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刘禹锡《平蔡行》,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意思是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感激得掉下眼泪。来形容极为感动的样子。

路旁老人想起了什么,会直接老泪纵横呢?原来是官军突然就杀败叛军夺取城池,恢复当地和平。

实际上,老人的涕零远不止王师归来那么简单,这一带几十年割据,近五年兵戎厮杀,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活,百姓们要么充军战死,要么流离失所,死于战乱和饥荒。这就是唐末上百年地方割据和恢复集权反复重演的真实写照,开启了唐末开始数百年的全国范围的动荡。

成语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成语中的历史故事)(1)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后,他的儿子吴元济未能继承父职,就率军反叛,纵兵烧杀抢掠。宰相裴度率军讨伐,李朔自告奋勇担当平淮西叛乱的重任,率骑兵攻入吴元济的巢穴并活捉了他。百姓对官军感激得掉下眼泪来。

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长期割据在今河南东南和安徽西北部的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希望继续割据,决定密不发丧,并以其父名义上奏朝廷要求将军权过度给吴元济。

唐宪宗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削藩,了解到事情真相,决定利用机会收回这一地区。

唐末的悲剧就在于,国家控制力已无法支撑高度统一的政体,割据势力已经做大,重新收回权力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这又进一步削弱国家实力,特别是造成的人口大量减员,传统农耕社会的经济恢复起来相当缓慢。于是形成了一个怪圈,屡次削藩战争,结果却是国家持续衰败,封疆大员也日趋远离控制,直到907年被朱温灭国自立。

成语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成语中的历史故事)(2)

这次淮西之战是个典型,从元和九年开始用兵对峙,唐宪宗调集了周边多个势力围剿吴元济。但就像大家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东汉末年、蒋介石时期的多方领命围剿一样,声势大而拼命者少,在乱世中,保全实力最重要。

甚至还有同样割据失控的河北王承宗、山东李师道暗中相助吴元济,王承宗出兵暗中协助,而李师道更狠,派刺客到都城刺杀朝廷大员,杀掉宰相和多人,全城恐慌,官员不敢外出,甚至宪宗上朝时都没法聚拢所有人。这种局面下征讨淮西,战争不可能太顺利。

连年征战中,虽然屡有击败吴元济的战事,但都无法重创吴军的元气,更无法接近攻克吴的老巢,对峙下,周边百姓遭了大罪。

吴元济起兵反叛时,就驱使多路人马劫掠焚烧河南的叶县、鲁山、襄城,汝州(今平顶山)、许州(今许昌)等地百姓都跑到深山丛林中避惑,战火遍及千里,连陕西关东地区都深感震动恐慌。

成语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成语中的历史故事)(3)

吴元济在连年兵灾下也出现实物短缺。新唐书《吴元济传》记载,元和十一年,“元济食尽,士卒食菱芡鱼鳖皆竭,至斫草根以给者。民苦饥,相与四溃”。士兵都吃草根,百姓的苦可想而知

所幸宰相裴度挂帅出征,随邓节度使李愬等将领全情投入,终于在元和十二年冬,李愬采纳降将李祐意见,率不足1万精锐,雪夜突袭吴元济老巢蔡州(今河南汝南),迅速攻下城池,抓住了吴元济。次月,吴元济在长安被斩首,整个战争最终结束。淮西割据三十多年后,复归唐朝统治。

成语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成语中的历史故事)(4)

战后宪宗下诏免去淮西两年赋税,免去旁州第二年的夏税。

老百姓在战乱年代是最大的受害者,刘禹锡诗中所谓感激涕零者,涕零不假,感激则谈不上,战后很快中国又将陷入更大的混乱中。

从历史的角度看,稳定和安居乐业是一切人权的根本,也成为目前国家复兴的最大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