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新作者扶植计划.第二期##我的旅行日记##带你走遍全世界#

(《众神共享的国度》系列游记 之 8 老德里 。下一篇:印度庙。敬请期待)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1)

一直的印象里,或者更确切地说,积累至今的知识里,印度的首都名叫新德里,但曾经琢磨,凡事有新必有旧,因而应该有个旧德里,而且两个德里的渊源应该相近,也不会相距得太远。这次亲临,才体验到近在咫尺的两个地方有如此大的差异。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2)

老德里位于新德里之北,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已有城镇雏形,悠悠历史风雨里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成败兴衰,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宏伟的建筑。十七世纪,莫卧儿王朝的第五代皇帝沙·贾汗将王国首都由阿格拉迁至德里。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殖民统治者再次改变了德里的历史。起初,殖民统治者建都于加尔各答,1911年正式迁都德里,并更名为新德里。1947年印度独立后,继续沿用新德里的名字。不过,印度人更习惯称德里。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3)

犹如两个贫富悬殊的邻居,新旧德里的差异令人唏嘘。仅直观而言,旧德里街道狭窄,二三层的残旧建筑仿若重新起用的古老废墟,牛车、单车、三轮电车、人力三轮车充斥横街窄巷。相反,新德里街道宽阔,车流通畅,楼房崭新,绿树浓郁,一派现代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宜人景色。

我们下榻的宾馆位于新德里,但伙伴们似乎疲怨了千篇一律的现代街衢,一致想去体验一下旧德里的古朴风情,于是去了德里批发市场(Sadar bazar)。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4)

旅行车七拐八弯,在一处林木疏朗的林地边停下。过去就是旧德里了,车子必须停在这里,前面禁止大车通行,余下的路只能乘坐当地的人力三轮车前行。但我揣测,并不是不允许旅行车继续前行,肯定是前方的路越来越狭窄,人群越来越拥挤,旅行车无法进入。其后的状况证实了我的揣测。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5)

路边的树阴下相对整齐地停放着一长排人力三轮车,见此景,不由令人想起北京后海附近的老胡同口,那里的路边也能见到类似的景象。只是,北京的三轮车要相对讲究一些,质量要高一档次。但德里的三轮车颇有独到的特色,比如座位边缘修饰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而且座位和靠背几乎都染成红色。

我们两人一组占据了五辆三轮车。感觉是别样的兴奋。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6)

几乎在车流和人群中肆无忌惮地穿行,各种车辆混杂在一起,你拥我挤,几近擦肩而过,而且速度极快。走在这样的街景里,你无法不佩服印度人高超的驾驶技术、灵活的手脚以及机智的大脑。废气和灰尘是可想而知的,掩鼻几乎没用,除非就此不再呼吸。走在旧德里的马路上,每个人都要学会承受,承受污染的空气、摩肩的人流和混乱的交通。

车流中,同伴们则感到很亢奋。异国的最低层社会的风情,自己有幸成了体验者,禁不住举相机互相留念。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7)

拐过一个十字路口,右前方铁栅栏围起的阔大的绿地和恢宏的红色城堡惹人注目。不难猜测,应该是德里的红堡。

在阿格拉红堡游览时已知,当年莫卧儿王朝的第五代皇帝沙·贾汗因爱妻泰姬玛哈逝世,在故都阿格拉处处触景伤情而迁都德里后,仿造著名的阿格拉红堡历时十年于1647年建成,成为印度最大的王宫。仿如从天庭遗落,又如人类智慧的庄稼,风风雨雨里茁壮、延续、苍老,像一位老人见证着流逝的传统和历史。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8)

德里红堡用赭红砂石建成,呈不规则八角形,四周环以厚墙,外绕护城河。堡内所有宫殿都用大理石或其他名贵石料砌成,殿间壁柱饰以花卉人物浮雕,镂空的大理石窗棂上各色宝石夺目。

堡内最豪华的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枢密宫,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当年王位座椅上方由沙·贾汗下令雕刻的波斯文诗句“如果说天上有天堂,天堂就在这里”,至今清晰闪耀。这座紧临亚穆纳河呈现典型伊斯兰风格的古堡成为享誉世界的德里名胜。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9)

然而,与它曾经的辉煌和如今仍旧非凡的气势相比,周遭的脏乱环境损耗了红堡的光环。铁栅栏里的绿地把人诱惑得直想扑过去躺下来享受,而一墙之隔的路边则是垃圾遍地,令人避之唯恐不及。不时看到乞丐懒坐或闲卧路边,或单或群,半裸的脏身和破烂的脏衣,面目神情或自在或无助。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10)

一群褴褛的妇女孩子站在街边,她们都是专门以乞讨为生的,而且被人操控着(的确看到边上站着两个男人),不要轻易向她们施舍,一则可能被无休止地纠缠,安全没保障;二则印度社会对这种现象和人群也不大同情,认为他们应该自食其力,不该只会伸手,致使不仅形成了一个不雅的社群,更使一部分人养成懒惰的性情。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11)

红堡已在身后,街道开始变窄,人流更加拥挤。三轮车夫不停地用印度语咋呼着,在密实的人群中喊出一条道。沿途的建筑低矮破残,檐棚杂乱不堪,电线密如蛛网,商品摆挂无章。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12)

汽车、电动车、三轮车、牛车、自行车、板车,你拥我挤;行人、牛、车,相安无事。各色人等,干什么的都有;各种商品,几乎应有尽有。

无拘无束的神牛穿行在人群中,悠然自在。偶尔,一堆刚卖完蔬菜遗留的烂菜叶,便成为神牛可口的美餐。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13)

买的人匆忙,卖的人悠闲,但无论买卖,剩余的垃圾都是随手丢弃,无论是道路边上还是道路中间,皆被人踩车辗的垃圾侵占。抬头是雾蒙的天,平视是斑彩的人,低头是不忍踏脚的垃圾。批发市场就设在这样拥挤不堪垃圾遍地的街市里。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14)

越往里走,路越狭窄,几乎变成巷道,欲经过必须收腹挤进,想不与人亲密接触都难。女士们被趁机侵犯,似乎界于有意识无意识中,即便惊叫也没啥大惊小怪。既然走进这样的环境里,只能无奈地忍受,惟一的解脱之法是撤离。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15)

市场里的生意红火得很。谈价的,付款的,起货的,细看去秩序井然。我们一行人艰难地穿行于人群中,查看来自中国商品的销售情况,或与店家聊上一会。中国生产的日用消费品充斥德里批发市场,物美价廉的优势颇受印度人的青睐。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16)

左拐右弯,不知穿过多少巷道,如步入迷宫,完全失去方向,而憋闷的空气更令人痛苦,难以想象酷热的夏天这里会是怎样的一番难忍景况。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17)

只好原道返回,但即便到了稍宽的街道,呼吸仍然保持低频,哪怕一口大气,似乎都会导致矽肺。行了,再走下去大致相似,逃离应该是最佳的路径。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18)

租用的五辆三轮仍然称职地守候在路口。然而,上车后近乎寸步难行,水泄不通的街面成了互相观赏的游园。急不得,除非插翅高飞。停,启动;启动,又停,一寸寸地朝前移。从三轮车上站起前望,人头车顶如起伏的波浪,浓稠稠密麻麻的没有空隙没有尽头,尽头在望不到的地方。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19)

卖小食的走贩安稳如泰山,不时撕一页废旧杂志包裹起油炸的面果递给也不急不躁慢慢朝前移动的路人,路人边等边吃边走,杂志的墨油和面果的黄油染得嘴巴明晃晃的,惹得人不得不皱眉头,但人家舔一舔嘴唇,油亮的黑墨顿时成了营养物,你即便恶心也无济于事。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20)

路边的一家面食小作坊里正忙得红火,半米高的台面几乎占据整个小店,三名肤色黝黑的男工赤脚蹲在台面上,面前一盆白面,手持可手的工具,笑容灿烂地调制面食。手被白面染了,脚也被白面染了,乍看去,仿佛手脚并用地赶制着精美可口的面食。朝他们望一眼,对方回以笑,举手招呼,但再热情也激不起购买欲望。闭一闭眼,念叨着中国的两句俗语“眼不见心静”、“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可是面对现实,哪能让胃口开启。

呔,不说也罢。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21)

学生们放学了。天真可爱的脸,见我们这群黄皮肤的外国人无不好奇,时而给个鬼脸。校车也是三轮,比我们坐的大不了多少,只是多了个全封闭的车厢,后面开门,行走中上了锁,里面密密麻麻的,如街道上的拥挤。跟着校车行走着的学生,调皮的便攀上三轮,双手紧抓网状的铁窗,一只脚踩踏在最低的底座上,好在三轮几乎没有车速,显不出多少危险。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22)

边走边看,五味俱尝,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出旧城中的市场。

真是艰苦的旅程,穿行于旧建筑和稠密人群的旅行,铭记一生的本初生活的影像。

我不知道堵塞了多长时间,在那里根本没有看手表的欲望,惟一的心思就是尽快从吵杂拥堵的环境里突围出去。

一直到旅行车行驶到新德里林郁葱茏而宽敞的街道上,憋闷的心胸才长长地舒展开来。

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从哪儿来的(自大自信心理掩盖下的印度真面目)(23)

(以下是前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