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丧生僻字(生僻字盬)(1)

中国很多历史悠久的山川河流都有单字的专称,比如泰山简称‘岱’,嘉陵江简称‘渝’,还有很多行政区划诸如闽、浙、赣、蜀也是如此,这些不光是为了称呼的方便,也是一种文化地理上的浓缩与传承。很多专门的地名用字能找到清晰的渊源起点,但有些就需要远溯上古推敲一番了,比如本篇所要讲的‘盬’字便是如此。

开门七件事中食盐是重要一项,自古皆然,食盐就开采渠道而言,大致分为海盐、井盐、岩盐和池盐。海盐和岩盐分布较广,产量丰沛,井盐以南方尤其四川自贡所产的最为著名,而说到池盐,首先必须提到的就是位于今天山西运城南部中条山下的古盐池,因为运城又被称为解州,故而又称解池,更早叫做‘鹺海’,甚至仅用一个字,那就是——

本字念作‘gǔ’,字典中的第一义项就是解州古盐池,所谓蚩尤之血之类的传说当然不足为信,但开采盬盐确实有至少四千年的历史。盬盐不用煎煮,只要‘疏地为畦,决灌其中’,等到南风吹起,就能坐等收成,属于投入成本最低的盐田(就怕多雨和风向不对)。《诗经》上说“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描写的就是盬盐丰收堆成小山的丰收场景,而所谓的财,就是指将多余的盐转运出售所获得的高额回报。

作为不可或缺而又非处处皆产的生活必需品,白花花的食盐自古就被看做财富的象征,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靠售盐发家的商人是春秋时期的猗顿,靠着从事养殖业积累下的资本转向经营食盐贩卖,猗顿轻松登上了当时中国财富排行榜的首位。

进入汉代以后,食盐和铁器一样都逐步被纳入国家专卖的范畴,成为国家财政和各项开支的重要来源,地处中原的解池盬盐也始终是被中央政府牢牢抓在手里的一只金钵。盬盐原先颗粒较粗,又被称为‘苦盐’(盬字本身就有苦涩的含义),到了唐代工艺改良,提炼的盐粒不再发苦,在世界晒盐技术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到运城只要时间充裕,不妨在拜过池神庙之后,抽空到盬池边上走走,天风云影之下盐田和硝池泛出五彩流光,别是一番乐趣,当然今天的古盐池不光满足人们的口腹之需,更是多种工业品的出产基地。这些年运城一直打造‘中国死海’的旅游品牌,宣传‘以盐养生’的现代理念,如果你真的有几个闲钱想要为健康投资,或许矿泉水疗、黑泥养生之类的衍生品是你值得考虑的选择。打住!我可不是他们的托,我只是对这种‘盬色盬香’的‘国之宝’(左传语)充满向往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