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德性是通过习惯养成的……我们通过办事公正成为公正的人,通过保持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行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亚里士多德

一切关于“好”的追问,都要回溯到古希腊人那里。在此,古希腊的两位伦理学权威——柏拉图和他的好对手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首先,让我们请较年长的柏拉图向我们展示他的智慧。柏拉图会解释说,这是一个关乎德性之本质的问题,而德性这个概念包括了一切在道德上可以被称为善的东西。你如果想要当个好人,那么首先必须要知道什么是德性。而知晓这一点,正是一切的关键所在。因为你对德性尚不知晓的时候,你是不能够做一个好人并行善事的,而你一旦获得了关于德性的知识,那么也将不会做善事以外的任何事情。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认为德性即知识:你不可能知善而作恶,因为如果你知道了什么是好的,你就知道它为什么是好的,从而也就知道做好事,对你和任何人而言都是好的,这样一来你的行为就是具备德性的。要想知道什么是德性,你就得知道德性意味着什么。德性更像是一种完美的东西,你并不能在周遭世界找到任何具体的实例——毕竟这个世界就是不完美的。所以德性是一种理念,一种我们只能对其有所思考,只能存在于理念世界的东西。要想理解德性,并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你就得运用你的理性。你如果能将自己朝向德性的理念,那么就离成为一个好人不远了。

你如果能将自己朝向德性的理念,那么就离成为一个好人不远了。即便如此,你也不能完全触及至善的理念,因为完美的东西只存在于理念世界。好人能够知道德性意味着什么,而哲学家们能够通过他们的理性来理解理念的世界。所以你如果真的想当一个好人,就去学点哲学吧,因为哲学家们才是真正的好人。

亚里士多德则完全不能接受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你如果想要知道什么才是一个好人,那就别傻坐在那儿了,你要站起来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我们知道一个东西是什么,并不是凭借我们脑海中的空想,而是凭借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具体实例。你知道什么是狗,对吗?那是因为你已经见到过很多狗,所以你知道狗具备哪些性质:狗有四条腿,会摇尾巴,偶尔会叫两声,很忠诚,并且会无限奉献它们的爱,诸如此类。对于好人来说也是如此。你不需要存有一个关于好人的完美理念,你所要做的仅仅是观察生活在你周围的那些好人,并找出这些好人的共同性质:譬如他们都拥有正义、勇气、宽容和慷慨这样的德性。这样一来,你就能知道成为一个好人意味着什么。

若非必要,人是绝对不会行善事的。——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亚里士多德说,然后你就会发现,那些好人之所以成为好人,在于他们做了好事。你又何尝不可呢?你可以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们的行为来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人。这就是你的方法。

基本哲学问题

我们怎么才知道“好”意味着什么?好是内在的还是可以被习得的?

既然两位雅典人已经给出了他们的说辞,现在就轮到了马基雅维里,他无疑会让你反思自己企图成为好人的念头。事实上,马基雅维里会直截了当地问你究竟为什么想要成为一个好人。你难道不想要出人头地吗?对德性的强调并不能带给你任何好处。马基雅维里会说,你私下里想当个有德性的人是没什么问题,但你如果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就得明白,恰恰是那些能够舍弃道德的人(而非好人)才能有所作为。从长远的角度看,他们也确实做了一些好事——他们取得的成就能够为他们的手段正名。你觉得电影里那些道貌岸然的家伙值得尊敬,不是吗?这才是你想要成为好人的真正原因:你想要被崇敬,想要变得受欢迎。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么事实注定会让你失望,因为大人物并不是通过交朋友来扩大其影响力的。马基雅维里会告诉你,有很多人(像政治家、商人这类)都咨询过他:令人畏惧与受人爱戴,二者之间究竟哪一个更值得追求?马基雅维里的回答是,两者兼备固然最好,可如果你必须在其中做出选择的话,令人畏惧的人比受人爱戴的人要安全得多。

看看这些善人和正直者吧!……看看这些拥有形形色色信仰的信徒吧!他们最恨谁呢?最恨那个打碎他们价值招牌的人,那个破坏者,那个罪犯。但那就是创造者。——弗里德里希·尼采

如果德性是唯一的善,那么我们就无法通过理性来反驳残暴和不公正,因为,就像斯多葛派学者反复指出的那样,恰恰是残暴和不公正给予了受害者实践美德的最佳机会。——伯特兰·罗素

尼采也会对德性这一理念表示不满。他会质疑那些我们通常认为属于美德的东西(它们通常来自宗教的规范)到底能否被称为是好的。当一个谦卑而软弱的人有什么好的呢?那是受压迫者的道德,奴隶的道德。事实上,尼采认为,正是这些美德使我们成了懦夫——你可不能把这种东西当成是好的。如果我们摒弃那种逆来顺受的美德,并用诸如力量、权力、才能(擅长做某些事或是取得某些成就的能力)这类东西来替代它们,那么我们对于好人的观念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的是性情温和的克拉克·肯特(超人的名字)吗?不,我们要的是超人。

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成为好人吧。你是想要自我感觉良好,还是想要被他人所敬仰?这些模棱两可的动机并不能真正使你成为一个好人(因为如果你仅仅是想要单纯地活得清白或是被人敬仰,还不足以被称为是“好”的),它们只能使你看上去像个好人。

但如果你坚决想要获得大家的喜爱而成为好人,那么请记住尼采给你的建议:那些想要成为榜样的人必须在自己的美德中加入一些愚蠢,这样一来人们才能效仿他,从而抬高这个被效仿的人的地位——他也就成了为众人所喜爱的。

所以别让自己变得太好了,否则你会好到没朋友。

抉择时刻

你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你可以顺着柏拉图的思路,想象一个自己向往的好人的理念;你也可以采用亚里士多德的方法,去效仿现实中的好人好事。你或许又会像马基雅维里和尼采那样抱有疑问:自己究竟为什么想要当一个好人呢?然后你就会改变自己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人的理解。

好人一生为啥有那么多磨难(好人为什么难做)(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