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很多形象都是骑青牛(老子出关为什么骑得是青牛)(1)

  道家始祖老子的形象,大多是与牛在一起的传说中的老子西出函谷关,便是骑青牛而行,徐悲鸿就绘有《老子骑牛出关图》。

  春秋末年,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的老子,见东周王朝日渐衰败,便辞了官,骑着青牛从洛阳往西,意欲隐退而去,路过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留下著书,书成名《道德经》,又名《老子》。完成著述后,老子去向不定,有说西行“飞升”的,有说归隐景室山,即今洛阳栾川老君山的,有说回老家楚国苦县,即今河南鹿邑养老的,不一而足。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以个人名义写出的系统完整的哲学著作,其核心概念是“道”。老子哲学中的概念“道”,简单说即万物运行法则,也是天地之宗。《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老子看来,水的品性是接近于道的,因为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待在人们不愿意或不屑于待的地方,境界最高,主张做人应如水。而事实上牛之于人类,也似水之于万物,牛把一切都献给了人类,却默默无闻、无怨无悔,故牛的品性也“几于道”。

  柳宗元的四言诗体赋《牛赋》,可谓古今赞牛咏牛无数诗词歌赋中比较经典的一篇,该赋突出颂扬了牛的牺牲奉献精神和忠厚无私的品德,即:生尽其劳、死尽其用、利满天下、己无所求。苏东坡在海南见当地人有病不治,而是动辄宰牛祷祭,不免心生悲悯,还将柳子厚的《牛赋》抄来交给当地一僧人道赟,让他晓喻乡人,要懂得爱牛惜生,同时革除陋习。无疑,人类驯养的动物,包括六畜如牛马羊猪狗鸡等,牛对人类的好处是最多的,人类使其力,饮其奶,食其肉,以至“皮角见用,肩尻莫保”,且牛温和顺从、随遇而安、无欲无求,这是其他畜类所不能比的,《牛赋》赞其“物无逾者”,即没有别的东西能比牛的好处更大了。

  因此,人们感恩牛的好处,欣赏牛的品格,崇尚牛的精神,也常以牛自比,借牛励志。当代画牛大师李可染题牛图写道:“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 弘一大师感怀:“忆昔襁褓时,尝啜老牛乳……念此养育恩,何忍相忘汝。” 臧克家以老黄牛自比:“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鲁迅先生则留下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而深圳街头那头威猛雄健的拓荒牛雕塑,则成了深圳开拓精神的象征和城市标志。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牛被人赋予各种寓意和意象,成为人们的道德力量和精神财富。

  不管老子是否真的曾经以牛代步,骑牛而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子和牛在一起,相得益彰,画面和谐,意象丰富,寓意深远。有趣的是,老子以后,青牛便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标配了。再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譬如老子又被称为 “青牛师”“青牛翁”等。(周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