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1)

孝义是一座人文荟萃的文化之城。孝义是全国有记载的置县历史最早的九个县之一。古有郑兴“割股奉母”的淳朴孝行和“尉迟恭大义降唐”的感人故事,行孝仗义、包容大气是传承千余年的孝义精神。

1.游在孝义

◆◆中阳楼◆◆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2)

中阳楼位于山西省孝义市古县城中央大街,始建于汉魏,元大德地震塌毁,明代再建,清同治、清宣统、建国后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扩建和维修,现为清宣统重建之遗存,保存完整。该楼集建筑书法、雕塑、石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是晋中和吕梁地区保存至今结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楼式古建筑,也是孝义市历史街区及重大繁华贸易区的标志性建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3)

中阳楼楼体平面方形,四层四檐,全木结构,十字歇山顶式。楼高23.14米,座落于3米见方,1.5米高的四个石砌墩台之上。底层高5米,通穿四向。礅台设楼梯列碑刻,井藻绘文王后八卦图。二层高3.64米,中建神台,列四方佛坐像(文革时砸毁)。三层高4米,中设莲花台,塑以5尺高观音大士泥像。四层高3米,中空无物为游人眺览全城之所在。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4)

全楼上下于南北双向悬挂大小牌匾14块,皆为历代境中书法名人手迹,牌匾文字南向一檐下书“中和位育”,侧匾书“带汾水,襟霍山”。南向二檐下中匾书“行孝仗义”,侧匾书“向南斗”、“衔衡岳”。北向一檐下中匾书“光被四表”,侧匾书“控云朔”、“位中枢”。北向二檐下中匾书“纵览四宇”,侧匾书“倚太恒”、“拱北极”。南北四檐下各悬一匾,文为“中阳楼”三字,此外,在一楼南向檐柱上挂一幅木刻对联上联“孝为人之本”,下联“义乃君之宗”。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5)

楼内藻井富丽华美,结构合理,建筑彩画色彩艳丽,绘有《封神榜》、《水浒传》、《岳飞传》等有关人物故事,民族历史文化厚重,民族感染力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玉泉山◆◆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6)

玉泉山位于孝义市城南曹溪河生态旅游开发区,沿迎宾路南行五公里即至。交通便利,环境优雅,甘泉如玉,清溪潺潺,苍松劲柏,鸟语花香,天然植被,层林尽染,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人们无不感叹这里美妙的山水奇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称之为“天然氧吧”、“城市的后花园”。曾任山西省政协主席郭裕怀誉之为“三晋名胜玉泉山”。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7)

普佛寺坐落在玉泉山上,依山势而建,布局严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建筑宏伟,古朴典雅,堪称古建筑中的精品,周围山峦起伏,绵延数十里。寺院兴建于南北朝,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原名静乐寺,历经元、明、清多次修葺和扩建,寺院规模宏大,占地50余亩,有各种建筑200余间,分上、中、下三院。寺内殿阁巍峨,金碧辉煌,法象庄严,佛教气息浓郁,各殿之间迂回曲折,小径通幽,漫步寺间,听飒飒松风,给人一种静寞幽深的感觉。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8)

玉泉山上还有一座砖砌石心塔,八角形,九米多高,因形状似笔,故名“笔塔”。笔塔上细下粗,由下而上逐渐收缩。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历经风雨的侵蚀、地震的破坏、雷电的轰击、战争的摧残,笔塔依旧坚如磐石,巍然屹立。笔塔西面300多米处的山势,其形状似一“砚台”,既形成了玉泉山的“笔砚奇观”景象,又有用笔蘸墨挥写壮丽河山的含义。有古联盛赞:“巍巍玉泉山一塔似笔,南墨北砚,直书千秋天歌仙境;潺潺曹溪河两岸如画,东川西壑,畅流万里碧海汪洋。”

◆◆三皇庙◆◆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9)

孝义市三皇庙,亦称圣祖庙,位于孝义市城西贾家庄村中。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存建筑最早为元代遗构。元、明、清和民国年间曾不同程度进行扩建和修葺。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10)

该庙南北宽59米,东西长84米,两进院布局。遒劲有力的“三皇庙”镶嵌在山门的门额上。中轴线建有乐楼、三皇殿。头院空阔,北角设砖券山门,二进院北角设掖门为一、二进院出入通道。两进院落自然地平落差较大,故掖门前设踏步缓解。三皇殿坐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梁架为三椽,前压搭牵用三柱,单檐硬山顶前廊式。三皇殿内仍保存元代结构。三皇殿门上方挂有匾额,书写“三皇庙”为明万历十年十月四川按察使梁明翰赠。殿内正面供奉太吴伏羲、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两侧配祀古代十大名医,山墙绘有“行医图”壁画,壁画色彩明艳,线条清晰。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11)

大殿对面乐楼坐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单檐卷棚顶。前后台隔架和顶棚全为彩画木式组成,台口四周有木、砖、石雕刻清代遗构。台口上方高悬民国八年所刻匾额一块,上书“海市蜃楼”,由晚清书法名家秦龙光所书。乐楼藻井彩绘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神彩各异,栩栩如生。前后台间,镶嵌大块玻璃为整座戏台增光添彩,时有“玻璃戏台”的美誉,曾形成邑内外“为看戏台而看戏”的时尚。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12)

三皇庙院内多数建筑保存完整,该庙真实反映了道教庙宇建筑平面、布局,尤其是三皇庙正殿现存整体梁架及建筑部件保留元代原物,结构简洁稳固,再现了元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建筑理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并有一定品味的文化价值。三皇殿内所祀“三皇”,即:太昊伏羲一天皇、炎帝神农氏一地皇,黄帝轩辕氏一人皇。传说中伏羲画八卦而定四方,结网置教民以渔猎;神农共五谷而兴农事,尝百草群药圃;轩辕造农具,定节气。“三皇”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得到了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历朝历代多有拜谒、公祭、民祭。三皇庙祭拜活动连年不绝,香火旺盛,历代不衰。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13)

◆◆金龙山◆◆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14)

金龙山文化旅游景区位于孝义市高阳镇下吐京村西,临水村南岸,北临下堡河,南靠省道孝石线,距孝义市区7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与孝义市湿地公园、晋商古驿道、临黄塔、胜溪湖森林公园等景点形成一条特色文化旅游路线。景区内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与当地孝亲文化的结合地。2016年1月,景区荣获“全国十佳文化生态景区”称号!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15)

观音像:大佛总重量3000吨,像高26.06米,寓意孝义市于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置瓜衍县以来至今(公元2012年)2606年的历史;莲花宝座高13.85米,寓意本市于唐贞元年(公元627年)因邑人郑兴“割股奉母”孝行闻于朝,唐太宗李世民改名为孝义,至今1385年;大佛本体加莲花宝座共39.91米,地平面至佛顶99.91米,寓意佛家普度三界众生、九九归一、吉祥万福。

◆◆胜溪湖森林公园◆◆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16)

胜溪湖森林公园全长3.2公里,占地160余公顷,漫步其中,空气清新、沁人心脾,让人仿佛徜徉在苏州园林的亭台楼榭间。公园在整个设计过程集传统园林艺术和现代公园功能于一体,突出植物景观的多样性、滨水景观的亲和性与人文景观的地域性。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17)

胜溪湖湿地公园被誉为“孝义之肾”,作为孝义市建设“一河两岸、沿河环湖”生态城市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整个区域河流纵横交汇,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如鳞、诸岛棋布,形成集城市湿地、生态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湿地圣境。

2.吃在孝义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18)

孝义火烧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19)

油花花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20)

南曹村豆腐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21)

手工月饼

3.非遗孝义

孝义的地方特色艺术:孝义皮影,皮腔,碗碗腔。

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22)

孝义皮腔

孝义皮腔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孝义吹腔”。孝义皮腔保留着联曲体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声腔演变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23)

孝义碗碗腔

孝义碗碗腔是孝义民间戏曲艺术,也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之一。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即皮腔和碗碗腔。这两种声腔均来自于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和纱窗皮影唱碗碗腔。

山西皮影人物特点(山旅吕梁第十二站)(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