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常,总有某时某刻觉察到自己知识匮乏,总有某时某刻觉察到自己阅历浅薄。

然而,时间永不停歇,知识匮乏就去学习,阅历浅薄就去经历,人终究需要成长。

成长与年龄无关,早熟不及早智,幼学启蒙,愚心启封,思凡成智,学以尽用。

知识储备的积累需要大量阅读,阅历的增长需要对过去事物的思索感悟。


从牙牙学语到识字认图,从拼音笔画到解字认词,

从词语名义到组词造句,从歌谣童话到古诗名著。

书本上的知识需要我们读写背诵,知识里的意义需要我们寻根问底

启蒙教育的选择决定了个人兴趣爱好的未来方向,

家庭教育的习惯局限了个人思维性质的未来发展,

学校教育的接受成长了个人知识领域的未来拓展。


能够在自我命运选择到个人兴趣爱好对等或者相关职业的人,被冠名为命运的眷顾者。

殊不知,所谓的眷顾者本质上都属于人群中最优秀的极少部分。

那些时常感叹命运不公的人,往往不自知

也难怪,长期的某种思维习惯局限了其个人的思维上限

偶尔一两次自我认知到这种局限和上限,却又畏惧不前,终究再难有作为。


改变局面的前提需要思想上对事物的深刻认知,

明白自身知识体系以及阅历感悟的缺陷,

那就努力学习,认真思索,请教前辈,不耻下问。

总有一种方式适合自己,适用于破解当前的困局。

一次两次困局的破解或许会帮自己下定决心,

决心重新学习知识,尝试新领域并感悟人生,最后成就自己。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的“用”指的是自己不擅长却又需要去涉猎的某种领域

可能有人会说:“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这话没错,但是专业的人很忙也很贵。

偏偏某时某刻只能自己顶上去,怎么办?

最佳方案是切身体会后想方设法去涉猎某项知识领域,

无非是多掌握一项技能,占用一部分时间罢了。

毕竟学到的都是自己的东西。

这就是生命本质上的意义——读书修心。

修的是一颗学识之心,智慧之心,争命之心。

读的是一本处事之书,能力之书,命运之书。


人言可畏才知修,这里的“畏”指的是自己长期承受却又无力反驳的不争事实

人,不善言辞者多之,不闻人言者亦多之。

善言辞而语辩,争理而占,可为可不为,是为大智。

闻人言而知耻,学以改人言之实,

再行处世修身之举,于心甚宽,于己心安。


人,终究是为了心安才能避免大部分小人言语搬弄是非,

人,终于是为了理得才能句句在实,字字在理。

心安理得,分两种,一种是自我感觉,一种是他人眼里的自己

无论哪一种,都只是一种生活状态,利人利己而已。

利己在后,利人在前,利他主义也分先后。


长久的读书修心加上处世修身,

必将成就出一个愈加完善的自己。

五十知天命以后,

慢慢地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慢慢地变得德高望重,

慢慢地开始被人尊重。

德高望重是基于年龄阅历体现的某种口碑搭建,

与他人对自己的人品认可。

人生的意义在于老有所依之时,

回望半生后能够无愧于心。

堂堂正正,名正言顺,

所有一切都是自己交给自己最满意的答卷。

真正到了生命尽头的那一刻,

敢于高喊一句——我这一生坦坦荡荡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轰轰烈烈处世,

我的人生一直精彩,我的命运一路坦途,这辈子值了,下辈子还要来人间一趟。

语录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到用时方恨少)(1)

语录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到用时方恨少)(2)

语录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到用时方恨少)(3)

语录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到用时方恨少)(4)

语录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到用时方恨少)(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