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十二章理解赏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二章理解赏析(过犹不及解读论语)

论语十二章理解赏析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道:“颛孙师(即子张)与卜商(即子夏)谁更优秀?”

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有些不足。”

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好一些吗?”

孔子说:“过分与不足同样不好。”

解读:

这一章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例描述了什么是中庸之道,那就是“无过,无不及”。

“过”的代表是子张,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评价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

“才高意广”是说子张才华很高,兴趣广泛,志向远大,聪明能干。做事儿“好为苟难”,就是喜欢挑战自己,专挑难做的事儿,所以有点张狂,往往过中。

“不及”的代表是子夏,朱熹的评价是“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

“笃信谨守”是说子夏做事儿中规中矩,非常谨慎,不会妄动。

“规模”在这里指人物的才具气概,“规模狭隘”就是说子夏才华不高,气概不大,谨小慎微,所以往往不及。

朱熹继续评点道:“道以中庸为至。贤知之过,虽若胜于愚不肖之不及,然其失中则一也。”

道最圆满的境界就是中庸。

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

贤德智慧之人,虽然比愚昧不肖之人好一些,但是如果偏离了中道,那就一视同仁,都是失却中庸之道了。

这就好像在高速路上驾车行驶,要以到达目的地为标准。假如提前一个高速口下车,没到达目的地,就是“不及”;开过了目的地,在下一个高速口下车,就是“过”。

不管是没到还是开过,都没有到达目的地,结果一样,所以“过”跟“不及”是一样的。

孔子如何教导学生达到中庸之道呢?

宋儒尹焞道“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

其实就是因材施教,如果过了就稍微抑制一下;如果不及,那么就鼓励一下,关键是“归于中道而已”。

有关中庸之道,《尚书·大禹漠》也有记载和描述,那就是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是真实的体验的世界,即“道心”;另一个是虚幻的概念的世界,即“人心”。

人的一生中,除了婴儿时期,人们大多活在第二个虚幻的世界中,错失了同当下的第一个真实世界的联系,痛苦就是由此产生,所以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而正念、关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人们从第二个世界驶向第一个世界的渡船。

能够有能力根据当时面临的环境和具体问题,在两个世界中灵活切换,这就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就是中庸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