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8月2-12日,由贵州省联社团委牵头的“感动贵州农信人物先进事迹青年说”先后到8个市(州)开展巡回宣讲每场宣讲不过短短1小时,却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贵州农信人青山不负凌云志”便是其中感人故事之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贵州农信与改革开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农信与改革开放(青山不负凌云志)

贵州农信与改革开放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8月2-12日,由贵州省联社团委牵头的“感动贵州农信人物先进事迹青年说”先后到8个市(州)开展巡回宣讲。每场宣讲不过短短1小时,却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贵州农信人青山不负凌云志”便是其中感人故事之一。

千百年来,高山环绕的乌蒙山区,百姓生活被锁在贫困的深渊,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走上了毕节阿市乡农信的会计岗位,开始了她以金融之力服务山区百姓的工作。

蒲绍碧。

蒲绍碧刚参加工作时,因为人手不足,一个人要做几个人的工作,全社的账、据、现金都由她一人管理,白天办理业务,夜晚核对账务。当时的业务金额小、笔数多,工作量大,每天都工作到凌晨。拿着每月4块钱工资的她,从不计较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中。还记得建社之初,山区本就贫困落后,要想组织存款比登天还难。有一次,蒲绍碧在办理业务的时候,听说公子河乡有一位从西藏复员的军人,刚从部队回来,有一笔退伍费。她顾不得天色已晚,就只身一人,背着挎包,赶了20多里山路,到了复员军人家,还未坐定,就开始动员存款,本就滴水未沾的她硬生生把嘴皮都磨破了,最终复员军人同意将300元存入到信用社。高兴劲儿冲昏了她的头脑,已然忘记了这是冬天的深夜,寒风刺骨、黑灯瞎火,那时候根本没有手电筒,蒲绍碧只能找来一捆树皮,制成火把点上,靠着那一点点的火星照路,边摇边走,边走边摇。就这样,她高一脚矮一步地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前行。山路一片漆黑,时不时还能听见森林里传来豺狼的吼叫,令人心惊胆颤。蒲绍碧加快了脚步,一步一滑,几次摔倒,走到天都蒙蒙亮,汗水在眉间结成了冰碴,才回到网点。她顾不得休息一下,及时地把这笔钱登记、上账、入库,一颗激动的心终于平静下来。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蒲绍碧和其他同志把边远贫困的阿市乡信用社,搞得红红火火,各项业务指标位居全区本系统首位。她也因为工作成绩优异被评选为“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并成为贵州省13位代表之一,赴北京参加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那时的蒲绍碧才刚满17岁,成为了我国银行历史上最大一次会议的“小代表”。

如今,数十年过去了,贵州农信的金融服务从未断线,一笔笔的信贷资金、一个个的产业项目,让乌蒙山区焕发新颜,而像蒲绍碧这样为一方百姓奔忙的农信人,还继续坚守在这条道路上,从未停歇。

16岁的蒲绍碧,小小身躯中隐藏的大大力量。还有一个人,也在金融系统的岁月长河中,从稚嫩走向成熟,改革创新、敢于尝试,成为了两次进京受表彰的银行人,更是成了贵州金融人的骄傲,他就是信贷结算工作的“先行者”刘宗祥。

刘宗祥。

1950年春天,不满18岁刘宗祥被招入县金库当出纳。同年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平越县(现福泉市)支行成立,刘宗祥随县人行抽出的农金干部流动服务组,下到基层发放农业贷款。这期间,刘宗祥勤学善思、踏实干事,没过多久,22岁的刘宗祥就任县支行信合股股长,直接承担起重点试办信用社的任务。在他就任信合股长时,信贷结算沿用“托收承付”模式。但实际上,这种模式手续繁杂、效益低下,仅结算一笔业务,就需要整整15天。刘宗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反反复复多次找到省、县领导汇报情况、沟通想法。那时的交通基本靠走,刘宗祥脚板磨起了泡,他套双袜子又出门。刚开始的时候,他总是吃“闭门羹”,领导觉得他不顾大局、想法狂妄,没一个人支持他对结算方式进行大胆尝试。一次次地碰壁后,这个“铁脚板”下定决心:不管自己会不会遭到处分,必须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通过他的调研和试验,大胆采用了“直线调拨、曲线结算”的方式,在营业所、信用社直接完成资金划转,然后报支行完成结算,大大缩短了业务结算时间,一年内便使平越县支行扭亏为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功了,他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两万多名信贷结算干部中的优秀代表。

从那时起,刘宗祥在工作中展现更多的过人之处,尤其是他的想法和干劲让大伙儿钦佩。27年后,刘宗祥作为金融红旗单位贵州代表团成员,第二次进京接受表彰。

青山不老,碧水长流。贵州农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一路,离不开一代代农信人的开拓与奉献。(文/尼奥紫薇 图由贵州省联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