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古城址
(含2015、2021年两次发掘)
01 温州古城址(2015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为配合温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于2013至2015年相继对鹿城区谯楼西侧地块、华盖山南坡进行考古勘探,取得了重要成果。
谯楼西侧地块总共勘探面积388㎡,揭露出上下叠压的三期遗存。
华盖山城墙及上层石墙全景(北→南)
早期遗存包括内城谯门的门址、城台、城垣、马道、排水沟等遗迹。
门址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初年,紧靠今谯楼西侧台基,南北向。门洞宽5.10米,长13.25米,距地表深0.74米。门洞内为黄土夯筑路面,解剖可见三层路面上下叠压。门洞上部塌毁,但仍能清晰辨别券顶原貌。门两侧壁砌筑有青砖护墙。
城台东半部分被今谯楼所叠压,西部城台东西长9.65米,南北宽13.25米,外包青砖,中间填土。外包砖墙厚0.9-1.1米,砌法为错缝平砌,呈三顺一丁样式逐层向上内收,一如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的“露龈造”式样。
城台以西连接一段城垣,走向265°,东西横跨整个勘探区,长23.5米,南北厚8.2米,两面包砖,中间夯土。墙内夯土分三层版筑,南部二层为黄泥,北部一层为青泥,各层间有明显分界。黄泥层剖面可见明显夯层。夯土中出土少量晚唐五代时期碎瓷片。
马道紧靠内墙北侧,沿城墙呈东西走向。马道以青砖平铺,砖块与城砖一致,中间夹铺一路块石。距地表深1.5米,南北宽1.5米。
排水沟位于城台以西南北两侧。南侧排水沟埋于城外地面下,向南往城池延伸,揭露部分残长1.5米。沟宽25厘米,深13厘米,沟底部用黄泥夯实,两侧用青砖顺向平砌三层,上用青砖横向封盖。北侧排水沟形制相同,已部分扰动。
晚期城墙建于明初,直接砌于五代城墙遗址之上。城墙紧靠今谯楼西侧,走向267°,残损严重,北侧至墩台西部转角处消失,南侧向西延伸30.5米处消失,墙体内夯土,外用青砖包砌。外包墙体厚0.8-1.2米,底层砖向外凸出约10厘米,砌法为错缝垒砌,墙面砖缝间抹有蜃灰。靠近今谯楼的一段墙基厚约6.6米。在今谯楼以西9.8米处设有小型墩台,台基东西长约11米,南北宽9.1米。
晚期城墙之上为明代玄坛殿遗址,发现前后两殿、过廊、上下叠压的两层青砖道路,路面下叠压彩绘塑像残块,表明该殿曾多次重建。
出土遗物有五代以后各时期的陶瓷器标本,从窑口及器形看,有瓯窑青瓷盘、碗、瓷枕、褐釉盏,龙泉窑香炉、杯、八角盘、鸟食碟等,越窑青瓷碗及明清青花瓷,另有石球、铜钱等。砖瓦类有城砖、板瓦、筒瓦、瓦当、勾头、水槽、脊饰等。早晚期城址用砖规格不同,早期城砖较小,规格为33×14×6厘米。部分砖侧模印阳文“一”、“二”、“三”、“四”、“日”等。晚期所用城砖大而厚重,规格为43×19.5×8厘米。部分城砖侧面模印有阳文“五”、“明□(花押)”、“□(花押)”, 阳文或阴文“官”,另发现有“陈□(花押)”等印记。
华盖山城墙位于华盖山南坡广望亭东南,勘探面积73㎡。揭露出砖墙一段、上下叠压的石墙两段。
砖墙为温州府城外侧包砖墙体,呈西北-东南走向,方向124°,墙面在东北面。砖墙西侧有红褐色填土,因后期人类活动破坏,未发现内侧包砖墙体。砖墙揭露部分长14.8米,南段损毁严重,墙面无存,中段有明显的倾圮迹象,北部保存相对较好。墙体用青砖砌成,厚0.7-0.8米,残深1.8米。墙基建于基岩之上,底部挖有基槽,底砖3层外凸,上部墙体以青砖三顺一丁错缝平砌而成,且逐层向上内收,砌筑规整。城砖分为大、小两种规格,大砖37×18×8cm,小砖33×14×7cm。端面发现有“一”、“二”、“三”、“七”(反文)等数种模印阳文数字或符号,以“二”、“三”居多。
华盖山城墙城砖符号
砖墙内部填土纯净,未见文化遗物,东侧基岩上地层发现两宋时期龙泉窑青瓷片。同时参照大小青砖混用情况,推测砖墙应建于南宋。
下部石墙位于砖墙东侧,北端继续延伸,南端斜止于砖墙中部,方向158°。揭露部分长7.2米,残高0.75-1.45米,厚0.7米。石墙基打破砖墙废弃砖瓦层,北部底石外凸13-18厘米,中南部受挤压,墙顶比墙基外斜30厘米,南部底石渐次上收,最南端仅一块石块,高度与石墙残顶平齐。
上部石墙位于发掘区中北部,砖墙与下部石墙之间,南端墙基压在下部石墙之上,方向149°。石墙砌筑规整,揭露部分长5.2米,残高0.6米,厚0.4-0.5米,北端继续延伸。
两段石墙南端均终止于砖墙以东,没有延续性,难以确定其作为城墙而建造使用,目前仅可推测为南宋以来驳坎挡土之用。其确切年代和用途,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勘探。
此外,紧贴两段石墙东侧还发现有五层上下叠压、水平堆垒的块石堆积,整体覆盖在两段石墙之上。走向与石墙基本一致,南北长14米,东西宽1.5米,厚1.45米,平面范围继续向东、北延伸。块石层间垫土夹杂较多晚清民国时期碎砖瓦及青瓷、青花瓷片,推测为民国年间加固城墙而成。
02 温州子城遗址(2021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为配合温州市鹿城区广场路康宁小区地块的改建工作,探明该地块地下子城遗迹保存状况,2021年10下旬至12月中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博物馆联合对康宁小区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了温州子城西城墙、护城河两侧驳岸及各时期建筑遗迹,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
谯楼出土陶瓷器
该地块位于子城西南角,一直为官署重地。据地方史料,明代为布政分司官署所在,至迟在清晚期,官署迁离,这里成为酱园。民居侵占约在民国时期。本次考古勘探共布设有东西向探沟2条、揭露面积565.5平方米,揭露的始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夯土城墙由夯土墙体及两侧包砖(石)墙构成,墙基厚度约9.1米。夯土以青泥与黄泥相间夯筑,外包墙保存较差,部分墙段的包墙已不存。迹象显示早期的包墙使用青砖,后期维修时多以块石包砌。另外,在北探沟发现了穿过废弃城墙的排水沟。子城内还发现了官署遗址,距离子城墙约7米。子城护城河为温州首次揭露,河道宽27-35米,两侧皆有石砌驳岸。
据文献记载,温州外城(永嘉郡城)始建于东晋太宁元年(323年);温州子城始建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为钱氏所筑。康宁小区子城墙厚度及包砖墙体与2013年谯楼遗址发现者一致,青泥黄泥层层相间的夯土结构则与2004年发现的外城北城门(即朔门)遗址一致,其始建年代皆为五代时期。《读史方舆纪要》之《浙江六》“永嘉城”条:“五代梁开平初,钱氏增筑内外二城。”该史料记载再次得到确证。
谯楼出土瓦当及滴水
康宁小区子城墙基及护城河遗迹是继朔门遗址、子城谯楼遗址之后的又一城市考古重要新发现。不同于谯楼(子城正大门)和朔门(外城首要大门)的地标建筑角色,该地块偏处于子城西南隅,该段城址呈现出子城最普通、真实的面貌,大大丰富了温州城市考古的内涵,同时,通过考古手段再次印证了 “钱氏增筑内外城” 史料的真实性。康宁小区勘探成果对于研究温州古城“回”字形结构布局、古今叠加的山水城市格局、子城的建筑方式及其演变历程具有重要价值,为我国城市考古和南方城池史研究积累了珍贵资料。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