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如果有人问起抗美援朝哪个战役最出名?相信大多数人会回答:长津湖战役。电影《长津湖》的上映,引起了大家对抗美援朝和长津湖战役的更多关注,而除了长津湖,不能忘的还有上甘岭战役。
69年前的今天,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这一战,历时43天,打出了国威军威!
其实,上甘岭战役之前的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之后的金城战役,规模都比上甘岭战役大,那为何上甘岭战役名气如此之大呢?关于上甘岭战役,你可能还有很多不知道的。
01
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 两军必争之地
上甘岭是志愿军中线门户五圣山的前沿阵地。
为扭转战局,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詹姆斯·范佛里特决定由美第7师和南朝鲜军第2师担负金化攻势的任务,拿下上甘岭。计划里,此行动将进行5天,由于有200多架次飞机和280多门大炮的支援,步兵不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只要付出200人的伤亡代价就可以达到目的。
范佛里特“摊牌”计划的攻击目标是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防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位于上甘岭以南,这两个高地互为犄角,是五圣山的天然屏障,总面积3.7平方公里。上甘岭有失,五圣山就直接受到威胁;五圣山若失,志愿军则将后退200里,无险可守。因此志愿军必须守住上甘岭,上甘岭成为两军必争之地。
02
平均每秒钟打6发炮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美军集中40架飞机、320多门大口径火炮,27辆坦克,以罕见的火力密度,倾泻在五圣山前沿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两个连防守的阵地上。
志愿军战士胡复生回忆,“平均每秒钟要打6发炮弹,炮弹一个接一个,表面工事全部没有了。”
上甘岭一战历时43天,整个战役共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
10月14日至10月20日
志愿军顽强抗击“联合国军”的进攻,不断进行反击,表面阵地昼失夜反,反复争夺。双方争夺的重点在597.9高地。
第二阶段
10月21日至10月29日
转入坑道的志愿军第15军部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与“联合国军”继续展开斗争,坑道外的志愿军为决定性的反击做准备。
第三阶段
10月30日至11月25日
决定性反击和巩固阵地阶段
在上甘岭这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阵地上,“联合国军”先后投入3个多师6万余人、300余门火炮、近200辆坦克、3000余架次飞机,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将山头整整削低了两米。
图:“联合国军”发射的炮弹壳
“联合国军”方面称此役“以人与炮的比例来算,我们现在在这个战线上所用的大炮火力,是与在德国胡特林根森林战斗中所用的火力相等,那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军所进行的最猛烈的炮战。”
但是敌军最终在付出损兵折将25000余人的代价后,寸土未得。
志愿军陆续投入3个多师4万余人,参战各种炮计有山炮、野炮、榴弹炮133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迫击炮292门,共发射35万余发炮弹。
此战兵力之密集,在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03
那些最可爱的人
上甘岭战役前沿阵地上,涌现出多位志愿军战斗英雄,每个人的事迹都可歌可泣、荡气回肠,他们以果敢的行动彰显出中国军人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钢铁意志。
黄继光
他用自己的胸膛
死死堵住敌人的机枪孔
壮烈牺牲
孙占元
上甘岭战役打响的第一天晚上
他带领1个班开辟反击道路
用缴获的美军两挺机枪
打退美军两次进攻 歼敌80余人
他拖着被炸伤的双腿
在阵地上拉响最后一颗手雷
与敌人同归于尽
牛保才
步话机天线炸断
他在全身负伤 腿被炸断的情况下
用打穿的右手捏住电话线的一头
另一头用嘴咬住
用身体接通了被炸断的电话线
换来了宝贵的通话时间
直至壮烈牺牲
胡修道
在全班战友伤亡的情况下
他一人坚持阵地战斗
英勇机智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
毙伤敌人280余名
守住了阵地
除了他们,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仅15军在战役中就涌现出50多位战斗英雄。
在43天时间里,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中,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
图:上甘岭战役中与敌同归于尽的38位战斗英雄
04
上甘岭精神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防守部队以依托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在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机动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以伤亡 11000余人的代价,胜利击退“联合国军”的进攻,打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冲击25次,营以下冲击653次,守住了阵地。共毙伤敌25000余人,击落击伤飞机274架,击毁击伤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殊死搏斗,使上甘岭变成一道攻不破的防线,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光辉范例。
上甘岭战役打出了震撼世人的上甘岭精神,这就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胜利的奉献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战斗,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坚决战斗,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
直到今天,上甘岭精神仍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来源 CCTV国家记忆
编辑 孟紫薇
流程编辑 郭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