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自己的心“着相了”,世俗万事就有了区别。

道德经45岁前一定要逼自己读懂(道德经自己的心)(1)

01、

这个世上的很多事情并没有“错”,错的是自己的区别心“动”了。

从前,有一个修行人在河边散步,他看到有一个船夫把渡舟推向江里,准备载客渡江。

这个时候有一个禅师从旁边路过,修行人就问禅师:“大师,刚才船夫把舟推入江里,把沙滩上的螃蟹、虾、螺都压死不少,这是乘客的罪过还是船夫的罪过?”

禅师对他说:“这是你的罪过。”

这个修行人非常不解,就说:“你说的两者都没过错,为什么说是我的过错呢?”

禅师解释说:“以人为本,站在人本的立场,真理不能说破,事相有时候也不能说破,船夫为了生活去赚钱,乘客为了过江而坐船,螃蟹是为了藏身而被压,三者均无过错,而且三者都是无心,无心怎么能为错呢?即使是有错也是无心之错。

而你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于这一些本不应该为错的事情,妄自分别,无中生有,这就是你的过错。”

道德经45岁前一定要逼自己读懂(道德经自己的心)(2)

这个世上有两种错误,一个是客观存在的错误,是可以拿道义以及法律的标准去衡量的对错,这是事实存在的。

但另一种错误只是人心之中的“相”,如人生的得失祸福,人生得失祸福本无好坏区别,更无错,错的是人拿区别心去对待这些得失祸福了。

当一个人拿区别心去对待事物时,那些本无区别的事情便有了“相”,便有了对错。

与其说是事物本身的错,倒不如说是他看不透这世间万“相”的错,而犯这种错的代价,就是自己对痛苦的无法释怀。

从人性的角度而言,习惯性的会拿主观评价客观和企图左右客观,就好像人总习惯性的拿自己的认知去评价事物一样,但是遗憾的是,人的认知和客观的天地之道比起来狭隘的不值一提,当一个人用自以为是去衡量世界时,悲剧便产生了。

道德经45岁前一定要逼自己读懂(道德经自己的心)(3)

02、

《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一个人内心存在美和善的念头时,那么丑和恶就已经存在了,这是人的区别心,当一个人拿着区别心去衡量事物的时候,便会形成以自我认知为核心的好与坏,对与错,但是人的心智通常是背离客观的,这样的狭隘认知最后产生的结局,只是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面产生欲望和挣扎,让自己沉沦于痛苦之中。

晴天和雨天本无区别,白天和黑夜也无区别,这些状态都是大自然随机产生的状态,但是人心在面对这些状态的时候却有了区别,因为人喜欢晴天讨厌雨天,喜欢白天而又讨厌黑夜。

而对于人生来说,顺境和逆境其实也无区别,因为人生讲究因缘和合,任何状态都是有不同的因素和时局共同影响造成的,而这些因素除了自己的主观因素之外,也有外在环境的干预,但是从道的立场来看,这些状态都是“因缘和合”的结局,好和坏只是内心产生的判断而已。

在有道之人的眼里,得与失并无区别,顺境与逆境也无区别,这样的境界才能凌驾于世俗万象之上。

不以自己的区别心判断世俗,才能摆脱世俗的纠葛与痛苦。

道德经45岁前一定要逼自己读懂(道德经自己的心)(4)

天根游到殷阳,来到蓼水岸上,遇到了无名人,他问:“请问,治理天下有什么方法?”

无名人对他说:“走开,你这个鄙陋的人,为什么问这么不愉快的问题,我要和造物者结伴遨游,游够了就要像鸟一样乘着轻盈清晰的气流飞出天地四方之外,畅游于无何有的地方,歇息于广阔无边的旷野里,你为什么拿治天下的话来扰乱我的心。”

天根再三请教,无名人对他说:“你应处于保持本性无所修饰的心境,交合形气于清静无为的方域,顺应事物,自然而没有半点的偏私,天下就能得到治理了。”

治天下与治人都是同样的道理,让自己处于清静无为的方域之中,顺应事物的自然,没有半点个人的私欲,无论这个事物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和出现什么样的状态,都以无私之心面对和处理。

当你不以区别心去对待世俗时,那么世俗便没有所谓的好和坏,无论人生遇见得失祸福,都能坦然自若,这是对于生命最好的理解和彻悟。

道德经45岁前一定要逼自己读懂(道德经自己的心)(5)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