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独角兽(独角兽养成计划)(1)

据追踪风险投资的研究机构CB Insights数据显示,截至到2016年10月31日,全球已经有174家私营独角兽企业,其中美国多达96家,中国有37家。就在2016年,中国新产生10家独角兽企业。创业江湖风起云涌,独角兽们被视为“新经济的典型代表”,备受瞩目。

建立独角兽(独角兽养成计划)(2)

起源

独角兽原为神话传说中的生物,稀有且珍贵。如今,独角兽更普遍的含义是风险投资领域的专业术语——用来描述那些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2013年,美国著名的投资公司Cowboy Ventures的投资人Aileen Lee将私募及公开市场中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做出分类,并称之为“独角兽”,此后,“独角兽”迅速走红硅谷。

独角兽企业带来的产品在最初出现的时候,人们都觉得难以置信,但当人们习惯这种方式后,会觉得习以为常,不可或缺;其次,他们改变了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后,独角兽企业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但并不完全是由它的创始人和风险投资人创造的。

建立独角兽(独角兽养成计划)(3)

养成

除了“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这个最为直观的入门级标准外,独角兽企业其实还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和独特之处。

研究显示,独角兽公司的成长周期平均为5.5年,一只出色独角兽的养成,最重要的是看创始团队基因、生长环境,以及一个慧眼识珠的靠谱伯乐。

创始人基因

这是成为“独角兽”的关键因素。专注于投资初创公司的风投机构 Shasta Ventures研究了32家独角兽/未来独角兽的创始团队,得到了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当然了,这不是说独角兽公司创始团队一定都是这样的,或是一定要是这样才能成为独角兽公司。

通常来说,独角兽公司的创始团队大多是两到三个人,基本都是名牌院校出身,研究领域比较集中于计算机科学、经济、商业、历史、电气工程和产品工业设计六大领域,之前在高科技公司任职或曾经有过VC、管理咨询和财务的经验,掌握用户体验、产品管理、电子商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的技能。

成长环境

这“独角兽”能否迅速成长的关键。西方有句谚语说:“游泳池里装不下大象。”只有在一个行业、人群足够宽广的领域里面,才能跑出一只独角兽来。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为独角兽的养成提供了极佳的土壤。互联网金融、科技、电商、O2O等产业风口领域,已经从曾经的新兴行业起步发展时期,成功地走向了快速发展时期甚至成熟稳定时期,独角兽公司也大多从这一类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诞生。

伯乐

伯乐之于千里马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独角兽的伯乐就是优秀的风险投资基金和股权私募基金。如果投资者还能够在独角兽成长过程中及时予以指导,“扶上马送一程”的话,那么这只独角兽有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建立独角兽(独角兽养成计划)(4)

挑战

独角兽的称号美好,令人艳羡,但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每一家被冠以独角兽称号的创业企业都面临着或是即将面临一些市场、资本、甚至是时代带来的挑战。

不上不下的尴尬

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将成为独角兽作为奋斗目标,认为这是一家公司能够成功上岸的标志,不仅意味着资本的财务目标能够实现,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得到加强,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独角兽既非成熟的大型平台类公司,又非刚刚起步的小型初创公司,却要面对跟二者相似的诸多问题,不上不下的位置有些尴尬。

上下夹击的困局

如果能在某个垂直细分领域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占有相对主导的地位,或是在业务上致力于开拓新市场而非争夺旧有市场,在通往独角兽俱乐部的路上,可能会走得更好、更顺,但如果业务不具备唯一垄断性,在各自领域还有强劲对手,就难免活在巨头之间,寻求夹缝中的生存机会。

在小心翼翼避开巨头、考虑如何往前走的同时,独角兽还要留一只眼睛注意新出现的追赶者们。只要独角兽们做出的业绩足够引人关注,马上就会有相似的产品或企业冒出来。甚至你还没来得及成为独角兽,身后就已经有一群追赶者。

内部创新的挑战

要解决上下夹击的困局,应对围剿和追赶,独角兽必须要不断保持、提升、加强其内部创新实力。保持创新能力除了把拥有创新思维和冲劲的年轻团队拉进自己的体系,并在不断的碰撞和融合中创新外,更需要为企业设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愿景和目标,且要用一整套合理的业务拓展逻辑和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不可或缺的技术创新体系来支撑。

建立独角兽(独角兽养成计划)(5)

有人认为,当前国内正处在资本寒冬的初期,创业寒冬也许马上就要到来,待到寒冬末期,独角兽和想成为独角兽的公司们,也许会成批倒下。在这个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找到正确的、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是每个企业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独角兽也许只是一个概念,独角兽公司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依然有待回答,但无论怎样,独角兽公司仍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尤其是它们身上的创新精神、改变世界的理想以及对用户福祉的关怀,更是值得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