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三十六岁,数度上书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革新派为免后患,污蔑苏轼曾在运送父亲灵枢回故乡眉山的途中,趁机贩卖私盐。苏轼无故遭此不白之冤,心情苦闷,又兼此时新党专政,故友多被黜,眼看朋辈凋零,孤立无援,他终于体会到仕途的险恶,敌人的狡猾与凶狠。

苏轼写过的题画诗(苏轼在密州建造超然台)(1)

后来查明,对苏轼的指控不实。而苏轼打算离开政治的漩涡,求放外调,他如愿以偿,任命为杭州通判。在杭州的三年,他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得到杭州老百姓的爱戴。任满之后,他不想回京都的是非之地。因他弟弟苏辙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为官,于是他请求调往山东,被批准,任命为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他在密州待了两年,这期间,他命人修葺城北的一座旧台,他命名为超然台。台名由他的弟弟苏辙所起,取于《老子》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强调其“超然”的意思。此台建在城中的高地上,视野开阔,夏凉冬温,可以一览密州城的全景。苏轼很喜欢此亭及其名字,特别写了一篇《超然台记》。他经常跟朋友登临此亭游玩。

苏轼写过的题画诗(苏轼在密州建造超然台)(2)

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与朋友登临超然台,眺望烟雨春光之景,触动乡愁,写了一首《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写过的题画诗(苏轼在密州建造超然台)(3)

春天还没有结束,微风细细,城中柳枝斜斜地随风摆舞。苏轼跟朋友们一起登临超然台,极目远眺,护城河已经涨满了半池的春水,波光粼粼,满城春花盛放,明艳无比。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中,看不真切。

上阕写景,下阕写情。寒食节,乃清明节前一天。春秋时期,大臣介之推有恩于晋文公,曾经“割股啖君”,他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为逼迫他出来,遂放火烧山,不幸把介之推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下令每年该日禁止生火,只许吃冷食,是为寒食节。

苏轼写过的题画诗(苏轼在密州建造超然台)(4)

词人登临超然台的时间是寒食节过后,他喜欢喝酒,酒醒之后又涌起了思乡的情绪,不禁叹息。还是不要在老朋友面前表现出思乡情绪吧。寒食节禁火,之后重新生火叫新火,姑且用新火来烹煮新茶。喝酒赋诗都需要趁年华时光呀。

苏轼故乡是眉州,他长期在外任职,除了丁忧守孝时期,基本上没有回过故乡。此刻又是寒食清明时节,传统的拜祭先人的日子,眉州有他已故的父母及妻子,此刻难免生起思乡的情绪。他又表现出豁达超然的态度,用新火煮新茶、饮酒赋诗来排遣心中因思乡而引起的苦闷愁绪,也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

苏轼写过的题画诗(苏轼在密州建造超然台)(5)

苏轼来密州任职,虽说是自愿申请而来,其实是为了躲避京师政治漩涡,退而求其次的不得已之选择。他所谓的“故国”,也许不仅仅是指他的故乡眉山,同时也指他想归去又不想归去的京师,其中欲归不得的矛盾,也实在让人落寞。

总之,此词寄寓了词人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和惆怅,他用自己超然洒脱的方式来排遣内心中的苦闷,宣泄那难以平静的情绪,让那压抑的心灵得到暂时的放松。

【飞仙时空】传播儒道佛国学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