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抱着吉他弹唱评弹,和西北花儿对唱评弹,在钢琴伴奏下演绎爵士评弹……评弹,这个来自江南的说唱艺术,到了女演员陆锦花这里,有了纷繁变化,无限可能,甚至焕然一新。

陆锦花评弹全部(抱着吉他唱评弹)(1)

陆锦花

生于1980年代的陆锦花,长发披肩,婉约多姿,典型的江南女子,但说话却有一种率直。因为从小说噱弹唱,她的嘴皮子更是利索,讲起话来十分生动。17岁开始跑码头,22岁在“评弹金榜”大赛一举成名,之后被引进上海,和评弹名家高博文搭档,成为有名气又受观众喜爱的丽调传人,此后更是获得“上海市拔尖人才”等各种荣誉,看起来比很多同龄人都要顺风顺水的陆锦花,却形容自己一路其实都是小米加步枪式地“乘风破浪”。

如今,她对自己的艺术有很多不满足,也不想呆在舒适圈,过去很多年,她都在做评弹创新,而这一次,经历了疫情,她对自己和评弹有了更多的思考,希望“做自己”,做一个能留下东西的人,同时,也希望评弹能够“破圈”。

她开始学习吉他,开始去全国各地音乐采风,收集那些即将消逝的东西,加上过去那些年的积累,她把自己这些新的想法汇聚在一个专场里,在这个专场里,评弹不再只有琵琶、三弦、中阮,还有钢琴、吉他、笙、打击乐等,更加入了电子音乐的元素。以江南音乐、传统评弹作为根基,更多加入“Jazz”、“Rock and Roll”、“A Cappella“、“electronics”等等。

她想了挺久,把这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暂时定名为“花式海派评弹”。“有人说我唱评弹‘花头经’蛮透额,我自己深受海派文化的影响,在艺术上也确实喜欢翻花样,所以,有了现在的‘花式海派评弹’的表达。”

8月25、8月26日,一场《锦行花间之穿越银河遇见你》的陆锦花评弹音乐剧场将在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剧场演出。这是“花式海派评弹”的第一次亮相和试水,也是陆锦花第一次自编自导自演专场。“这无关于刻意创新,我只想找到适合我的艺术表达,来表达我想表达的。我不希望自己一辈子是一个丽调的模仿秀演员。”

陆锦花评弹全部(抱着吉他唱评弹)(2)

一个评弹女演员的“乘风破浪”

陆锦花去年自己做了一个工作室,工作室的门口挂了一件醒目的“乐器”,半个琵琶和半个吉他拼接在一起。那把琵琶,是伴随了她学艺生涯的练习乐器,而这个“装置艺术”一般的乐器,也是她如今艺术思考和追求的某种形象隐喻。

从事传统艺术的人,很容易在当下有一种隐忧,有一种不满足,这种不满足来自于时代和传统之间的碰撞冲突,也来自于从业者们对传统艺术的感情。陆锦花同样如此。她坦言,过去很长时间,和别人从头解释起“评弹”是什么,非遗是什么的时候,她都会觉得落寞,甚至觉得挺不起腰板。尤其当别人把评弹读成‘平淡’(音),然后把它和园林或茶馆这些旅游景点里的表演联系在一起时,她更是深深感觉到,“我们这门艺术的生存状态,其实已经小众到不能再小众。”

陆锦花是个80后,也是个年轻的资深老演员,从小学习评弹,17岁进评弹团开始跑码头,她接触这门艺术已经有20多年,也经历了评弹在不同时代的变迁。

她至今仍然记得跑码头的艰辛。2003年从评弹学校毕业后,她就开始被派去各种村镇地方“跑码头”,这曾经是每个评弹演员都会经历的生活。那个年代,没有带轮子的行李箱,出门没有高铁汽车,她和搭档经常要倒很多交通工具,拖着沉重的箱子,经过乡村石板路,才来到某个村子的书场,一呆就是十几天,吃泡面度日是家常便饭。

陆锦花评弹全部(抱着吉他唱评弹)(3)

陆锦花22岁在“评弹金榜”大赛一举成名,之后和评弹名家高博文搭档。

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孩来说,来到陌生的乡下,面对破旧的书场、艰苦的环境是一回事,无聊和寂寞是另一回事,其间,还可能遭遇书场老板的欺负,敌档同行的竞争。最无聊的时候,她甚至每天和屋子里的老鼠对话,靠喂老鼠当宠物打发寂寞。她也至今记得,当年的同学搭档,一个高高大大的男生,因为难得开荤买的三黄鸡被老鼠偷吃而痛哭流涕的心酸。

在评弹学校里一直是优等生的陆锦花,一度被眼前残酷的现实摧垮,学校里光鲜的舞台,毕业后却变成了充斥家长里短的嘈杂书场。面对着书场里全部都是白发苍苍的观众,她也一度气馁,觉得自己干不下去了。其间,她想过去当导游,在苏州园林里看到导游被大家簇拥,她觉得自己讲的可能会比他精彩,还能得到别人关注,特别好。

“本来觉得自己是一匹千里马,后来觉得自己就是一头蠢驴”,那一段艰难的岁月让陆锦花经常怀疑自己,直到2008年“评弹金榜”大奖赛的到来,她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那一年,陆锦花22岁,没有抱什么期望参赛,却一路过关斩将,引发了所有人对她的关注。她自学评弹艺术家徐丽仙的丽调,可以说唱的惟妙惟肖,加上酷似的嗓音,很多观众和业内同行甚至惊叹,简直是徐丽仙转世。

对于那年在上海逸夫舞台的决赛,观众的掌声和自己的心路她如今依然历历在目。“我当时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是成败在此一举,人生在此一搏,如果这一次不行,我可能就真的再也不唱评弹,不干这个了。”

机遇就在那一次大赛后接踵而至。回忆起那段日子,陆锦花说,就从那个春夏交替季节的几个月开始,彻底改变了我人生的命运。

陆锦花由此被上海的相关文化领导发现潜力,希望能够人才引进。而当时已经成名成家、如今的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也主动找到她,希望陆锦花成为他的搭档。

一夜之间,曾经是那个小组唱都轮不上、群演也挨不上,重要活动永远轮不到,始终在基层打转的小姑娘,突然开始迎来了崭新的人生。“ 那一段时间真的都是乘风破浪,每一次接受的挑战都是新的,直接进评弹界最好的一个剧场乡音书苑,和最好的演员成为新搭档,开始挑战新剧本……”

两年后,陆锦花正式调入上海评弹团,成为了上海文艺工作者的一员。在上海,陆锦花在师友们的帮助下得到了成长,也开启了她全新的艺术人生。

陆锦花评弹全部(抱着吉他唱评弹)(4)

“我觉得评弹要变,不变不行了”

在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大都市里,各种多元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熏染,让陆锦花觉得如鱼得水,沉醉留连。她经常可以去看各种类型的演出,接触不同艺术领域的朋友。“我当时觉得老鼠泡在米缸里,各种各样的演出,展览,博物馆什么都喜欢去,什么科技展、玩具展、动漫展都去,只要有时间一定是泡在剧场。”

陆锦花由此开始了做跨界和评弹创新的“不安分”。

来到上海不久后的2011年,陆锦花就作为文广演艺之星在乡音书苑搞了自己的第一个专场,没想到一票难求,卖出了加座和站票。为此,第二年又在兰心大戏院搞了一场,依旧全部售罄。

2013年,陆锦花向团里提出来想自己租场子办专场,自己承担风险,“我就想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票房,能不能靠市场养活自己”。她连续四个月每个月做一次专场,每一场节目都不一样。由于完全面向市场,她在编排节目时也必须考虑观众的喜好,同时也做了一些比较当代的尝试。诸如用当时流行的微博私信形式拍摄成视频短片,在屏幕上多媒体串联。

四场演出被命名为“实验专场”, 集中了几年来陆锦花的各种跨界尝试。诸如钢琴评弹《石库门外婆情》;又如她翻唱了当年徐丽仙的一个开篇《朋友朋友休烦恼》,将之改成了与当下有关的工资、婚恋、房奴等问题,唱出80后们的不易。她还尝试做了第一个外国题材评弹,根据泰坦尼克号改编的《杰克And露丝》,“因为我就想行为艺术一下,平常我们评弹都穿旗袍,我就想搞一个外国题材,穿一穿礼服,讲几句英文。“

之后几年,她又在上海音乐厅尝试做“音乐下午茶”,还恢复了当年摩登不已的”英文评弹”。开设了《花姐带你听评弹》系列讲座,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讲演。

陆锦花评弹全部(抱着吉他唱评弹)(5)

2015年开始,陆锦花和高博文一起参与了“新乐府“项目,尝试和音乐人合作,做了全新的爵士评弹,同时开始了全国巡演,参与了各种音乐节,也由此认识了很多音乐人。

来到上海短短几年,陆锦花不仅有了越来越开阔的艺术视野,也收获荣誉了各种各样的荣誉,“上海市拔尖艺术人才”、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新人奖榜首、上海市政协委员,接踵而至的荣誉让她开始有了新的思考维度。

陆锦花坦言,在一切都看起来顺利的时候,她却再次有了退缩和彷徨,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老观众喜欢她唱的像徐丽仙,但她却不想一辈子做一个模仿者。她对评弹市场的萎缩感到忧虑,随着上海乃至全国卖票的书场所剩无几,她甚至怀念起最初跑码头时的观众氛围。尤其是喜爱评弹的年轻观众几乎断层,更是让她觉得形势已经刻不容缓:“我也是年轻人,喜欢新奇的事物,从我个人的角度,觉得评弹目前的步子还是走的有些慢。”

“我觉得评弹要变,不变我们会死。其实像高博文从20年前就开始做评弹创新,做总比不做好。我觉得创新不是说你喊的一个口号,或者说刻意而为之,而是我觉得现在的生存环境逼迫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

她觉得传承跟创新传承并不违背的。“你的传统基本功不好,肯定是没有能力创新。但没有观众的传承就是耍流氓。对不对?当然我说这句话并不代表我就一定有观众,但我不想耍流氓。所以我一定要做一些改变,而且步子要走得更大些。”

陆锦花评弹全部(抱着吉他唱评弹)(6)

陆锦花 张尕怂

“‘花式海派评弹’是为了表达我想表达的”

疫情期间,一切停摆,陆锦花在家里面思考一个问题,这一辈子我到底想要做什么?最后,她得出了结论。“我这辈子最想做的是第一是做自己,第二是想做一个能留下一些什么东西的人。”

她重新开始思考评弹以及各类可能濒临“死去”的艺术。“我觉得我能做的一些事情,就是把现在即将或已经消失的一些声音,通过当代人能接受的方式,重新演绎。”

“因为中国人的声音是跟人、跟环境息息相关的,环境变了,这些声音的状态也会没有。这些即将消失声音,这些艺术都跟我们的社会化进程有关系。可能原来的样子大家不可能去翻开,上面有太多灰了,但我把灰尘掸掉,也许大家就能接受吧?”

她开始见缝插针出门采风,寻访那些即将消失的声音。先从最熟悉的江南文化出发,从长江的入海口启东那边启动,去采集劳动号子、渔歌号子,那是江南文化最边远的地方,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将消逝的声音。采集之后,她想自己重新填词创作,用一种新的状态把这些音乐和旋律表达出来。

此外,她还去了大西北听原生态的花儿、去黔东南采集侗族大歌,采风的时候,她还背着琵琶,用江南评弹和西北、西南的民间艺术对话。

采风之外,她还忙着学习吉他,希望借助不同乐器能让自己的音乐表达更丰富。“我真的觉得时间不够用。恨不得一天掰成三天花。”

所有这些努力,都会在几天后的《锦行花间之穿越银河遇见你》评弹音乐剧场里呈现,这两天的演出,是她最近这段时间想法的一个初步呈现,也是她过去几年创新尝试的一次集中展现。

这个专场的创新步伐显然比之前更大。除了主题曲和尾声,共有四个篇章,表达了四种创新的层面。

与青年评弹艺术家王承合作的民间神话《白蛇·渡情》,在音乐上有很大突破,一段“西湖美景三月天,有缘千里来相会”以吉他评弹和女性视角,和观众重新分享这个爱情传奇。

评弹经典作品《桂英·情探》是分别和老搭档、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以及上海评弹团副团长姜啸博合作,相对比较传统的演绎,但改编地更如泣如诉。

在周璇诞辰100周年之际创作的《周璇·初恋》,是通过别致的表演和配乐呈现出老电影的感觉。陆锦花与青年评弹艺术家徐一峰一起呈现。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也穿插其中,如穿梭历史的“月老”牵起红线,串起古今爱情。

除此之外,陆锦花和西北民谣“红人”张尕怂新合作的《花儿与少年·穿越银河遇见你》,是整场节目最有亮点的节目。一个是江南女子轻弹浅唱,一个是西北汉子高亢豪迈,琵琶和三弦对话,江南和西北的艺术碰撞,评弹和花儿、民谣的结合,也是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

陆锦花评弹全部(抱着吉他唱评弹)(7)

发布会上陆锦花用评弹和张尕怂的“花儿”对唱

除了评弹界的众多实力名家,音乐界的很多朋友也来帮助她的评弹创新,上音音工系副教授纪冬泳担任音乐总监,先锋音乐人张梦、上音民乐系钢琴艺术指导李渊清也都为全新的“花式海派评弹”助力。

陆锦花表示,花式海派评弹接下来会有各种呈现形势,明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会推出“红色”系列、紧随其后作为“海派”作家的代表“张爱玲”系列也将陆续推出,后面还有“江南评弹民谣”系列、“少儿”评弹系列、“校园”评弹系列、“花姐带你听评弹”系列等等。

“我经常觉得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艺术表达不足以表达我想表达的,因为我是当代人,他们是五六十年代创造流派的人,他们在那个年代的话是与时俱进的。如果他们在那个年代没有创造、没有突破,没有超越自我跟上时代的话,他们也不可能成为一批时代的弄潮儿。所以所谓的流派精神和传承精神,其实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栾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