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作品1:《海浪》

对莫奈画作的评析(对莫奈这10幅作品的评论)(1)

莫奈表现法国海岸浪潮波涛的层叠翻滚和变换,色彩和动感强烈,同时和上空漂浮的云彩形成了“浓妆淡抹”和“动静结合”的对比。

莫奈作品:《格尔奴叶(蛙塘岛)的浴者》

对莫奈画作的评析(对莫奈这10幅作品的评论)(2)

印象派大师莫奈和雷诺阿是至交,1869年在巴黎近郊的蛙塘岛一起写生,以画论道,留下不少精彩的佳作。从这些同一题材同一角度的有趣的对决中,我们可以发现雷诺阿风格更早成熟,追求画面艳丽的效果高于一切;而莫奈手法多变,勇于探索,体现了对印象主义的不懈追求。这也预示了以后各自艺术道路的走向。参见雷诺阿《格尔奴叶的浴者》。

莫奈作品3:《威尼斯大运河》

对莫奈画作的评析(对莫奈这10幅作品的评论)(3)

这是莫奈发挥印象派技法表现水城威尼斯梦幻迷朦流光倒影的经典之作。

莫奈作品4:《冬季早晨时的干草堆》

对莫奈画作的评析(对莫奈这10幅作品的评论)(4)

印象派认为真实是转瞬即逝的视觉印象,冲破了以往的绘画成见,直接用色彩来表达视觉。《干草堆》用的就是莫奈所擅长的纯色色点并置的技术,使观者获得色彩混合和震荡的独特的视觉感受.《干草堆》是莫奈的主题绘画系列之一,它记录了干草堆在一天不同时间光照下的色彩变化.印象派画家强调瞬间的视觉印象,其绘画表现的是一瞥的印象,一反以往那种追求精确逼真的绘画观念。倘若想在印象派绘画中寻找逼真的一面,那么就要远看。但印象派绘画吸引人的正是它的朦胧和色彩变化的微妙。干草堆,它的光影效果做得非常漂亮,实际上它是一个色彩印象,乍看上去,这仿佛是一个五岁小孩儿的信笔涂鸦。没有细部.不代表那真的是涂鸦! 莫奈不只满足于能够画他所看到的事物和按照他所看见的那种方式来做画;他想要创造一种独特的效果,达到一种在绘画上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目的。

其实《干草堆》这一主题早在1888年时就已被想到。这种景物只有秋季才有。于是他从秋天一直画到翌年初春,不断观察其光的变化。前后一共画了24幅。既有单幅的,也有成组的。角度也都不同,表现在不同时辰和不同光线的变化下的草垛形象。画面看似单调,面对几堆干草堆,画家却产生了深厚的色彩感情。开始他以为用两块画布去画这堆干草堆就可以了,一块阴天用,一块晴天用。可是,由于光线在草垛上不断变化,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回家取新的画布。他之所以如此热中于这个物体上的光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要记录“某一特定自然景色的真实印象,而不是出去描绘一幅笼统性的风景画。“从莫奈画《干草堆》,看出了印象派画家的整个作画灵感的源泉,即光色的变幻激发了他的艺术热情。他曾对友人写信说:“太阳落下得那么快,我追不上它。”

在画中,光与影完美融合,冷暖色调互衬显得十分动人。天际,淡淡的鹅黄色映着轻盈的白色,连绵起伏的群山被涂上了紫色,还有星星点点的白色。山势的不平与凹凸,就在两种颜色的互衬中体现了出来。山的右边是稍浓些的紫色,左边则是浅一点的紫色,两种颜色的对比,表现了光芒照耀群峰的不同。

山前是几棵树和几座农舍。树画得很简单,一小块橙黄色下面有一根淡紫色的树干。房舍则是梅红色的瓦,灰紫色的墙。在阳光下,房舍的墙上影映出一点点金黄。这一切,看上去并不很清晰,像一股紫色的烟,但是这朦胧的景观让我记忆深刻。

近处,是一片金黄色的田野。田野在阳光下分出很多种颜色,金黄,鹅黄,微白……田野中矗立着一个干草堆。草垛在光芒下有很多很多的变化。草垛的尖顶是一片金黄,侧面是稍淡的鹅黄,背面是半紫半黄、半明半暗。草垛下半部分是浓浓的橙黄。大草垛在地上投下了一个椭圆的阴影,紫色的影子衬在黄草地上,格外引人注目。

这幅画的主角不是山,不是田野,甚至不是干草堆,而是那些灿烂明亮的光芒。作为印象派创始人的克洛德-莫奈,特别喜欢画光,甚至是终其一生都在找体现光之美、空气之美的方法。莫奈比任何画家都喜欢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然后用神奇的画笔记载下来。就像这幅画《干草堆》。在阳光照射过来的那一刹那,天、山、屋、草垛都是什么样的?默奈通过自己细致地观察,画下的这些物体的变化。他并不注意物体本身的轮廓,因为光是主角。

莫奈作品5:《海滨公园打伞的女子(卡美伊)》

对莫奈画作的评析(对莫奈这10幅作品的评论)(5)

对莫奈画作的评析(对莫奈这10幅作品的评论)(6)

这件作品是莫奈早期的印象技法画作,画中大块的墨绿和棕红的,凝重的颜色。不再看见早期注意天空光影的纠缠和光影对人物的影响,换而之是大块更大块的颜色铺成一幅画甚至连人物本身都只是画中颜色的一部分。或者说我们可以感受到画面里的风不再是清晨的微风而是夕阳落下的晚风,吹的人物身后的云彩在大块急速的运动,炽热的阳光照在草上淹没了女人的脚,女人上半身因为撑阳伞形成的阴影和下半身被阳光照耀仿佛要燃烧的裙子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上飘扬的纱巾给人以视觉冲击。

莫奈于1875年创作的《撑阳伞的女人》,画中的人物是已成为他妻子的卡美伊和儿子约翰,卡美伊曾是巴黎有名的模特,印象派画家最爱画的姑娘,出身富裕却依然嫁给了穷画家莫奈,她是莫奈画中的重要模特,如《绿衣女子》、《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草地上的午餐》等。在仰视的角度下,阳光闪烁、飘逸的白裙、流动的白云、茂盛的草地,卡缪手持阳伞半侧身的姿态显得格外生动感人。白裙在光的辉映下随风舞动,人物映衬在蓝天白云的宽大背景中,尽显绰约妩媚,面庞边轻轻飘起的白纱和转动的裙摆显示出风的抚弄,顿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融洽。显然莫奈所关注的是他所追求在光的变幻中人与自然的融合,色彩的简约凝练赋予光的律动美感,心仿佛随着风的扰动在跃动。

画面描绘了夏日里的一天,一个年轻女子站在小山丘上,花草没过她的双脚,漂浮在青草地里。在明亮的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色彩斑驳的阳伞带着她慢慢远去…

阳光透过湛蓝的天空洒到她的衣裙上,长裙在微风中飘动着,金黄、淡蓝、浅粉闪闪发光。顺着微风摆动的花草,仿佛可以闻到泥土与花草混合的清新气味。

流动着的白云和裙摆、起舞的青草,一切都似乎没有“安定“下来,连空气都在阳光的照射下颤动、流转着… 整幅画只用了简单的蓝、绿、棕等自然的色彩,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这是莫奈早起的印象派作品。画面正中偏右站着一位撑阳伞的女人,而画面偏左较远处的就是她的儿子,这是一个晴天的早上,两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这幅画构图偏上,左侧的小男孩与打伞的妇女形成了一个三角构图,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以绿,蓝,褐为主色调,色彩清新明快,人物的衣服颜色与背景统一,看不到明确的阴影与轮廓线,笔触大胆随意,裙摆与草的走向充满动感。

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朦胧的梦中场景,作者用大小比例及覆盖遮挡的方法巧妙的区分了妇女,小孩,天空的空间关系,表达的很到位。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画中的瞬间印象感觉。画中女人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较暗的色彩,表明是处于阳伞的阴影之下,而整个阳伞、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阴影区,与女人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对比(小儿子方面也一样),女人摆动的头巾和长裙上的绉褶也加强了画面的动感。

莫奈比任何画家更着重于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并不注意物体本身的轮廓。他说:“光是画中的主角。”他又描述如何努力去画“空气的美……但这是不可能的.”莫奈毕生致力绘画那些不能画的东西,这幅画里天空中有浮云掠过,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那吹送浮云的微风。

1875年,这一幅画作,实际上是莫奈所有关于卡美伊的画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幅。当时的莫奈,大概也处在人生最“惬意”的时候,娇妻幼子,年富力强,事业虽算不上成功,但一直在朝着非常有希望的方向前行,生活虽然不富足,但是压力也没有很大,所以这一时期莫奈的画作无一例外都满是阳光、鲜花,生气和活力。事物的发展,似乎总喜欢和大家开开玩笑,今天,你的生活一帆风顺,你大概会觉得,也许能一直这样下去,可是突然间就有了变化,出现坎坷倒不说,痛苦的是有时候往往会一下子变得很惨。谁又能想到,画面中这位阳光灿烂的年轻女子,仅仅四年后,会突然因为疾病失掉了生命,命运就是喜欢这样折磨人。所以说,作为芸芸众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我们每个人或者都应该更多一些忧患意识,当你觉得幸福、甚至平淡的时候,多想想人生中可能会出现的坎坷与不幸,也许你对当下的幸福感受就会更深一些。说是这样说,可谁又真能当着春天的迷醉时,想得起及时挪走梯子,从而把春风留在人生的房顶呢?

莫奈作品6:《花园里的女人们》

对莫奈画作的评析(对莫奈这10幅作品的评论)(7)

《绿衣女子》的意外成功,使得年轻的莫奈雄心勃勃,决心绘制另外一幅大型油画《花园里的女子》(2.55×2.05米),在这幅画中,三位女子的形象都是以卡美伊为模特完成的。据说为了绘制这幅油画,莫奈在花园里挖了一条壕沟,将巨幅画板竖在壕沟里,然后自己站在壕沟的边沿上挥笔作画,足见规模浩大。不过可惜的是,莫奈的这幅画作并没有被当时的年度官方沙龙画展所采纳,其原因今天的我们实难理解。

1866年莫奈创作了《花园里的女人们》,这件作品是这个时期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创作是在租来的房子的庭院里进行的。由于画幅很大,为了便于挥笔,他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地沟,把画布降了下去。画面上的4个女人,都由一位模特儿充任,因此要不断改变她的装束、发型、姿态,画家需事先分别画出草图,然后再组合到一起。这位模特儿就是1864—1865年与莫奈邂逅的卡美伊(后来的莫奈夫人)。

为了尽可能在相同的日照下作画,有时画家不得不停下来等待时机。为了突出四位美丽的浅色着装女性,使之更显华丽,画面上使用了大量的浓绿色,尤其是眼前坐在地上展开白色裙子、手持遮阳伞的女人,在她的身上既有林间射入的阳光,又有树木的阴影,的确是真实的再现。作品虽然相当的新颖,但未被1867年的沙龙选中。

“穿绿衣的女子(卡美伊)”是在画室里完成的人物画;“圣·热尔梅娜·欧泽华教堂”是在外光下画成的风景画。《花园里的女人们》一画把这两种观察方法结合起来了。这里的画面基本上是根据一幅照片安排的,这说明莫奈并不介意使构图服从了自然景物的偶然性。照片本来也该使莫奈想到空间的深远效果的,然而,莫奈对此也并未介意。使他感兴趣的仅仅是平面和色彩对比而已。正因为这幅画的人物没有立体感和起伏,色彩才能在这里大放其光彩和充分显示其多样性。妇女衣裙上的花饰,草坪上的鲜花,突出在大片浓绿之中的叶子,从树叶的空隙之间透露出来的天空,穿透阴影的光线,这一切造成了一幅色彩妍丽的镶嵌画的效果。但这幅油画缺乏色调效果:光线和阴影落在了人物所占据的同一个平面上,因此,光线不能渗透人体,不能成为形的实体。大片固有色起了过多的作用。所有这些合在一起,与其说是真实表现了所见的事物,不如说是一种公式,但这种公式正是一个空前大胆的纲领。这一纲领的公式化一旦消失,光线便将渗入中间调子,生命也将渗透每一个笔触,而整体的统一也就将要形成,那时,艺术就会变得花团锦簇,印象主义就要完全成熟了。

莫奈作品7:《穿日本和服的女子·卡美伊》

对莫奈画作的评析(对莫奈这10幅作品的评论)(8)

1875年,经济上再次跌入窘境的莫奈,又向朋友们伸出了求援的手。6月份,在给马奈的信中他写道:从前天起,已身无分文,肉铺和面包房都不再赊帐。你能够寄给我20法郎吗?1876年,在第2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莫奈作品18件。对于此次展览,社会上反映比较冷淡。莫奈的油画《穿日本和服的女子·卡美伊》,以2千法郎的高价售出。同年,画家还创作了《火鸡》等作品。并开始了有关圣拉扎尔火车站的一系列创作。1877年,第3次联合展览会在丢朗、吕厄的画店中举办。展出作品共252件,莫奈作品30件。为了维持生计,画家以每幅40—50法郎的低价,卖给了画商肖凯一部分作品。

1878年3月,当卡美伊生下第2个孩子的时候,莫奈又面临困境,他在写给左拉的信中说:家中无法生火,妻子又在生病中,昨天我跑了一天也未借到钱。在另一封信中说:如果明晚我付不出6百法郎,我们将被赶到街上。在生活的重压下,加上长期与官方沙龙对立的结果,背离了当时被多数人维护的路线,这里的莫奈已在考虑如何适时抓住机遇,改善个人处境。于是,在1880年将自己的两件作品送交了沙龙,莫奈此举被德加视为“变节“,从此印象派画家之间出现了裂痕。为此,莫奈没有参加第5、6次联展。

说来这世上的事情总有点跟人开玩笑的意思,很让人苦笑不得。莫奈作为印象派画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一生所画作品,以风景画为大宗,人物画少之又少。但是,当1876年,身处拮据生活中的风景画家莫奈以妻子卡美伊为模特所画下的这幅巨幅人像画[穿绿衣的女子(卡美伊)]在第二次“落选者画展”上展出时,却以2000法郎的高价售出,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这一事实不知道是对此前欧洲社会一贯的肖像画传统的肯定呢?还是对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肯定?亦或者根本就是对某一种异域风格的追捧!

说实在的,《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莫奈》这幅作品,和莫奈以往甚至以后的诸多作品相比较,风格是独特乃至迥异的。莫奈的印象派风景画,以户外自然光线下的色彩变化为其主要追求效果,因此有人称其为“外光画派”,而这一幅《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莫奈》显然是在室内完成的,整幅画上可靠的光源,主要来自右侧的窗子,缺少以往户外直射的阳光。其二,一般来说,由于非直射光线的缘故,室内画的颜色更多偏向中性一些,而这一幅画的颜色却异常浓重、猛烈,说明这是画家要刻意追求的效果。第三,和莫奈以往不关注作品的细节处理不同,这幅画对人物、对衣服的花纹,甚至包括对背景中团扇上花纹等等细节的处理都很细致,这也和莫奈以往的风格也不相符合。第四,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这幅画所处理的异域风格主题,放在莫奈的整个作画传统中,都是比较突兀的。和服、日本团扇、折扇、榻榻米、浮世绘歌姬、能剧鬼脸等等日本元素,构成了这幅画主要的内容。

莫奈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风格、主题,画了这样一幅作品?这和当时欧洲艺术界流行的“求新、求变”艺术思潮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和日本浮世绘文化对当时欧洲艺术界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

整个西洋美术史的现代化过程,是以印象派绘画为发端的。印象派以“求新、求变”为立身根本,因此尝试各种主题、风格、技法乃是天经地义的追求。“印象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潮流,主宰美术史的时间非常短,从1872年第一次落选者联合展览到1884年修拉采用“点彩画法”从而标志着“新印象派”的诞生,“印象主义”仅仅存在了12年。随后塞尚、高更、梵高等人的“后印象派”,蒙克等人的表现主义,毕加索的立体派,马蒂斯的野兽派等等,短短几十年间,各种主义纷起云涌,充分体现了“求新、求变”这一主流的艺术思潮,这也切合了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变革。

十九世纪后半叶,日本浮世绘文化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很大。1867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日本人展示了大量的浮世绘,这着实让欧洲人眼前为之一亮。此后,由于驻日荷兰商人的收集、携带回国,和日本商人把浮世绘作为土产艺术品大量输出,引起了西方,特别是法国艺术家们的极大兴趣,出现了许多法国画家研究日本木版画的热潮。当时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画家,尤其是印象主义和后期印象主义的画家如马奈、莫奈、德加、梵高等人对浮世绘作品大加赞赏,热心研究并受其影响,有的如梵高等人用油画颜料临摹浮世绘,从其笔法、构图、色彩中吸取灵感(梵高《雨中之桥》、《梅树开花》、《日本花魁》,高更《天使与雅戈的格斗》),有些现代主义画家的奇思异想也多少得益于浮世绘版画(马蒂斯)。与此同时,法国社会也兴起了追逐日本文化元素的流行时尚。

浮世绘吸引西方印象派及其后的画家的特质很多,和莫奈这幅《穿日本和服的女子·卡美伊》直接相关的浮世绘因素包括:一、流畅自由的线描勾勒轮廓(印象派其实很不重视的轮廓的勾勒,长线条基本不用)。二、平面平涂填色(莫奈以往主要使用变换不定的色块和短促快速的笔触来表现丰富多变的色彩)。三、夸张的肢体动作,极富戏剧性(这一点和印象派反浪漫主义的精神是不相符合的)。四、反映平民日常生活(这一点和印象派的追求倒是一致的)。五、明朗浓艳的色彩配置(印象派虽然也追求色彩的明朗,但似乎尚未达到浓艳这一阶段,马蒂斯的野兽派用色倒是非常浓艳)。

因此,说到底,莫奈这幅《穿日本和服的女子·卡美伊》,是对当时巴黎社会追逐日本元素这一流行时尚的回应,这幅作品和莫奈以往的印象派作品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从技法、风格等方面相比较,都是极为不同的,我们甚至可以称其为“仿浮世绘风格”绘画。与此相对应,我们或许能粗浅地推测,当年前往第二届印象派绘画展参观,并高价买下莫奈这幅作品的那位中产阶级人士(注意,买印象派作品的人物以中产阶级新贵为主),对这幅画的欣赏,或许并非因为它是一幅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而恰恰因为它是一幅充满日本元素的流行时尚作品。

莫奈作品8:《撑着太阳伞面向左边的女子》

对莫奈画作的评析(对莫奈这10幅作品的评论)(9)

《撑阳伞的女子》是莫奈画于1886年悼念亡妻卡美伊的作品。人物形象很模糊,连五官和表情都看不见,但随着笔触堆叠的方向,可以感受到草原上吹拂的微风和女子丝巾上跃动的阳光。卡美伊因病死于1879 年,时年37 岁,莫奈在同年画下了《临终的卡美伊》,画中以忧郁的色调、纷乱的笔法,传达出失去爱妻的悲伤。但我总觉得,莫奈爱画胜过爱自己的女人。他曾经这样描述他作此画时的感受:“在我最亲爱的女人的病床前,我发现自己很本能地在这张木然的脸上逡巡,寻找死亡带来的色彩,观察颜色的分布和层次变化……我已经主动迎接色彩的冲撞了。”妻子死亡时,他竟还能如此冷静地解构、分析。

莫奈作品9:

对莫奈画作的评析(对莫奈这10幅作品的评论)(10)

莫奈 《睡莲》 布上油画 纵89×横92厘米

43岁的莫奈在吉维尼定居后,在庭院里修了一个池塘,在池塘里繁殖了睡莲,成为他晚年描绘的主要对象。这幅《睡莲》是莫奈64岁时所作的早期小幅作品。

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连作《睡莲》。这是一部宏伟史诗,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第九交响乐”。1880 年之后,莫奈与印象派的其他画家们疏远了,他在吉维尼造了一座小花园,住在里面作画。他喜欢把水与空气和某种具有意境的情调结合起来,这样产生了《睡莲》组画。 沿着水面,美丽的睡莲一片片向湖面远处扩展开来,画家利用了树的倒影,衬托出花朵的层次,是十分有创造性的 构思。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此后27 年里,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莫奈作品:睡莲系列

莫奈作品10:《日出·印象》

对莫奈画作的评析(对莫奈这10幅作品的评论)(11)

法国 莫奈 日出·印象 布上油画 纵48×横

此画是莫奈描绘勒·阿弗尔港口的景象: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天空的微红被各种色块 所渲染,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三只小船在薄涂的色点组成的雾气中显得模糊不清。船上的人与 物依稀能够辨别,还能感到船似在摇曳缓进。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 去画成的。莫奈以轻快而跳跃的笔触,表现出水光相映,烟波渺渺的印象。

莫奈画过许多水题材的画,最具世界声誉的是这幅描绘旭日初升、雾气迷蒙港口的画。画家所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经过晨雾折射过的红日,形成了一个感觉上的灰绿色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又是幻觉的,它每时每刻随着太阳光而变化着,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布上,使它成为永恒。

这幅画于1874年4月15日第一届“独立派”画展中展出,《喧噪》杂志记者勒鲁瓦,以这幅画题写一篇评论文章,“印象派”由此而得名。

莫奈热爱大自然,广袤的田野、潺潺的流水、变化无穷的天空都是他绘画对象。

《日出·印象》是莫奈的代表作,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一个多雾的早晨,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这种对绘画语言本身的探索为后世许多画家所接受,从而形成了以印象派为起源的大潮流,艺术踏上了迈入现代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