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各部分的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一)(1)

封面

一些概况

这是一本杨绛先生的散文,因为这本书我才认识了这个"绛"字读jiang(第四声)。

知道了,杨绛是钱钟书的老婆,钱钟书就是那个写《围城》的作者;

知道了,钱钟书和杨绛有一个女儿叫钱媛,钱媛去世的时间比他们两个老人早;

知道了,一个学者家庭的生活模式,也许那是一种我所向往的家庭生活。

《我们仨》是一本薄薄的小书,没有序言,没有名人推荐,连包装都格外简单,也许这才与书中内容相搭吧!全文语言描述都比较朴实,平稳地叙述着这一家三口的日常,平淡且有力量。

我已经忘了,我是因为看到什么而将这本书加入购物车的,反正,这本书是今年618收进来的,到家后就立马翻开开始看,2天就看完了,今天是二刷,不想就此一翻而过,所以,搬出电脑随意记记。

之前看第一遍时,比较匆忙,想迅速翻完,便没有看书的前几页和后几页的一些家书或钱媛的草稿笔记,一心只想快点把故事看完。

我只记得书的前2章,写得比较沉重,有一种垂垂老矣的伤感,而且全部描述的作者的梦境,前2章读起来很累,也许这就是作家的文字魅力。

前两章理解

今天又认真看了一遍目录,前两章作者就是写:我们老了,我们仨失散了。

一股浓郁的分离的味道。

第一章,开篇作者便以做了一个梦开始,如下为片段: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道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行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道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么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火,想必相离很远了。

这样一段不知道身在何处,看不见人,看不清周遭事物,这样的梦,我有点似曾相识,是压力比较大的那段时间爱做的梦。

做这种梦整个人会很累,像没睡觉一样。而作者在书里描述说,这是一种老人梦,人老了会经常做这种梦。也许这是生命快走到尽头的一种梦境暗示吧。

第二章,又是一个梦,如同作者所说,是"万里长梦"

我第一遍读这一章时,以为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像看悬疑故事一样,想一探究竟"古驿道到底是什么秘密机关?为什么钱钟书都病重那么厉害了,还一直要在古驿道的船上?"

今天看来,这都是作者的梦,这个梦比上一章节一个人在黄昏的山谷里苦苦喊叫更加凄厉。

这一章分了三小节:

  • 走上古驿道这个古驿道由一个神秘的外来电话引起,电话告知杨绛先生,钱钟书需要前往一个隐秘的山上开会,不能请假,不能找人替代,只能钱钟书亲自前往(而当时钱先生已经84岁,而且是大病之后,正需要静心休养)。于是,第二天,钱钟书便被一个大黑汽车接走了。自此,杨绛先生便整天愁容满面,担心钱先生的安危。直到有一天,他们的女儿钱媛接到了来自爸爸的电话,告知了地址--古驿道。钱媛便带着母亲杨绛踏上了古驿道,办理了古驿道的客栈住宿,从客栈便可以走到钱钟书所住的船上。客栈还挺神秘的,警告:(一)顺着驿道走,没有路的地方,别走。(二)看不见的地方,别去。(三)不知道的事,别问。注:可能是梦的缘故,再结合当时他们所处的新中国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们重新得到重用,多少在任职或分配工作上有些神神秘秘吧。
  • 古驿道上相聚这一节,大部分都是作者杨绛每天往返于客栈与钱先生所在的船,陪伴钱先生,此时,船上的钱先生已经虚弱的无法坐起,眼睛睁开一下都困难无比,偶尔能动下手指示意一下。当然,在船上也不是没人管的,船上似乎也有医生,给钱先生看病,打针。他们的女儿钱媛,只能在星期日来陪母亲和父亲,钱媛应该是大学教授,要上课补课,还得编教材等。女儿钱媛,也算是早期的国之栋梁,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了不少贡献。由于工作比较繁重,加之早年身体体质就比较弱(从后面的章节得出),导致了钱媛腰椎疼痛,只能仰卧在床上。至此,梦境便进入到了下一层,一家人逐渐别离,消失。
  • 古驿道上相失这一节,女儿钱媛因为疼痛不得不住进医院,此后,杨绛先生便是孤零零的一人,往返于丈夫钱先生和女儿钱媛,两个病号之间,传话,看望,相互之间写信,告诉对方都不要太过劳神,多多休息。书中有一段描述杨绛挥手告别要去住院的钱媛场景:圆圆摇下汽车窗上的玻璃,脱掉手套,伸出一只小小的白手,只顾挥手。我目送她的车去远了,退回客栈,后门随即关上。我惘惘然一个人从前门走上驿道。驿道上铺满落叶,看不清路面,得小心着走。我想,是否该告诉钟书,还是瞒着他。瞒是瞒不住的,我得告诉,圆圆特地来叫我告诉爸爸的。读到这里时,很受触动,病人受病魔控制确实肉体上很疼,但杨绛也不好受,那么大年纪了,要承受身边至亲的两个人从此都卧病在床,原本欢乐幸福的家庭可能就此便要分离。书中很多梦境都暗示着这种骨肉至亲的渐行渐远:我的梦很疲劳。真奇怪,疲劳的梦也影响我的身体。我天天拖着疲劳的脚步在古驿道上来来往往。阿圆住院时,杨柳都是光秃秃的,现在,成荫的柳叶已开始荒落。我天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没完地走。最终,丈夫和女儿还是走了,永远走了。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家人走了,家便不再是家,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是一个客栈,一个宾馆......
我读到了文化人的坚韧,面对生死的孤凄,一家人即使遭遇不测,依然爱护、心疼彼此,努力撑到最后一口气,尽力给予活着的人最长的陪伴。

我们仨各部分的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一)(2)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