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画家,艾中信是20世纪中国油画第二代的杰出代表之一,尤其是致力于推进写实主义的一位先驱。
艾中信,1915年出生于上海,幼时就对绘画萌生了兴趣。
他早年曾跟随张书旂学习花鸟,后又随黄君璧研习山水。
《通往乌鲁木齐》局部 油画 400x100cm 1954年作
对自己日后的绘画奠定了基础,可谓是开了个好头。真正让艾中信开启自己之后艺术生涯的人,便是徐悲鸿先生。
(徐先生可是有不少小迷弟的,不少艺术家都是在看过他的画作之后坚定了想法)
请翻转手机欣赏大图
艾中信曾写到“在看到徐先生的作品以后……使我产生了想学画的念头”上世纪40年代,艾中信在中央大学重庆时期的美术专业学习。
踏雪(油画) 1987年
也是他作品中西并重理念的开端。他领悟力高,善于取生活中的形象入画,有创作的活力。
雪里送炭(油画) 1947年
经过初期积累和沉淀,50年之后,艾中信的作品进入了他的成熟期,这一期间,出现了大型风景题材创作中的全式构图,仿佛我们现在流行的全景拍照。
枕戈达旦(油画) 1943年
就像是艾中信自己所说:“一幅风景作品首先要安排天地大布局,一根地平线在什么位置,看来很简单,却往往和大局其实有关”
要真正的做到,未下笔之前,胸中已有景。
重建德累斯顿(油画) 1956年
艾中信的学生钟涵曾提到,艾中信的作品间接的受到中西两位艺术家的影响,一位是法国印象派大师毕沙罗,另一位是五代南唐的山水画家董源。
小院(油画) 1956年
韦启美先生曾评论过的:“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有两张‘标志性的油画’,一张是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另一张就是《通往乌鲁木齐》,这两张油画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是历史的必然,是历史对艺术提出的要求的实现。
青串鱼(油画) 1942年
《开国大典》昭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通往乌鲁木齐》喻示着中国人民干起来了。
《开国大典》从政治上说明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了, 《通往乌鲁木齐》说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开始了。
威玛(油画) 1956年
它们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是当时人民群众对艺术的期望的实现。 ”
对于韦启美先生对艾中信先生的评价,靳尚谊先生认为“讲得好,很概括,而且很深刻” 。
蜀山隆冬 31×44cm 1943
“这代人教给我们的是欧洲的真正的传统,特别讲究品位和格调,这得益于这一辈人的文化修养,包括他们的思想修养。他的画,概括、生动、品位很高……”
《老枣树》 油画 50x60cm 1993年作
他在求学时已出版过炭笔速写《四川的劳动者》。1941 年以所见嘉陵江边素材画了《卖柑者》一画获奖。成绩优秀,毕业时即留校被聘为助教。三年后任美术学院副研究员。
《新西伯利亚》 油画 59x40cm 1963年作 私人收藏
毫不夸大地说,他是得天独厚地在徐悲鸿先生和吴作人、吕斯百等多位良师的直接带领下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麦秸垛》 60x45cm 1961年作
徐悲鸿对艾中信颇为赏识,曾经督促他“趁年轻加紧工作”,并且以法国画家培奈尔所说的话告诫他:务必不要弄得“年过三十还画不出大幅人物作品”,要他早作和多做准备。
《老农》 37x46cm 1960年作
艾中信的艺术得到了更出色的发挥,这主要显现在他的一批优秀的抒情性风景画上。例如,《崇文门外》、《雪里送炭》。
这几幅都是“画中有诗”,为传世精品。对于这些作品的造诣,李可染曾评之曰“中国油画笔墨”,徐悲鸿誉为“北京的MELODY”。
《老艄翁》 40x53cm 1959年作
据艾中信记载,连徐先生也说过:“我倡写实主义二十多年,但未能接近大众”。可见画家们面对新时代的热诚向往。毕竟新生活的光辉照耀、视野开阔和思想提高,使他的艺术的翅膀飞翔得更高。
《船坞》46x35cm 1956年作
在普及需要的推动下,艾中信画过各种形式的作品。
他画过抗美援朝宣传画、到天津马厂、机车厂、大同煤矿参加了宣传生产的集体创作、海上遇险故事的连环画、以国家领导人为题材的年画和名胜年画。
《船厂》 49x31cm 1956年作
为《祥林嫂》、《药》和《阿Q 正传》作文学插图,在福建画过墙画,在报刊上发表过全国英模大会、第一次人代大会等现场速写。
《帆》 48x36cm 1956年作
例如光是为了插图,他曾专程到绍兴调查访问速写多日。这也是当时像他这样的专业画家们共有的一种艺术工作方式和品质。
《五老胡同美院宿舍》 29x20cm 1953年作
油画写生和素描速写是他长期坚持不懈的创作方式与基础,在十几年间他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和积累。
他笔下的人物多靠写生,总是以亲朋师友辈和结识的普通人为对象。他画的人物从来不是拉菲尔式带有光环的古典形态,而总是善取平常人的神色性情。
《戴爱莲维装》 50x62cm 1949年作
艾中信为人治艺都有一种平实温和的态度。他早年即已认定“为人生而艺术的”路向,后来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终其一生拳拳服膺,没有摇摆不定。
《鸡冠花》 41x52cm 1947年作
同时,在他的认识里,这与艺术自由、个性发展又是一致的。二者应该统一,而正是由于坚持这种统一,他与一些教条主义地把艺术完全政治化的观点常有矛盾。
《山药》 60x73cm 1947年作
他从来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原理,(这是从两个意义上说的,一是从生活中取得原料,一是社会实践塑造了艺术家的心灵。)
《向日葵》 58x70cm 1946年作
所以他注重和擅长于从写生中敏锐地捕捉视觉感性的生动的东西,又热心于投入社会实践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教学内和教学外,都不曾放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