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常,总有某时某刻觉察到自己知识匮乏,总有某时某刻觉察到自己阅历浅薄。
然而,时间永不停歇,知识匮乏就去学习,阅历浅薄就去经历,人终究需要成长。
成长与年龄无关,早熟不及早智,幼学启蒙,愚心启封,思凡成智,学以尽用。
知识储备的积累需要大量阅读,阅历的增长需要对过去事物的思索感悟。
从牙牙学语到识字认图,从拼音笔画到解字认词,
从词语名义到组词造句,从歌谣童话到古诗名著。
书本上的知识需要我们读写背诵,知识里的意义需要我们寻根问底。
启蒙教育的选择决定了个人兴趣爱好的未来方向,
家庭教育的习惯局限了个人思维性质的未来发展,
学校教育的接受成长了个人知识领域的未来拓展。
能够在自我命运选择到个人兴趣爱好对等或者相关职业的人,被冠名为命运的眷顾者。
殊不知,所谓的眷顾者本质上都属于人群中最优秀的极少部分。
那些时常感叹命运不公的人,往往不自知。
也难怪,长期的某种思维习惯局限了其个人的思维上限。
偶尔一两次自我认知到这种局限和上限,却又畏惧不前,终究再难有作为。
改变局面的前提需要思想上对事物的深刻认知,
明白自身知识体系以及阅历感悟的缺陷,
那就努力学习,认真思索,请教前辈,不耻下问。
总有一种方式适合自己,适用于破解当前的困局。
一次两次困局的破解或许会帮自己下定决心,
决心重新学习知识,尝试新领域并感悟人生,最后成就自己。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的“用”指的是自己不擅长却又需要去涉猎的某种领域。
可能有人会说:“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这话没错,但是专业的人很忙也很贵。
偏偏某时某刻只能自己顶上去,怎么办?
最佳方案是切身体会后想方设法去涉猎某项知识领域,
无非是多掌握一项技能,占用一部分时间罢了。
毕竟学到的都是自己的东西。
这就是生命本质上的意义——读书修心。
修的是一颗学识之心,智慧之心,争命之心。
读的是一本处事之书,能力之书,命运之书。
人言可畏才知修,这里的“畏”指的是自己长期承受却又无力反驳的不争事实。
人,不善言辞者多之,不闻人言者亦多之。
善言辞而语辩,争理而占,可为可不为,是为大智。
闻人言而知耻,学以改人言之实,
再行处世修身之举,于心甚宽,于己心安。
人,终究是为了心安才能避免大部分小人言语搬弄是非,
人,终于是为了理得才能句句在实,字字在理。
心安理得,分两种,一种是自我感觉,一种是他人眼里的自己。
无论哪一种,都只是一种生活状态,利人利己而已。
利己在后,利人在前,利他主义也分先后。
长久的读书修心加上处世修身,
必将成就出一个愈加完善的自己。
五十知天命以后,
慢慢地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慢慢地变得德高望重,
慢慢地开始被人尊重。
德高望重是基于年龄阅历体现的某种口碑搭建,
与他人对自己的人品认可。
人生的意义在于老有所依之时,
回望半生后能够无愧于心。
堂堂正正,名正言顺,
所有一切都是自己交给自己最满意的答卷。
真正到了生命尽头的那一刻,
敢于高喊一句——我这一生坦坦荡荡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轰轰烈烈处世,
我的人生一直精彩,我的命运一路坦途,这辈子值了,下辈子还要来人间一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