相授,严格要求。师傅工作追求完美,事无巨细,赏罚分明、奖掖后进。于我而言亦师亦友,对我的要求也最严格。我初次上公开课《劝学》时,我备的课内容冗长、条理混乱。她耐心地指导了我,并帮我修改课件到深夜。结果公开课被我上得一塌糊涂。在评课时,师傅毫不避讳地指出我存在问题,并不断督促我改正,现在终于有所改变。罗老师温文儒雅,雍容大度,会尊重和听取组内老师的心声,也给了我很多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初到民中,四顾茫茫,正是她们的引领和教诲让我步入教学正轨。同时也要感谢名师工作室两位特级教师的言传身教。陈老师对待工作具有一丝不苟的谨严精神和极大的工作热情,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余老师博览群书、酷爱写作、敢讲敢言,令人钦佩。

此外,我也向全国一些名师学习。2019年9月22日在武汉举办的新教材课堂教学演示暨新高考报告会上,我有幸聆听了熊芳芳、余党绪、吴欣昕、赵长河等名师的授课,他们对我的启发和引领也比较大。熊芳芳老师上的《促织》一文,摒弃了老师惯用的文言串讲方式,她力求突出“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这种教学方式让我很有触动。此外,她对文本的解读之深之广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地步。余党绪、吴欣歆、赵长河三位老师都十分注重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余老师侧重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辨读写,吴老师侧重于整本书阅读的推进策略和补充阅读,而赵长河老师注重于整本书阅读如何开展、如何命题等等。

在2020年疫情期间,一些名师的网络公益课让我大有收获。如熊芳芳老师讲的《高考微写作全教程》和《高考语文应试技巧》让我在写作、诗歌鉴赏、散文阅读上深有启发;李仁甫老师主讲的《如何指导学生写议论文》在思维升级、素材摘抄、科学审题、灵活构思方面给我写作指导提供了重要借镜;吴春来老师主讲的《阅读引领:读书让专业崛起——影响我成长的是本书》慷慨激昂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他倡导的“五多课堂”让我领悟到教育之法、教育之谛。

对一些语文名家,如孙绍振、董一菲、王栋生、徐昌才、季江勇、龚志民等名师,我始终有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景仰之情,盼有朝一日能够当面请教,领略他们的风采。幸好还有他们书籍,让我可以见字如晤,如见其人,声息可辨!

爱好读书、勤于练笔、名师引领,这便是我的专业成之路。一路走来,诗书作陪,不觉孤单;一路跋涉,笔耕不辍,没有虚度;一路向前,因有名师,不畏将来。

十年了,白云苍狗,世事变迁,而不变的是我的一颗追梦赤子心、一腔语文情。流年碎影,忘不了的是语文;岁月沧桑,老不去的是梦想。我的十年跌跌撞撞、有苦有甜,但愿我未来的十年繁华满途、桃李无边。最后,我还想说的是,作为教师,我没有尊贵的地位,也没有一点特殊的权力;没有显赫的声名,更没有万贯的财富,但每每想到“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的美好愿景,心里就会充满了这份职业特有的幸福感。

读书与我的专业化成长(读书练笔引领)(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