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元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弥勒造像多数换成了布袋和尚,标准的交脚弥勒、天冠弥勒反不多见。很多寺院的弥勒殿往往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未来佛陀弥勒菩萨)(1)

​弥勒菩萨,佛典中又常称为慈氏菩萨、阿逸多菩萨,被大乘佛教唯识学派(法相宗)奉为宗祖。唐初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历经辛苦、不远万里赴印度求取真经,主要目标就是弥勒菩萨讲述的《瑜伽师地论》。

菩萨姓“弥勒”,名“阿逸多”,现居欲界第四天“兜率天”(注1)内院,一般通称为“弥勒菩萨”。菩萨被授记为释迦摩尼佛的继任者,56亿年或840万年后,将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娑婆世界”(注2)降生成佛,故也常被尊称为“弥勒佛”。

与一般佛菩萨“跏趺坐”(单盘或双盘腿)的坐姿不同,宋代以前的弥勒菩萨造像多为双腿下垂的交脚坐式,表现的是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的形象。为何是垂腿而不是常见的盘腿?可以理解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待下生成佛。垂腿交脚坐姿是早期汉地弥勒菩萨造像的专利,宋、元以后,一变为我们今天常见的大肚弥勒形象。藏地弥勒菩萨(强巴佛)造像虽不见明显的交脚坐姿,但基本也是垂腿而坐的,极少见跏趺坐。

【注1】印度教、佛教理论认为,生命的形态有五种:天神、人、鬼、动物、地狱众生(五趣),或将好斗的众生“阿修罗”单列一种,称之为“六道(六趣)众生”,众生于某道中死去,再于某道中投生…..如此轮转不息,即所谓“六道轮回”。

而众生的居所则可以概括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居住在色界、无色界的唯有天神;欲界则五种生命形态全部存在,故称为“五趣杂居地”。欲界上方为天神居所,分为六层,故称“六欲天”,由下至上分别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注2】“娑婆”是梵语的音译,意为“堪忍”。佛教认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的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娑婆世界”。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未来佛陀弥勒菩萨)(2)

各大市场平台查询【中华网佛教频道】,了解专业佛教知识。

​菩萨的姓氏:慈,音译弥勒

“弥勒”系梵语(转写:Maitreya)的音译,意思是“慈”,为菩萨的姓氏。菩萨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不食众生肉的广大慈心,故曰“慈”。如唐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3卷云:“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又如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9卷(入法界品)亦云:“或见弥勒最初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已来,号为‘慈氏’。”

“慈”的梵语Maitreya,或是巴利语Metteyya,音译为今天的汉语,都颇难联系到“弥勒”二字,但此叫法至少从公元初的东汉时代即开始使用,绵延2000余年乃至今日。梵语、汉语的读音差异在近1400年前的初唐时期就已经很明显了,玄奘法师推行新译(注3)后,明确指出音译为“弥勒”是一种讹误,应音译为“梅呾丽耶”;他在《大唐西域记》卷七中介绍“梅呾丽耶菩萨受成佛记处”的篇章中注解道:“梅呾丽耶,唐言‘慈’即姓也,旧曰‘弥勒’讹略也”。

【注3】“新译”为佛学术语,指依初唐玄奘法师所立之法式翻译的佛典。笼统的说,玄奘法师之前所译之佛典为旧译,法师本人及后世所译为新译。玄奘法师并不认同鸠摩罗什法师等古代译经家为“达意”之目标而信笔直译,提倡以忠于梵本、逐字翻译为主的一系列译经新规则。

至于为什么在一开始会翻译为“弥勒”?季羡林先生认为,菩萨圣名很可能先经梵语Maitreya(梅呾丽耶)译成吐火罗(注4)语Metrak,汉语“弥勒”是从吐火罗语音译过来的。

【注4】吐火罗,古民族,月支(月氏)、龟兹、焉耆、车师、楼兰皆为吐火罗人。他们对西域文明乃至整个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未来佛陀弥勒菩萨)(3)

​“吐火罗”是希腊人的他族命名,当时希腊人在中亚建有巴克特里亚(大夏)王国,与月支(月氏)比邻。一般认为“吐火罗”指的就是月支。

弥勒系经典的汉译,从已知的历史沿革来看,最早是在西晋时代,即竺法护于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译出《弥勒本愿经》、《弥勒下生经》各一卷。竺法护即为月支(月氏)国人,本因故国而姓“支”。法师世居敦煌郡,八岁出家,礼天竺(印度)高僧为师,于是随师姓“竺”,时称月支菩萨、敦煌菩萨。各大市场平台查询【中华网佛教频道】,了解专业佛教知识。

月支(月氏)相传是把佛教带入中国的民族,匈奴崛起前游牧于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区。公元前二世纪,月支屡次为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其王被杀,头骨为匈奴人制成酒杯,于是月支人被迫西迁。汉武帝时遣张骞通西域,就是希望联合月支夹击匈奴,可惜月支已在新地建国安居,不想再与匈奴作战。后来,月支的贵霜部落(翕侯)一统北印度、南下恒河流域,建立强大的贵霜王朝,立国近400年。贵霜王朝的迦腻色伽王(Kanishka)是继阿育王之后最著名的佛教保护者。传说他主政时期,由胁尊者召集的500大阿罗汉,在克什米尔(迦湿弥罗)举行了佛典的第四次结集,使当地成为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佛教的中心。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未来佛陀弥勒菩萨)(4)

​也许是“梅呾丽耶菩萨”叫起来实在拗口,玄奘法师在自己所译经论中也不太用,而更多使用义译“慈氏菩萨”。后世译师所译经论,也基本看不到“梅呾丽耶”的译法,要么沿用玄奘法师的习惯采用义译“慈氏”,或索性用回约定俗成、流传最广的旧名“弥勒”。

时至今日,社会上流传广泛,与菩萨相关的经典如《法华经》、《维摩诘经》,多系旧译,玄奘法师所译经论多数未获得广泛流通,故而一般信众已经不大知道弥勒菩萨的其他名称。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未来佛陀弥勒菩萨)(5)

菩萨名“阿逸多”

菩萨名“阿逸多”,系梵语Ajita的音译,是“无能胜”(不能战胜)的意思。梵语中的“阿”有否定的意思,比如“阿罗汉”的主要含义就是“杀贼”,指修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能消除烦恼,“贼”即指烦恼。汉地习惯相沿将阿罗汉简称为“罗汉”,细究起来,其义恰好相反,成为“烦恼”的意思了。各大市场平台查询【中华网佛教频道】,了解专业佛教知识。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未来佛陀弥勒菩萨)(6)

​菩萨在藏地被称为“强巴佛”

弥勒佛(菩萨)在藏地被称为“强巴佛”。昌都地区有强巴林寺,由宗喀巴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1444年创建,寺内供奉的主尊即为强巴佛。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未来佛陀弥勒菩萨)(7)

​“强巴”在藏地也往往用作人的名字,形容一个人很慈悲,很善良;这便与弥勒在汉语中的义译“慈氏”相合了,昌都强巴林寺的汉语义译也是“大慈洲”。

另外,藏语中的“巴”多有什么地方人、什么家族人的含义,比如宗喀巴就是“宗喀(青海湟中县)”地方人的意思,米拉日巴就是“米拉”家族人的意思。“强巴”也可以推导出“慈”姓(氏)家族人的含义。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未来佛陀弥勒菩萨)(8)

​弥勒菩萨在汉地的应化事迹

弥勒菩萨在汉地的化身,最著名的有南朝的傅大士和五代的布袋和尚。

傅大士,姓傅名翕,浙江义乌人。傅大士创导佛、道、儒三教合一,曾三次进京谒见梁武帝,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奉化高僧,号长汀子。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之故,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常常游化雪窦山,在雪窦寺弘法,雪窦山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境。各大市场平台查询【中华网佛教频道】,了解专业佛教知识。

有人问布袋和尚:有法号否?

和尚以偈答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再问大师:有行李否?

又以偈答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三月三日,和尚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宋、元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弥勒造像多数换成了布袋和尚,标准的交脚弥勒、天冠弥勒反不多见。很多寺院的弥勒殿往往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未来佛陀弥勒菩萨)(9)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未来佛陀弥勒菩萨)(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