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皇帝执政期间,他初入朝堂时曾经鼓励自己的大臣们积极上书进言。当时韩林院有一位名叫孙嘉淦的官员很快便应皇帝的要求,上书劝谏皇帝三件事情,首先要和注重亲情,尽量停止苛捐杂税,最后要停止对西边用兵。对于后两件事来说倒是进言的十分合适,可是第一件事情完全就是自讨没趣。因为当时雍正皇帝上位没有多久为了巩固地位,但凡有野心的兄弟们纷纷被他治了罪,有的投入了大牢,有的则被流放在外,让当时朝野内外议论纷纷,大家都认为他是谋逆夺位之人。因此这份奏书无疑是给雍正皇帝难堪,这个时候雍正皇帝十分恼怒的将奏书拿给了大臣们看,并且说到翰林院怎么能容得下孙嘉淦这样的狂妄之人呢?因此便决定将他革职查办,幸好这位孙大人的好友特地向皇帝求情,说他的确是有一些狂妄,但是他是一个勇于直言的人,臣下倒是十分佩服他的胆色。而雍正皇帝没有办法,只能顺水推舟敷衍着说,的确是这样的,才放过了孙嘉淦。

古代勇于劝谏的人物:生平太注重名声(1)

有一天,雍正皇帝在朝堂之上,突然问天下有哪几种人?孙嘉淦立刻回答说,天下不过有两种人而已,一种人为名,一种人为利!雍正皇帝又接着问说,那你是属于哪一种人呢?孙嘉淦回答说自己是一个不好利的人。由此也可以从孙大人的言语之中得知,他必然是一个好名之人。可是这位皇帝却认为他有表现自己清廉的嫌疑,因此,孙嘉淦在朝堂之中常有进言,但是总是惹得皇帝不高兴,而且前面的恩怨还没有完全解除,皇帝最终找了一个他的小过错将他抓捕入狱,交由刑部查处。而刑部自然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完全领会了皇帝的意思,并且通过讨论之后说孙嘉淦按律当斩,可是这个时候嘉庆皇帝又玩起了自己的小心计,直接金口玉言的下旨说:这个人虽然为人十分的狂傲,可是却不想见到他,但是顾及他不是一个爱财之人,而是一个好名之人,所以念及他还有一些长处,就让他到国库之中工作吧。

古代勇于劝谏的人物:生平太注重名声(2)

后来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继位,新皇求贤若渴,为了延揽人才,孙嘉淦再次被新皇启用,担任当时朝廷的左都御史专管监察系统。后来孙嘉淦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认为新皇刚刚涉及国家政事,必然事情繁多,可是也应该以修身养性的身体健康为主。因此他便又斗胆上了一道奏疏,说希望皇帝不要喜欢小人,然后厌恶君子,而且他还劝诫乾隆皇帝,虽然封建时代的皇帝身为九五之尊,但是他不过也是一个凡人,自然应该虚心的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可是当他读完孙嘉淦所写的奏疏之后,觉得这个人文才了得,而且一语中的,可是难免让皇帝坐立不安。因此朝中和孙嘉淦有仇之人,便趁机弹劾他轻佻妄言,诋毁朝廷要事,有违人臣伦理道德。因此皇帝直接将他革职查办,打入了死牢之中,让他心惊肉跳的活了一阵子。

古代勇于劝谏的人物:生平太注重名声(3)

因为清朝年间文字狱盛行,雍正皇帝在位13年,文字狱就查办了17起之多。而乾隆皇帝在位总共60年的时间,查办了130多起,意思就是说雍正皇帝平均在位年限和文字狱相较来说还少一些,可是乾隆年间平均每年就会有两起之多,通过这样长期的政治高压,让这些官员们稍不注意就会触及火线。

古代勇于劝谏的人物:生平太注重名声(4)

孙嘉淦虽然久经官场的尔虞我诈,并且两次从鬼门关中回来,自然对文字狱的厉害深有体会和感触,因此他便开始变得世故圆滑起来,胆子也开始越来越小。即使是他笔下写的东西,无非都是一些景色以及爱情的洋洋洒洒小诗篇。

古代勇于劝谏的人物:生平太注重名声(5)

后来他写了一篇游记,大概有1万多字,不但被他自己认为是平生之中最绝佳的作品,也被朝廷之中的同僚公认为当时绝佳珍品。并且这个时候的他完全可以规避开朝政之中的钥匙,而且能够十分准确的迎合皇帝的心思,有一次乾隆皇帝祝寿,百官朝贺,奇珍异宝是应有尽有,可是孙嘉淦却别出心裁,只提了一桶青菜去贺寿。大臣们看着他的样子百思不得其解,他便解释说皇帝是一个圣明的人,不但让国运长青,而且还吏治清明,大家都觉得说的是分号,而皇帝自然也很高兴。

古代勇于劝谏的人物:生平太注重名声(6)

因此他这次拍须溜马便真正的上了道,当这些招数全部灵验了,因此他从一个朝廷的事了,后来变成了四部尚书之一,最后成为了国子监事,甚至还担任过直隶和湖广两省的总督,最后得以在官运亨通之中安然告老还乡!可是到1750年的时候,乾隆皇帝便准备首次南巡,官员们对于他的这种举动肯定存在不同的意见,想要阻止,但是又担心自己的影响力不够,因此想将孙嘉淦约出来共同讨论协商。

古代勇于劝谏的人物:生平太注重名声(7)

可是孙嘉淦不干怎么办呢?这些官员便假借他的名义制造了一篇荐稿和皇帝的御批,就这样这些朝官们的造假却导致十分遗憾的事情发生了,当时孙嘉淦才刚刚被皇帝器重,没多久乾隆皇帝便看了他曾经罗列的五大可解释在官场传播,引发了较大的社会舆论,可是这些文章并不是出于真正的孙大人之手,而是朝廷之中官员们冒用他的名号所书写的。

古代勇于劝谏的人物:生平太注重名声(8)

赋闲在家的孙嘉淦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在家中端坐,也会导致祸端四起。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写过这样的奏章可是却被人通过他的名义给推广出去了。这件事情被皇帝整整追查了三年之久,而且单单四川一地就有200多人因为伪抄奏章而获罪,而告老还乡的孙嘉淦也因为终日忧心重重,最终于三年之后惊吓过度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