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在《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上撰文说,(略)许三观是一个俗世中人,纲常伦理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他却最终背离了这个常理。他又不是为利己,而是问善,这才算是英雄(略)

《许三观卖血记》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作品,他用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创作了一部近乎于荒诞的卖血故事。

遭遇险境,先保自己,后保他人,是普通人的行为逻辑;但对于英雄来说,为了保住他人性命,他们甘愿牺牲自己。

许三观就是这样的“英雄”,为了让家人过得好一点,多次卖血;也为了保住毫无血缘关系的大儿子,险些丧命。

许三观作为底层贫民,在生活的苦难面前,无力改变,但他想要保护家人、想要活下去的坚韧,却值得我们佩服,同时也展现了人间不止有苦难,也有温情。

《许三观卖血记》一经发表,就震惊了整个文坛。这部作品的影响力,至今仍不可撼动。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创作时间(余华许三观卖血记)(1)

1.12次的卖血经历,是苦难中的救赎

佛说:“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人生来就是要历劫的,所以苦难是上天给我们的试炼,只有吃过的苦的人,才有机会“飞升上仙”。

面对苦难,有人逆来顺受;也有人忧心忡忡;还有人破罐破摔,但更有人像许三观一样,舍命救难,顽强求生。

许三观作为底层贫民,在苦难面前,是渺小无力的。但是,当他抓到了“卖血”的救命稻草后,便再也不愿意放手,虽然“卖血救难”有些荒诞,却也是贫苦大众,为了摆脱苦难而实施的救赎。

①为家人吃顿饱饭卖血

家能帮人遮风挡雨,家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1958年到1961年,许三观一家人受到全国大饥荒的影响,喝了57天的玉米粥。许三观不忍看到家人因为吃苦,而个个面黄肌瘦,他想给家人们补充些营养。

但是,大饥荒的年月,物资紧缺、物价高涨。许三观作为底层贫民,为了给家人改善伙食,只能以血换钱。

②为儿子工作卖血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他们愿意倾其所有,来帮助孩子。二儿子所在的生产队队长要来家里吃饭,如果没有好酒好饭,就一定会得罪队长,这样儿子今后就别想调回城里工作了。

许三观不想让儿子在农村受苦,所以他必须要好好招待这位队长。于是,他只能硬着头皮,在距离上次卖血不满一个月的时间里,再去卖血。

③为给“儿子”治病卖血

为孩子奉献,那是出于血缘上的牵绊;为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付出生命,那就是英雄。大儿子并非许三观亲生,但是当他得知大儿子患上肝炎后,为了凑齐治病的钱,他甚至不惜豁出性命。

这是一种超越血缘的爱,更是一种伟大的英雄主义。许三观作为底层贫民,通过卖血,摆脱了困境,实现了救赎。

余华擅于写民间的人生百态,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以苦难为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生存的真实与残酷,也向我们展示了底层贫民,为了摆脱困境,展现出的强烈的生存欲望。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创作时间(余华许三观卖血记)(2)

2.小说中,卖血的意义何在?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虽然许三观受生活所迫;虽然他赚钱并不是为了自己。但为何在摆脱苦难的问题上,只有“卖血”这个方法呢?

因为身体是人类承受苦难的载体,人所遭受的一切,都要由身体来亲自承担;也因为许三观作为底层贫民,在苦难面前无计可施,拿不出任何可以“卖”的值钱东西,只能卖血;更因为血几乎与生命处于同等地位,不仅承载了祖宗血脉、也超越了血脉本身,实现了精神上的相通。

许玉兰说:“卖身都不能卖血,卖身仅仅是卖自己;卖血则相当于把家庭的祖宗都给卖掉了”。

血代表了祖宗的传承和延续,许三观卖血,本身就是为了许家血脉的传承。如果他不卖血,就没有钱娶媳妇,也没有人为他生儿育女;如果他不卖血,就没有钱给孩子买吃的;更没有钱打点孩子工作上的领导。

为了自己的血脉不断,为了自己的骨肉平安、顺遂,“卖血”不单只是买卖,更是血脉的维系与传承。

爱重于山,血浓于水”,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为了血脉传承,许三观甘愿牺牲,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大儿子并非许三观亲生,他们没有任何血浓于水的关系。

但是,许三观却为了救大儿子多次甘愿卖血。他的行为就是为了向我们宣告,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依然有超越血脉的“血”之牵绊,依然有精神上,“血浓于水”的亲情。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创作时间(余华许三观卖血记)(3)

在“卖血”的过程中,更多看到的是,许三观作为底层贫民的辛酸和无奈。同时,“血”也给了我们顽强的观感,让我们看到了许三观在苦难面前,求生的欲望。

比利时《展华报》认为,余华是唯一能够以它特殊时代的冷静笔法,来表达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的人。

的确,余华在许三观的身上,赋予了他“悲悯众生”的情怀,也通过许三观的“卖血”行为,展示了许三观“抑己利他”的原点价值观

中国人自古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化,凡事先以他人的利益为优先,然后才考虑自己;但是,当西方的“利己”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人“为他人着想”的思想便偃旗息鼓。

余华作为“小说革命的先锋拓展”者,在现实的感召下,将小人物在苦难面前,“抑己利他”的英雄表现还原。让读者在“血”的浓情中,体会苦难中的温情。

许三观不仅用“血”喂养了亲生儿子,也用“血”喂养了情敌的儿子。对待给自己戴绿帽的妻子,虽然怨过、恨过,但却依然在妻子被批斗时,悉心照料、贴心送肉。

正是这种“抑己利他”的行为逻辑,不仅彻底打破了狭隘的血缘关系,也饶恕了妻子的荒唐。让读者感受到,人间即使再多苦难,也依然有温情。而这份温情,慰藉着彼此,让人能够向善、并坚韧地活下去。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创作时间(余华许三观卖血记)(4)

3.人间有苦难,也有温情

许三观“抑己利他”的英雄行为,令人动容。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小偷家族》,故事讲述了毫无血缘关系的一家人,靠着偷盗艰难度日,却仍然在苦难面前,相互帮助、彼此依靠的故事。

柴田家的老奶奶,为了养活毫无血缘关系的一家人,靠骗取养老金和拜访前夫儿女为生;柴田治,作为一家之主,与儿子柴田祥太靠偷东西贴补家用;妻子柴田信代,靠打零工缓解拮据。

他们生活贫困,本就过得潦倒,但是内心却是温暖的。冰凉的夜晚,当柴田治看到流离失所的小百合,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时,还是决定顶着“诱拐”的罪名,把她带回家照顾;

当他们看到小百合父母争吵时,也舍不得将孩子送还;祥太为了保护百合,宁愿冒风险自己去偷东西,也不想让百合妹妹插手;信代更是为了守护百合,在裁员中主动离职。

紫陌曾以为,只有幸福美满的人,才会有一颗善良的心,才会想到去帮助别人。但,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并非是城堡里的王子、公主,他们各自都有属于自己的苦难和辛酸。

老奶奶的前夫移情别恋;信代不能生育;翔太无法上学读书;小百合家庭不幸等等。如果可以活得体面,大概没有人愿意成为“小偷”,因为偷东西本身就是一种犯罪;因为谁也不想提心吊胆,随时等待被抓。

(想观看《小偷家族》的电影,那就打开今日头条APP,在上方搜索栏输入“小偷家族”,然后就可以观看哦!更多详情,可以点开头条搜索)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创作时间(余华许三观卖血记)(5)

电影中的小偷一家,对社会来说是“不劳而获的坏人”;但对彼此而言,却是最温暖的存在。他们的生活虽然尽是苦难,但他们却保有着超越血缘关系的温情。

所以,故事的最后,当祥太偷盗被抓,一家人深陷囹圄时,信代一个人扛下了所有罪过,守护了其他“家人”。在法律面前,他们确实应该接受惩罚;但是在彼此面前,他们却是为家人着想的“英雄”。

卡耐基夫人曾说:不要太注意家庭的外观及形式,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家庭里特有的,充满了爱、温暖与明朗的气氛。

一直以来,家似乎因为有了血缘上的牵绊,才充满了爱和温暖。但是,许三观和小偷家族,却没能让这个逻辑得到自洽。

反而,为我们演绎了苦难面前,“抑己利他”的英雄一面。诚然,在苦难面前,我们都很渺小,也无力改变。但是,正因为还有许三观和小偷家族这种“英雄”的存在,在苦难中,给了我们温情,才让我们能在苦难中,得以继续前行。

爱德门说,“爱如果为利己而爱, 这个爱就不是真爱, 而是一种欲”。

这世上需要有温情的人,在苦难面前,依然可以为他人着想;依然不愿意背弃自己的“抑己利他”的原点价值观;依然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人间虽然有苦难,但也绝不缺少温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温情,苦难就会摆脱,人生也会美满。

(想在线阅读《许三观卖血记》,那就打开今日头条APP,在上方搜索栏输入“许三观卖血记免费阅读”,然后就可以阅读原文,重温经典哦!更多详情,可以点开头条搜索)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创作时间(余华许三观卖血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