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和伊朗,是波斯湾沿岸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两国虽然都是伊斯兰世界的一员,也是该地区的前两大石油输出国,但两国关系却势同水火。
▲伊朗、沙特的位置
1979年,伊朗在进行伊斯兰革命前,两国关系相对稳定。然而,随着1979年后伊朗推翻了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沙伊两国关系迅速急转直下。
1979年之后,伊朗和美国关系从盟友走向敌对。美国出台了多项制裁伊朗的法案。沙特也坚定支持对伊朗的制裁行动。
例如“波斯湾”的命名,沙特支持众多阿拉伯国家提出的更为名“阿拉伯湾”的方案。
▲波斯湾和阿拉伯湾的争议
1980年-1988年的两伊战争中,沙特坚定支持伊朗的对手——伊拉克。
不过,总体来说,从1979年到2016年,沙特和伊朗虽然关系不佳,但还保持外交关系。
然而,2016年1月,沙特处决了本国神职人员(伊朗背景),直接引起了伊朗的强烈不满。
两国宣布断交长达7年。直到2023年3月,两国才在中国的斡旋下恢复了外交关系。
那么,沙特和伊朗同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曾经的关系势同水火?
一、民族、宗教矛盾
沙特国土面积225万平方公里,伊朗国土面积164.5万平方公里,都是中东地区的大国。
但谈论起历史资历,两国历史相差甚远。伊朗是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前身是波斯文明。沙特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阿拉伯国家。
伊朗和沙特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民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和宗教内部矛盾(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的体现。
早在公元前15世纪时期,生活在里海沿岸的雅利安人迁徙到伊朗高原定居。
▲公元前15世纪时期,雅利安人迁移路线
公元前6世纪时期,定居在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建立了波斯第一帝国。鼎盛时期的波斯领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波斯第一帝国的领土
前330年,波斯第一帝国被希腊化的马其顿帝国所灭。直到公元224年,波斯人时隔500多年再次统一,建立了波斯第二帝国。第二帝国时期,波斯帝国以拜火教为国教。
▲拜火教
此时,阿拉伯半岛地区部落林立,尚未建立统一的文明。
直到公元630年,来自阿拉伯半岛麦加的哈希姆家族创立了伊斯兰教,并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积极向外扩张,东部的波斯帝国成为了阿拉伯帝国进攻的目标。
公元631年,波斯和阿拉伯爆发了卡迪西亚战争。波斯大败,国土大面积沦陷。
▲卡迪西亚战争
公元651年,阿拉伯灭亡了波斯。这是波斯历史上第二次亡国。亡国伤痛,成为了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民族矛盾的开始。
阿拉伯帝国灭亡了波斯后,开始全力推行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均完成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但波斯却是例外。
在波斯,伊斯兰教虽然逐渐取代了波斯原来的宗教拜火教,成为了波斯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波斯人完成了伊斯兰化。
但是,波斯人却始终保留自己独特的个性,说自己的民族语言——波斯语,而拒绝说阿拉伯语。
▲阿拉伯帝国占领了波斯
阿拉伯帝国对外征服之时,伊斯兰教因为继承人问题分离成两派:什叶派和逊尼派。
因为伊斯兰教的创立人穆罕默德死后未留下遗嘱。关于谁是第二代领导人问题,什叶派认为,只有哈希姆家族的后人有穆斯林的领导权,即穆罕默德家族的支持者。
逊尼派认为,领导权应该授予那些跟随穆罕默德征战的功勋人物,即“正统派”。
多数阿拉伯人选择了代表“正统”派的逊尼派。但波斯人为了突出于阿拉伯民族的不同,选择了什叶派。
▲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布。波斯人信仰什叶派
自伊斯兰教分离为两派以来,两派关于“穆斯林领导权”问题争论不休。民族、宗教冲突交织,成为了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千百年恩怨。
13世纪时期,随着阿拉伯帝国被蒙古帝国所灭,阿拉伯人聚居的地区再也没有统一过。
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势力进行重组。塞尔柱突厥人(土耳其人信仰逊尼派)于13世纪末建立了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
在阿拉伯人地区,圣城麦加以及所在的汉志地区也被奥斯曼帝国所占据。奥斯曼帝国将汉志交给哈希姆家族管理。
阿拉伯帝国灭亡后,波斯又被蒙古人、突厥人的一支土库曼人统治了3个世纪,直到16世纪时期,波斯才重新统一,建立了什叶派穆斯林帝国:波斯第三帝国。
这是波斯第一次以伊斯兰国家的面貌登上历史舞台。
因此,中东地区出现了两个伊斯兰帝国——奥斯曼和波斯第三帝国。
▲波斯第三帝国的建立者
在阿拉伯人聚集地区,汉志、埃及、两河流域均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其余的阿拉伯人地区则处于部落林立的状态。
特别是阿拉伯半岛的内陆地区,大多数地方还是“不毛之地”。这里的家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的逊尼派。
▲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 领土,包括埃及、两河流域等阿拉伯领土
19世纪时期,沙特家族在内志(阿拉伯半岛内陆)的哈尼河谷建立政权。
沙特家族信奉逊尼派的一支:瓦哈比派。该派坚持以《古兰经》、圣训立教,恢复先知穆罕默德时期正统信仰。
公元19世纪时期,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遭遇了西方列强的入侵,逐渐走向衰落。波斯成为了英国(占领波斯南部)和俄国(占领波斯北部)的半殖民地。
▲19世纪末的波斯,北方为俄国势力范围
一战后,中东格局再次出现重组。奥斯曼帝国解体,其主体部分为新的国家——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所占据的原阿拉伯人地区,则建立了汉志、约旦、伊拉克、叙利亚等多个哈希姆家族(穆罕默德后裔)控制的政权。其中,汉志王国以麦加为首都。
▲一战后的阿拉伯半岛地区
除了哈希姆家族的国家外,阿拉伯人地区还有黎巴嫩、以及沙特家族建立的内志王国。
一战后,随着“民族自决”浪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希望建立统一的国家。占据圣城麦加的汉志王国,更是希望建立以麦加为首都的统一阿拉伯国家。
但这与英法“分而治之”的想法冲突。
汉志王国(哈希姆家族)是中东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沙特家族的内志王国希望占据圣城麦加,进而增强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威望,但沙特对于统一阿拉伯并没有兴趣。
因此,英法决定扶持内志王国,以消灭汉志王国。
1924年,内志发动了占领汉志王国的战争,意图占领圣城麦加。最终,内志王国吞并了汉志王国。
▲汉志-内志内战
占领了汉志王国后,内志王国面积增至225万平方公里,占据阿拉伯半岛的70%。
1932年,该国以沙特家族的名字重新命名国家为“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的领土
1925年,原来的波斯第三帝国进入到了巴列维王朝时期。因此,波斯湾出现了两个面积大国——沙特和波斯。
二、沙、伊同盟关系
20世纪30年代,在中东,面积较大的国家有波斯、土耳其和沙特。
一战后,土耳其、伊朗两个伊斯兰国家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开启了世俗化的改革。宗教势力(波斯是什叶派穆斯林为主,土耳其是逊尼派穆斯林)逐渐被排挤出政权之外,建立了政教分离的政权。
其中,波斯在巴列维王朝的带领下,建立的君主立宪政体。
但沙特却拒绝世俗化。尤其在女性权益方面,沙特长期限制女性自由活动和服饰穿搭。
▲巴列维王朝改革时期的伊朗妇女
20世纪30年代,根据许多历史学家的发现,雅利安人是印欧语系的祖先。这一理论得到了欧洲多国的认可。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宣扬“德国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雅利安人高贵。”1935年,波斯更名“伊朗”,意为“雅利安人的家园”。
▲纳粹时期,检查一个人是否有雅利安人血统
20世纪30年代,波斯湾地区发现了海量的石油资源。历经两次工业革命后,石油对于现代工业的态度不言而喻。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斯湾沿岸成为了各路势力角逐的舞台。
二战后,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二战中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引起了阿拉伯人的不满。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土地
美国苏联出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的斗争,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了冷战。中东亦是美苏争夺的角斗场。
为了独霸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遏制苏联在中东的扩张。美国和沙特、伊朗(二战时曾被苏占)、犹太人国家以色列(苏联支持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
历史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民族关系不和。但二战后的伊朗和沙特却逐渐形成了战略同盟关系。早在1944年,沙特和伊朗建立外交关系。
1955年,沙特国王访问伊朗,双方签署了联合公报。1957年,伊朗国王回访了沙特。
其中,沙特和伊朗关于伊朗是否加入美国主导的《巴格达条约》 组织(对抗苏联在中东扶持的势力, 诸如埃及、叙利亚)龃龉不断。但整体上,双方整体上保持了合作的态势。
▲《巴格达条约》的签约国(黑色),伊拉克退出后名存实亡
1956年的中东局势发生变化。时任埃及总统纳赛尔为了收复苏伊士运河主权(被英法占据),提出让苏联介入中东事务。
伊朗和苏联(俄国)曾有着很深的矛盾,对于苏联的介入十分忌惮。沙特国王则担心苏联的介入输出意识形态,威胁到自己的君主专制,十分反感苏联的介入。这使得沙特和伊朗的关系更进一步。
1965年,沙特和伊朗进行情报方面的合作。
此外,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因宗教冲突、巴勒斯坦问题、水源及耶路撒冷问题上龃龉不断。
以色列的建国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反对。以色列自成立以来(1948年)到1967年,双方共爆发了三次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
1967年6月,拥有美式装备的以色列对毗邻的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埃及(亲苏)和约旦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作为战胜国,占领了戈兰高地(叙利亚)、西奈半岛(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领土,进一步蚕食了巴勒斯坦的领土。
作为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的一员,沙特站在了阿拉伯世界的一边。伊朗也作为伊斯兰世界的一员,加入了谴责以色列的队伍。
▲第三次中东战争
此外,沙特、伊朗是重要的产油国家。出于获得石油资源收益的需要,建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1967年12月,沙特国王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两国还提出增加外长会谈机制。
20世纪70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虽然阿拉伯世界联合抵抗以色列,但以色列有着美国的支持,打败了阿拉伯联军。
▲第四次中东战争
为了报复西方世界对于以色列的支持,沙特和伊朗虽然民族身份不同却走到了一起。他们以石油为武器,对西方国家进行石油出口限制,加剧了西方世界的石油危机。迫使西方在中东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孤立以色列。
▲石油危机,造成了西方世界的分离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伊朗和沙特虽然民族身份、国家政体、宗教教派问题不同。但在美国主持、反对苏联、以色列问题上有着共识,让双方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伊斯兰革命后的两国关系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沙伊两国虽然是盟友关系,但两国的分歧始终没有消失。
伊朗主要是伊斯兰教什叶派,沙特则是逊尼派。两种教派关于谁是穆斯林的正统问题上一直争议不断。
伊朗在历经了巴列维王朝的改革后,迅速步入了现代化,建立了世俗的君主立宪制。沙特却是君主专制体制。两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差异。
伊朗的妇女不仅被要求摘除头巾,还获得了接受教育、参与经济活动和工作、甚至是民主选举的权利。这在沙特是很难想象的。
▲伊朗大学的女大学生
但是,伊朗所进行的包括摘头巾的改革,严重冲击了保守派穆斯林的生活。教士成为了反对王室的主导力量。
此外,伊朗激进的改革没有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加上巴列维王朝执行全面的“亲美政策”而备受民众的孤立。
1977年,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号召伊朗人民推翻巴列维王朝,进行伊斯兰革命。
▲伊斯兰革命时期的伊朗
1979年 ,霍梅尼推翻巴列维王朝,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后,废除了包括之前妇女去头巾的世俗化改革成果。伊朗全面“逆世俗化”。
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和支持巴列维王朝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全面恶化。
▲《逃离德黑兰》的剧照。此次事件,美国伊朗关系恶化
与伊朗和西方为敌不同,沙特则依然保持与美国的外交关系。这引起了伊朗最高宗教领袖霍梅尼的不满。
沙特极力阻止伊朗向伊拉克、黎巴嫩等国输出革命。霍梅尼宣称“沙特就是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代理人”,代表美国而非伊斯兰的利益。
此言一出激起了沙特的强烈不满。
沙特是君主专制,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共和国体制。沙特担心伊朗输出革命威胁到自己的君主专制。伊朗和沙特的关系全面走向恶化。
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不断向周边的黎巴嫩、伊拉克等国的什叶派团体输出革命,扶持他们推翻本国逊尼派政府。
尤其是伊拉克,该国60%的人口是什叶派,但政权却掌握在逊尼派领袖萨达姆的手里。
▲两伊战争
伊朗输出革命的方式引起了伊拉克的反感。1980年,伊拉克对伊朗发动战争,即两伊战争。两伊战争一共打了8年。
▲阿拉伯河,两伊争夺的地区之一
伊朗输出什叶派革命对把自己视为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领袖的沙特来说是极大的挑衅。两伊战争中,沙特极力支持伊拉克。
战后,伊拉克的政权长期掌握在逊尼派的萨达姆手里,伊朗向伊拉克输出革命失败。伊拉克未能占据争议领土。
伊朗和沙特虽然保持着外交关系,但实际上两国关系已经势同水火。两国关系的下降引起了中东局势的动荡。
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险席卷了中东,一些贫油国家的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几年急转直下。
此外,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连续执政多年,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在经济政治危机双重打击下,一些阿拉伯国家爆发了全面危机。
2010年,起源于突尼斯的“阿拉伯之春”迅速席卷了多个阿拉伯国家。一些阿拉伯国家爆发了针对政府的游行示威活动。突尼斯、利比亚、埃及的统治者在抗议声中下台。
宗教教派矛盾借机浮出水面,成为了中东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的火种。这些国家更是伊朗和沙特的角斗场。
▲源于突尼斯的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国家的动荡同时伴随着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斗争。作为什叶派的伊朗,希望扶持什叶派势力掌权。
逊尼派的沙特坐拥两座伊斯兰圣城:麦加和麦地那,这两座圣城被视为是穆斯林一生必去的朝圣之地。沙特凭借着此优势,在中东诸多国家输出自己的影响力,对抗伊朗。
▲沙特,占据两座圣城。以此输出影响力
2011年2月,巴林的什叶派爆发了反对国王(逊尼派)的示威,他们要求赋予什叶派更多的权利。这次示威的背后支持者就是伊朗。
3月,沙特和阿联酋派出了1500名军警组成的海湾大军,帮助巴林平息了内乱。巴林的示威活动,被视为沙特和伊朗斗争的缩影。
▲巴林的反抗。此后,巴林、伊朗断交
叙利亚境内大多数居民为逊尼派,但政权却掌握在什叶派的阿萨德家族手里。阿萨德家族背后有伊朗的支持。
2011年,叙利亚爆发了反对阿萨德家族的起义。阿萨德家族被沙特等诸多逊尼派阿拉伯国家视为异类。
沙特为了树立自己在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的威望,给予反政府武装提供军备支持和训练。2011年3月,叙利亚爆发内战,持续至今。
▲叙利亚内战图
2014年,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也门爆发了反对美国、沙特的胡塞武装起义。胡塞武装起义部队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背后支持者就是伊朗。
▲也门内战示意图
也门内战也一直持续至今。也门成为了阿拉伯半岛为数不多的最不发达国家。
也门、叙利亚的内战,背后都有着伊朗和沙特两个大国的身影。两国名义上保持着外交关系,实际上双方对于宗教领导权的争夺,使得两国成为了中东最为敌对的两个伊斯兰国家。
两国不仅在中东各国输出势力,本国内部的风吹草动也容易引爆两国的关系。
2009年,沙特的什叶派异见人士谢赫尼姆尔因批评沙特歧视什叶派政策,要求沙特东部独立(什叶派聚居地),被沙特当局逮捕。
2016年1月2日,沙特处决了谢赫尼姆尔。引起了什叶派的不满,伊朗更是抗议的中心。
2016年1月4日,沙特驻德黑兰大使馆和马什哈德领事馆遭到示威者的冲击和洗劫,事件发生后沙特同伊朗断绝了外交关系。沙特伊朗断交了7年。
▲沙特驻伊朗大使馆遇袭,沙伊断交
沙特、伊朗两个大国的断交,对于中东的和平稳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伊朗和沙特断交后,伊朗为了应对来自美国的威胁,全面进行铀浓缩计划。
沙特多次提出抗议,指责伊朗此举会影响中东的和平稳定。
▲伊朗铀浓缩活动
沙特是波斯湾沿岸的第一产油国,伊朗是第二大产油国。因此不少国际各路势力开始调停两国关系。但都因为无法涉及两国的核心利益,很难促成沙伊的关系正常化。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
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主持下,两国修复了外交关系。是波斯人国家和当地影响力最强的阿拉伯国家的和解,也是什叶派和逊尼派实现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
▲沙特伊朗在北京恢复外交关系,但两国关系依然复杂
但两国因为历史上的民族恩怨、宗教教派争端、对于伊斯兰领导权之争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即便两国恢复建交,依然是随时引爆中东地区的“世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