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不知”,是形意拳先贤们用来形容形意拳技击实效的一句谚语。自己在近十年的探索习练中对此谚语稍有领会,在此谈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如有偏差或异误还请前辈们多多指教。
“打人不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武术前辈或真正掌握形意拳技艺并有实战经验的人,在实战时所能达到“不知”的境界。平时前辈们为了精炼和加重语气强调“打人”和“不知”的语意,故意省略了主语,即真正掌握武术技艺并懂得实战技法窍要的“人”在打人。这句话就成为“谁”打人不知或“你”打人不知或“我”打人不知或“他”打人不知。而“打人”又和“不知”组成被置。
从语言和语法上分析这句话则有两个相反的意思:掌握武术技击技艺的人,第一是打人时自己不知道,第二是被打的人也不知道.针对这两点形意拳大师李文彬这样说:“是怎样一回事,还要自己在练中用,用中悟。”边说边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撑开,中指、无名指、小手指卷上做个鸵形掌又说:“形意拳讲硬打硬进,不管你是刚也好、柔也好,进也好、退也好,我就是打;‘我在场中无定式,是拳是把望着就是’。
这就是打,就是被打者不知,被打中时只是才望着,而打人的人自己也并不感觉到对方有多大阻力,这又说明两点:一是速度快,二是劲的变化快。但绝对不是招法变化快,那样永远也达不到这个效果。”
李文彬先生
内家拳在技击中的效果大致相同,主要以打和放为主,中华传统武术的先贤们在互相切磋武功时经常把劲放长、放远、放慢,把对手放出几米远摔倒在地,不受任何伤害。
打人则使被打者五脏六腑都能炸碎一样。这又不是随随便便的学一学内家拳能得到的,这需要一个严格的磨砺,艰苦的学习、探索过程。
形意拳先贤们有句俗话:“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要见形不为能。”三节是说梢节、中节、根节。
这三节的劲的变化快,很难见形。它练的是“三催”劲,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一处动周身无处不动,一处不动无处动。交勇时强调意的变换,是通过平时训练、磨砺养成的习惯而实现的。在意的瞬间变化下,身体四肢、意、气、力等一切都在瞬间变化,以使对方防不胜防。
形意拳就靠“意”的高度自我控制和强有力的内外三合的高度统一来克敌制胜,使对手在不知中被击倒摔出。
而太极拳是在高度集中的控制自己意(即知己)的前提下去通过沾、连、黏、随,了解对手的意(即知彼),以掌握对方的意,控制对方的意,利用对方的意,打击对方的身体而促使对方用的力越大,意离身越远,跌摔的距离就越远,摔得就越重,被打者真就不知是如何被摔出。
就“打人不知”的实战意义上讲,“打”是知己的过程。不知己,不了解自己的实力,不知道自己想要怎么打,打什么,打哪个部位,是不能去打人的。而“人”是知彼的过程,当要打的人站在你面前,你一定会对敌手进行外在的了解,然后,在交手的瞬间通过感觉、知觉、视觉、听觉来懂得对方的意,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知彼。
既然做到知己(打)又知彼(人),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打人”,近而实现不知不觉中打人的目的。
拳经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谛。”其实,形意拳先贤们说的无拳、无意实质上就是高度的有拳,高度的有意,正因如此才总结出“无意之中是真意”的追求目标。
而搏击开始训练都是有意识,讲招、讲法的训练,训练到最后就是把意、招法运用到高速度的反应之中,有很多人叫它无意识、无招、无法阶段,实质上是高度集中、高度合一阶段。
“打人不知”其实也是高度的知己,当你将对方打倒,或者对方把你打倒的前一刻你都是失意的,失意也就是失重,其实这个瞬间的动作是能反应给大脑的,只不过是个人的功夫高低,体现在意的变化快慢、大脑对身体四肢的调控能力高低罢了。因此所说“打人不知”,其实是“打人知”的真正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