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聂昱冰内容摘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信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信息(屏蔽着相)

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信息

文/ 聂昱冰

内容摘要

①网络对很多媒介、媒体的一个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每个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不再受平台约束的事。

②读者茫然,媒体自身也茫然,前者是面对同质化的媒体传播,缺乏了过去那种特别清晰的选择标准;后者是自己也经常抓不准自己的定位原则——因为给自己定的位太多了。

③信息又总是要追求:牵动人的情绪、影响人的思想、引导人的行为。

④更多的选择,带来的必然就是选择难度更高。

⑤如果媒体也经常抵御不住网络中信息、内容、形式、渠道的繁杂、复杂,也经常着相,那还让读者看什么?

随着网络对生活地深入,“屏蔽”这个词,已经成了生活中的常备选项,可以手动屏蔽了某个人的朋友圈,也可以在内心中,把某些声音彻底屏蔽掉。

昨天看了一部涉及到爱泼斯坦的视频,留言中有人说:“有些弹幕很不好(举了几个例子),过于低级,完全没有是非观,不要刷这样的弹幕”;又有人回复他:“会看到这样的弹幕,是因为你设定的屏蔽级别太低了,设置高一些,就看不到了。”

我在看到留言里例举的弹幕时,还真想了一下:“我怎么没看到有这些”。然后,就立刻得到了解答:“我的弹幕屏蔽级别设定也比较高。”

——在网络中,当你通过技术手段屏蔽了一些东西,过一段时间,就会真的不知道还有它们的存在。

再说“着相”: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虽说是佛教术语,但在生活中使用率也比较高。

而生活中使用率高的佛学术语,基本都有一个公共特点:这个道理大家都认可,但真正做到很难。所以大多是被用来“劝人”,难以“劝己”。

网络刚刚又掀起了一轮风暴,主流媒体因为发布错误新闻引发了众怒。也连带引发起了很多人对于“新闻伦理、新闻基本原则”的重申,也就必然又涉及到了“流量”这一网络的……网络的什么呢?“生命线”还是“顽疾”?或者兼而有之,任何事物与利益联系过于紧密了,都会开始伴生各式风险和违规操作。

有人指出:“你们又不是自媒体、又不是小媒体,你们抢什么流量?不抢首发,人们也会去看你们的内容。”

也有人又发出了电视剧的画面截图,是一群媒体人关于要不要抢发新闻的争论,其中有一句是:“如果我们晚发一分钟,就会有一千位读者转而去看XXX”。

在网民、自媒体、各类其他媒体看来,主流媒体是位于塔尖儿上的,头上顶着“被信任”的光环、手里拿着大把的专访权,根本无需为“流量”操心。

可“网络”对很多媒介、媒体的一个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每个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不再受平台约束的事。

过去报纸、杂志、电视,泾渭分明,你即时性强、我可以在篇幅和内容量上做文章、他彻底跳出文字了,通过画面和声音传递信息。大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但当所有的内容、传播、读者都进入了网络之后,各自发力的范围和边界都不是那么固定了。我也能不受版面限制了、你也能即时性了、他能用纯文字了、所有人都能拍视频了。

于是,在这一场混战之中,“流量”、“抢眼球”、“首发”就成了最简单的衡量标准。不管你是谁,在守住自己原有风格的同时,都得考虑这几个要素。

内容供给方的争战如火如荼,读者们看得开心之余,渐渐也会产生一种疲劳:“同质化、没特点”,那些存留于习惯意识之中的“公信力强的媒体”,似乎也不复往日的“风采卓然”。

这样的日子久了,网民、读者茫然,媒体自身也茫然,前者是面对同质化的媒体传播,缺乏了过去那种特别清晰的选择标准;后者是自己也经常抓不准自己的定位原则——因为给自己定的位太多了。

在这片混沌的信息海洋中,很多媒体和读者,都“着相”了。经常就会被困在一个方向、一种声音、一个系列的内容之中。人的精力又的确是有限的,不是电脑,天生就是来处理繁杂信息的。人很容易就被一种声音、一类信息所淹没,听不见、看不到其他的东西。

“信息”又总是要追求:“牵动人的情绪、影响人的思想、引导人的行为”。作为读者和网民的感受就是,自己的情绪、情感,像乱风中的树一样,整天被拽得东摇西晃,也很烦,所以就增长了“主动屏蔽”这项技能。

面对网络,每个人必须随时做出选择,这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但客观说,“屏蔽”确实是一柄双刃剑,当“屏蔽掉”一部分网络上的声音后,对世界的了解肯定就不够完整了。但对于大多数如你我这般的普通人来说,也不用随时都去了解世界上的每个人在想什么、说什么。只关注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就够了。只要在“屏蔽”的同时,再经常想一想“着相”,如果发现自己有“着相”的迹象,就及时走出“屏蔽”,去看一看另外的世界、听一听其他的声音。

那么,身处网络时代的媒体呢?网络平台帮助所有媒体打破了传统中的限制,极大扩展了媒体可以选择的内容、形式。而“更多的选择”,带来的必然就是“选择难度更高”。

速度、流量、内容、角度……该选什么、不该选什么?即使每一位读者、网民,都有过在网络信息中“着相”的经历,甚至经常有这样的经历,所有读者、网民仍旧不会认为“媒体面对信息,着相”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他们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情绪、情感、思维、思想的引导者。即使现在人们获取信息基本都已经集中到了网络上,在读者心中,仍旧是有“主流媒体”这个概念的,读者在看到“主流媒体”提供的信息时,本能就不是来“怀疑和辩论”的,是来看“一个准确的消息”的。

如果媒体也经常抵御不住网络中信息、内容、形式、渠道的繁杂、复杂,也经常“着相”,那还让读者看什么?

所以,网络时代的所有媒体,也需要随时做出选择,当速度、质量、流量,不能皆全的时候,得选择;对内容、形式、风格、方向,得选择。尤其,媒体还不能像个人似的,直接就在源头屏蔽掉一部分,所以,他们的选择更难。但是,难,也得选择。对每个人来说,“选择”是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对媒体来说,可能就是生活本身。

(作者聂昱冰,是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省网络作协副主席,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广播剧、小说联播。《守望星星的孩子》入选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15本文学类图书、2019年百部家庭教育指导读物。)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题图 | 视觉中国

责编 | 龙希、李春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