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王制》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为什么北方狄人不粒食呢?圣人者立,嘉榖肇播,然后知宫居而民用粒食。“宫居”是指建起房屋居住,不再穴居。“粒食”是指以五穀为粥饭。在古代五穀的种植对地域和自然条件要求比较高,狄人居西北,地寒少五穀,故有不粒食者。

先秦时用黍、稷做粥饭。黍,状似现在的小米,色黄而黏;稷,就是今天的小米。黍、稷可统称“粟”(孙炎注《尔雅》“稷,粟也。”;《本草纲目》说粟是指“黍类不黏者”)。如《史记*项羽本纪》“章邯围钜鹿,筑甬道而输之粟。”“粟”在这里指的就是军粮。稷在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最重要的粮食,先秦时以“稷”为百谷之长,奉“稷”为谷神。“稷”与被奉为土神的“社”合称“社稷”,就是国家的意思。《白虎通》解释说: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这就是“社稷”的含义。

古代的一种食物小吃(古代粮食的吃法)(1)

“黍”与“稷”在古诗文里常常联用,合称“黍稷”。如《诗经*小雅*出车》“黍稷方华”也就是说“黍”和“稷”刚刚开了花。“黍稷”是贵族所食,一般人食麦,麦有大麦和小麦之分。古代称大麦为“麰(móu)”,“麰麦”是指大麦。《诗经*周颂*思文》说“贻我来麰,帝命率育。”意思是说:天帝赐给周人小麦(来)和大麦(麰),命令武王遵循后稷的教导,延续以稼穑养育万民的功业。

古人所食麦就是把小麦仁蒸成麦饭或是煮成麦粥。还有一种麦做的饼状物,但不是粒食,可以算是粉食,只是制作起来比较费力,而且食用也不普遍。把麦捣成粉状加水团起来捏成饼。这种做法也可以以米为原料,把米捣成粉,米粉干蒸,趁 着湿润团成饼状,米粉做的饼叫作“粢”。

古代的一种食物小吃(古代粮食的吃法)(2)

《诗经*大雅*生民》写周的始祖后稷的事,其中着重写了后稷稼穑。收获了粮食以祭祀神祇,粮食要做成熟食。制作的过程写得很详细。“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奴隶们捣米去壳舀出,扬去糠皮、揉搓去米壳,淘米,蒸熟。可见脱粒做饭是繁复的集体劳动。

春秋末期,公输般创制了石磨。石磨可以磨砻谷物,能磨脱谷物皮壳又能进一步加工让小麦的麸皮从麦面中分离出来加工成面粉。如此一来,各种粉制食品应运而生,才开始真正形成了“粉食”的习俗。

汉代有了人工手推或是畜力牵动的石转磨,簸选谷物用的木制农具枣风车被创制出来,可以利用扇板回转生风的动力对粮食进行加工。自两汉开始,杵臼、踏碓、水碓、风车、石转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村。元代发明了机械传动磨面的办法,把磨设在楼上,楼下用机轴旋动产生动力。粒食或粉食,随你选啦。

古代的一种食物小吃(古代粮食的吃法)(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