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韩晓伦:大型纪录片《长征》第一集导演)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1)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在整整10个月的时间里,占据着我全部的思绪。担任重大题材纪录片《长征》第一集编导,一定要把第一炮打响,这不仅仅是责任,更是使命。读书、搜集资料、一次次的撰写创作构想、撰写拍摄脚本,每天就像和时间赛跑一样,拼命的想追上过去80年的时光。但这绝非一己之力能为,与我并肩的还有全剧组三百多位成员。在剧组主创的共同努力下《长征》第一集的脚本趋于成熟,最终命名为《英雄史诗》。前期外拍摄制组于2016年5月23日兵分五路从北京出发,奔赴长征沿线,开启了长达54000公里的拍摄征程。随之我们的“英雄史诗”也拉开了帷幕,就这样一幕幕瑰丽的场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逐渐清晰,逐渐走进了我的心灵……

(2016年11月10日大型纪录片《长征》进校园活动在人民大学举行,编导韩晓伦向学生们推介“英雄史诗”。摄影师 于敏)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2)

(2016年5月17日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出发前,编导与摄影师紧锣密鼓交流拍摄方案。摄影师 于敏)

一、 在英雄史诗中锤炼媒体人的意志品格

2016年6月1日,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来到江西赣州,等待长征外拍第一路摄制组的同事们在此会合。“中国烈士第一县”、“红军县”、“将军县”等等,这些在党史专家胡玉春口中熠熠生辉的名称,都将路标指向了兴国。

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赞扬说:“兴国的同志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并发出号召“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并亲授红匾“模范兴国”。在参加长征的红军12个主力师中有7个师是从兴国出发的,其中“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中央警卫师”大多是兴国子弟。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3)

(江西 兴国 三面红旗雕塑,毛泽东题字“模范兴国”。2016年6月拍摄。)

在兴国党史专家胡玉春的帮助下,我们了解到这里有4位健在的老红军,他们是红一方面军通讯班长王承登(102岁)、少共国际师战士吴清昌(102岁)、红一方面军的宣传员钟发镇(97岁)、兴国模范师战士刘光芹(104岁)。

王承登、吴清昌两位老红军在赣州人民医院休养,在谢家琛等组成的医护小组精心照料下,两位老人都是身体健康、头脑清楚。听说大型纪录片《长征》要采访,赣州人民医院周密细致的进行了安排部署。清理院内小花园作为采访区域,隔离老红军出行路线,并将搀扶老人下楼、采访现场医护工作落实到人头。两位老人的采访工作就在6月2日早8:00准时开始了。

王承登,102岁,1915年出生在江西吉安,童年的生活充满艰辛和磨难。3岁丧父、7岁丧母,16岁那年,王承登经同乡引介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正式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通讯员。谈起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如今老人历历可数。大渡河上铁锁寒,千里草地无人烟,野菜充饥险中毒,行军途中睡不安。谈起负伤的经历,更是令人心惊肉跳。1936年,在瓦窑堡战役中敌人的子弹从王承登左眼打入,从右耳穿出,“当时头肿得很大,耳朵什么也听不见,后来慢慢治好了,右面的耳朵听不见了。”老人轻描淡写地说。作为访者,这种不可思议的奇迹,我只在影视剧里面看见过,不禁感叹生命之坚强!意志之伟大!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4)

( 江西 赣州老红军 王承登 。2016年6月拍摄。)

正是这样一位老人,时隔80多个春秋,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和家乡的发展。2015年3月6日,在全国两会上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拿出了王承登写给他的一封信。王承登在来信中对党的政策表示支持拥护,认为中央出台的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扶持措施使得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老人有两个心愿,一是希望国家加大对赣南茶油等扶贫产业的支持,另一个愿望,就是赣南的老红军都100多岁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请到书记到赣南走一走、看一看。也请江西省里的同志,给老人带去良好的祝愿,祝老人健康长寿!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5)

(2016年6月 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来到江西赣州人民医院,采访之后与老红军王承登合影留念。)

吴清昌,102岁,16岁参加红军投身革命,是少共国际师的一名通信员。在攻克泸定桥的战斗中,奉命乘木排偷渡过江,绕到敌堡后面夹击敌军。激战中被子弹打掉左手食指半截指头。长征抵达陕北后,吴清昌所在部队遭遇国民党军队一个师的阻击,在直罗镇战斗中被子弹击伤头部,险些牺牲。后来在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获得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开国三大功勋章。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6)

( 江西 赣州老红军 吴清昌。 2016年6月拍摄。)

讲到战斗中的人员牺牲情况时,吴清昌说:“我们那个时候有个山头,这个山头一个连守着,这个山头,这一个连一个(人)都没下来,最后这些人,就把两边的土一盖,把死的这一个连队一埋,像这个山头的情况,现在连名字都没有。”

告别了两位老红军,6月3日清晨,我同《长征》第一路摄制组20余人,驱车近6个小时来到神往已久的兴国,稍作安顿后来到了兴国烈士陵园。这里有一堵墙,称为烈士英明廊,镌刻着23179名兴国籍烈士的名字。听当地人介绍还有许多战士没有留下姓名就牺牲了。

当年兴国20多万人中就有五万多人参加了红军,仅牺牲在长征路上有姓名记载的红军烈士12038人,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可谓“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

为拍摄到精准、震撼的镜头效果,我们准备去当地最大的烈士墓群——“兴国散葬烈士墓群”进行拍摄。临行前,我请教当地党史专家胡玉春老师, 确定了7位牺牲在长征路上,最有代表性的红军烈士墓,记下烈士的名字后,我们就前往墓群。

来到墓群,我们被一眼望不到边的烈士墓碑震撼了。在墓园正面的草坪上,由灌木翠柏组成的“中国革命烈士第一县”几个大字赫然眼前。在这9000多块墓碑中寻找7位长征烈士,这就像大海捞针一样的难。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随着摄制组找到了墓群中安葬烈士的规律,摄影师的耳边不时传来捷报!“兴国模范师政委谢远崧找到了!”、“兴国模范师师长钟元洪找到了!”、“毕雄飞找到啦!”、“王德兴找到了!”“谢有兴找到了!”很遗憾的是,我们最终只找到了5位,他们有的长眠于皑皑雪山,有的葬身于茫茫草地,还有的是在即将走完长征路的战役中牺牲的。

虽然天气炎热,大家找起来很艰难,但是想想当年那些二万五千里征途中艰难跋涉的红军战士,我们的这点困难又算什么呢?

拍摄完毕,我和摄制组的同事们,庄严肃立在墓群前,向兴国的革命烈士三鞠躬。我们此时无法用隆重的仪式祭奠先烈,但是作为纪录片人,我们会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今人的缅怀,我们更要承担使命,把你们曾经追求的理想信念传递给人们,让人们记住,今天的光明大道是数不尽的革命烈士用血肉铺就的。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7)

( 江西 兴国散葬烈士墓群 2016年6月拍摄。)

说起老红军钟发镇,在采访之前听说老人身体很好,就兴致勃勃的邀请了钟发镇母校列宁小学的同学们看望老人。钟发镇老人,今年97岁,他的长征经历十分坎坷,在跟随红一方面军的征途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经历血战湘江、翻越猫儿山、渡过大渡河、金沙江、翻雪山、过草地,迎来一、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后来红军部队分为左路军、右路军,钟发镇跟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再度三过雪山、三过草地。

当我们见到他的那天,老人身体出了状况,坐在轮椅上无法和我们交流。为表达敬意,孩子们给老人唱起了《映山红》:“若要盼得呦,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其中一个孩子给钟老系上了红领巾,就在孩子给老人敬队礼的时刻,感人的一幕发生了。只见钟发镇挺直身体,回敬了一个军礼。此时摄制组的同事们都感动了。我想,这个军礼正是老人早已融进骨子里的军人本质啊。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8)

( 江西 兴国老红军 钟发镇 2016年6月拍摄。)

104岁的刘光芹,是兴国模范师的一名战士,在1934年的高虎脑战役中,被敌人的弹片击穿右腿,没有参加长征,时隔80多年,当我们采访到他的时候,提起当年的战友,老人仍是历历可数。他向我提起了很多战友的名字,“谢太发牺牲了,钟志山也牺牲了,他们都没有回来……没有回来……”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9)

( 江西 兴国老红军 刘光芹 2016年6月拍摄。)

在长征沿线,随处可见红军烈士墓。我国最高的雅克夏山红军烈士墓,海拔4800米。我国最大的红军烈士墓,四川省通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安葬25048名烈士。有很多墓和碑没有名字,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工农红军”。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10)

(四川 雅克夏红军烈士墓 2016年6月拍摄)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11)

(四川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2016年7月拍摄)

上面的见闻和拍摄,在大型纪录片《长征》第一集“英雄史诗” 中形成了悲壮的段落。在这个段落开始的时候,有一个沧桑而悠远的声音,令人久久难忘。 “哎呀嘞!苏区的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

兴国素有“山歌之乡”之称,最具文化特色的兴国山歌,在苏维埃时期动员兴国人民参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至今仍然传唱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一首典型的兴国山歌。歌者正是我们在兴国石燕村找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盛玖,他也是当地公认的兴国山歌“歌王”。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12)

(2016年6月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在江西兴国石燕村采访兴国山歌“歌王”徐盛玖老人。)

老人住在石燕村的小山坡上,我们在他家山下找了一片宁静的稻田,准备拍摄。听说我们在山下拍摄,老人迈着方步从容的走下山来,和着不远处水渠的潺潺水声,唱起了那首为人们熟知的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那声音仿佛把80年前苏区军民鱼水的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像百姓端来的一碗盛满喜悦的井水一样的甘甜。我觉得这首歌,这种味道,只有在这里才能享受。非常意外的是,我根据他的年龄问到红军的情况时,老人家说,他当时也为红军做过事,负责在兵工厂里造武器。后经证实,大名鼎鼎的歌王徐盛玖,原来也是一位苏区干部。

二、永不褪色的红色经典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珍爱自己的英雄史诗。80年来,关于长征的书籍超过2500种,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数百部集,形成了独特的长征文化。而在长征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当属《长征组歌》。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1965年8月1日由战友文工团在北京民族宫首演。

2016年7月15日,我和摄制组的老师们来到战友歌舞团拍摄《长征组歌》复排的现场。几十名合唱队员在钢琴伴奏中,深情地鸣唱着《长征组歌》第一曲《告别》。“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在唱诗般神圣的歌声中,第二代合唱队员李晓娟饱含深情的指挥着演唱。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13)

(2016年7月14日战友歌舞团《长征组歌》复排现场。摄影师 时辰)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14)

(2016年7月14日战友歌舞团《长征组歌》复排现场,合唱团指挥李晓娟指导队员们进行排练。摄影师 时辰)

“《长征组歌》怎样才算唱得好?就是越接近原唱越好!”李晓娟肯定的说。当年的合唱队员们为了唱好歌曲要翻阅大量红军长征的相关书籍,认真领会歌词和乐曲中的含义,在不计其数的排练和打磨中,细致入微的刻画好歌曲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音符,琢磨其中应有的味道。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当人们听到这段欢快有力的歌曲时,眼前就会浮现出《长征组歌》彩色胶片电影中马国光的形象。他手持竹板儿,边打边唱,神气十足。这首《四渡赤水出奇兵》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单曲,而马国光的表演也早已成为银幕上的经典形象,留在人们的心中。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15)

(电影资料《长征组歌》中马国光演唱《四渡赤水出奇兵》经典画面。)

《长征组歌》第一代合唱队员马子跃说:“当年马国光为塑造这样一个红军的形象绞尽了脑汁。”马国光知道参加红军的人很多是衣食无依的穷苦百姓,甚至是孤儿、乞儿,跟党走,参加革命就会有希望。于是他便在这一角色的塑造中,抓住了乞儿的特点,后来便有了打竹板儿的演唱。

如今像马子跃、李晓娟这样优秀的老一代合唱队员,已成为《长征组歌》的一勺老汤,带着浓浓的味道,延续着经典的传唱。

我们拍摄的第三首歌曲,是那首直到今天仍能感动无数听众的歌曲《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地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这首由贾世俊领唱的第六曲《过雪山草地》是周恩来总理最喜欢的歌曲。歌词真实的刻画了红军过雪山草地时的艰苦经历。也许这首歌让他忆起了当年过草地时,发高烧险些被病魔夺去生命的经历。是战友们把周恩来硬生生地抬出了草地,让他死里逃生,这份战友情周恩来永远铭记。1954年,曾在草地里为他抬担架的杨立三去世,周恩来参加葬礼,亲自为杨立三抬棺,这一场景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长征组歌》的词作者肖华参加长征时才十八岁,过草地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二师政委。1964年4月,肖华患肝炎到杭州疗养。他忆起那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下去的战友,经常夜不能寐,从床上爬起来奋笔疾书,写诗作词,激情和泪水湿透了纸背。几个月后终于写出了《长征组歌》初稿。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16)

(《长征组歌》词作者萧华照片及其合影、节目单、唱片。)

在我们的拍摄即将结束时,马子跃拿出他多年珍藏的“宝贝”。《长征组歌》的第一张唱片、第一张节目单、第一本歌本、第一本画报,还有周恩来、萧华与演员们的合影等。马子跃说:“这一件件至宝凝结着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刻骨铭心的回忆,纪录着我们战友歌舞团传唱经典的历史,《长征组歌》不仅是我们的传家宝,也是中国人的传家宝。”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17)

(2016年7月14日在战友歌舞团,《长征组歌》第一批合唱队员马子跃,为年轻的合唱队员们讲述这部红色经典的演出历史。摄影师 时辰)

“唱红军、学红军、誓作红色接班人。”如今已成为战友歌舞团演员们的信条。如果说长征文化经典作品把远去的历史抓住,留在了我们面前,那么一代又一代的传颂者,便是给历史注入温度的一把火,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永远沸腾。

三、少年心中的家国情怀

长征是理想和信念的播种机。它播下了无数革命的种子,80年来不断破土、发芽、开花、结果,成长出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之才。

随着清脆的读书声《飞夺泸定桥》这篇为人们所熟知的课文再次勾起了人们对长征的回忆。“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18)

(2016年9月5日 清华附小四年级的同学们,正在朗读课文《飞夺泸定桥》。摄影师 张世军)

《飞夺泸定桥》30多年前就入选了小学课本。作为当代文学的经典题材,作者彭加伦亲历长征,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2016年9月5日,我和摄制组的老师们来到清华附小,清华附小校园安静,绿树成荫,一砖一瓦都记载着100年来的文化传承。这一天我们拍摄四年五班同学学习课文《飞夺泸定桥》。来到班级见到学生们个个坐姿挺拔,全神贯注地练习课文朗读,书上详细的标注着重点句,重点词,作为不到10岁的孩子他们的标注很有章法。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贴着同学们精心制作的手抄报。有的抄写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有的用纸剪出了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还有的绘制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图。这一切都令我感受到,一个传承百年的学校是怎样把教育思想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孩子们朗读结束后,老师对课文的讲解,也是慷慨激昂。老师说:“一个“夺”字力千钧,一个“飞”字见军魂! 时间过去了八十一年,当我们追忆大渡河,硝烟早已散去,但是大渡河昭示的红军团结一心、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已经积淀为共和国的精神因子,影响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今天我们清华的学子,从小就要拥有家国情怀,传承长征的坚定理想信念、必胜精神,努力实现去伟大的中国梦、教育梦、成志梦!”

就这样,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第一集其中一个“小段儿”的拍摄。并将小学生们的影像剪辑在了片中。

一个月后的10月11日,在央视总编室的组织下,我参加“点亮星星之火 弘扬长征精神。”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纪录片《长征》进校园活动。我再次随剧组来到清华附小,为孩子们讲述了在红军“飞夺泸定桥”之前,一天一夜240里“急行军”的故事,并现场展示课文《飞夺泸定桥》作者彭加伦的手稿影印件。可爱的孩子们开心的围在我身边,观看着手稿,表达着幼小心灵中对长征的理解。这篇课文作为经典教材,它将被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铭记和传颂。

热血长征精神纪录片(英雄史诗隽永传颂)(19)

(2016年10月11日大型纪录片《长征》进校园活动,来到清华附小,导演韩晓伦给同学们展示《飞夺泸定桥》作者的手稿。摄影师 王海斌)

对我而言,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制作的大型纪录片《长征》虽已完成,但是新的长征还在继续。正如说:“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不忘初心,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