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工作为什么会如此艰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谈一谈对科技创新的理解?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谈一谈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科技创新工作为什么会如此艰难)

谈一谈对科技创新的理解

科技创新工作为什么会如此艰难?

序言

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很重要,不要总是秉承一贯的做法,静静的想一想,总结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科学技术创新是有难度的,科学发现需要人超常的洞察力,也就是超出大多数常人,能够发现某些规律。比如古代的钻木取火,现在人也许觉得简单,但对于古人来说,也是某几个人首先发现并应用的。再如我们熟知的牛顿,大家都耳熟能详一个故事,就是树上的苹果砸了他的头,所以他发现了地球引力,尽管这个故事有可能是杜撰的,但也说明一个道理,牛顿具有他人不具备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并能进行总结,试图阐释其中的道理。古往今来,被苹果、核桃乃至石头砸中头的古人不计其数,以前的人却没有发现这个规律。

以上说明,科学发现具有偶然性,即使规律在你身边,紧贴你的吃穿住行,也未必能被你发现,更不要说是利用。

其实新的技术也一样,用了几十年的工具,沿用了几百年的工作方法,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技术革新可能就在手边,但没人去做,没有人有意识去改进。由此可见,创新是如此之难。

我们的农耕技术,最早的记载开始于夏商时期,到了明清近代,还是采用犁耕的方式,人工或牲畜作为动力,几千年没有变化。直到近几十年,才开始机械化种植和收割。

说起古代的制度改革,比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百日维新,无一不是失败的结局。可以想一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去改变老旧的形式、老旧的制度和老旧的思想,是多么艰难。这个也可以称为一种惯性,所有阶层、所有人都会沿用的一种惯性,这种惯性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创新也是一种改革,对原有方式方法、系统设备的一种改革,也会有一种看不见的惯性,阻碍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

一 西方工业技术经济的影响

我们的国家从封建社会变革而来,尽管中间经历了较短的民国时期,工业基础薄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因此在建国后大力发展工业生产,机械、铁路、电力等行业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并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时至今日,制造业大国的称号已非我们莫属。

我们的汽车制造、机床制造等各个工业产业大都是引进外国技术,有的是引进全套生产线,有的是引进装备和人才,其实整个工业模式还是建立在西方工业的基础之上的。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基础科学落后,但工业制造技术还是可以的,主要是因为中间存在一定的断档。这样的工业生产格局无异于的空中楼阁,很多的技术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就如去年美国为什么限制Matlab软件在国内某些工科大学的使用,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没有该软件设计的科学基础,里面的规律和算法我们并不了解,我们会的只是应用。

Matlab软件究竟有多强大,如果你是理工科人,就会有所了解,这个软件不但有基础的图形矩阵算法,更重要的是有几百个应用模拟模块,这几百个模块涉及到各个门类的工业生产、管理体系。基本上只要能想得到的,这个软件基本都存在相应的模块。如果你以为这些软件只能用于物理、化学、工业控制算法模拟,那也是不全面对的,这个软件还涉及到很多的管理体系,大数据分析,具有spss类似的功能。

我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段时间一直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为什么不能潜心研发一款类似的软件,为全国的工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为什么只会为西方输送人才,让全国人民失望呢?这也说明我们的大学没有脚踏实地,没有责任感,没有自信。我们的大学不余遗力的为西方输送留学生,输送人才,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学术生态还不是足够好,空间不够宽敞,舞台不够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西方学术对这些高端大学用了不可见的遥控力。

我们的大学代表我们的最高知识层次、最高认知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该有的格局,该有的科学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引领国家向前发展,而不是为英美输送人才。

这里再说一下我知道的另外一款软件,就是麻省理工大学在上世纪六七年代策划,前后联合数百个工业企业开发的ASPEN软件,相信这款软件国内石油化工行业的人然都很清楚,无论是石油炼化、煤化工,还是机械动力工程都有广泛的应用。为了迎合中国用户,这个软件在前两年开始出了中文版。还是说前面的话题,我们的大学,尤其是清北那么多标榜国内著名的学府,拿了国家那么多经费,为什么不做这样软件的开发,做技术支持。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工业技术我们不能有自己的技术,用自己的工业设计软件。

有些大学热衷于每年搞ASPEN设计大赛,不知这些组织者和参与的大学生会怎么想,一个制造业大国,一个化工大国,做外国软件应用的比赛,选手是不是五味杂陈。

这些软件的中文化,方便了国内各行业的使用,何尝不是一种工业生态的占有。有了我们西方的、美国的软件,你们听我们的就行了,是不是这样。

今年是2021年,美国的ANSYS软件也出了中文版,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不用再为全篇的英文界面所困扰,不会为翻译那些生僻的英文单词苦恼,可这款软件也是美国的,这个软件关系到桥梁设计、高层建筑、金属应力的校核等功能,可以说所有的大型建筑、钢构都要用到ANSYS、ABAQUS、Tekla校核后才能实施,我们的PKPM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些都说明西方工业技术经济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渗透在工业生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面所说的工业软件,实际上就是我们缺少的科学技术基础,只有脚踏实地,静下心来总结工业规律,才能补充、完善我们的基础科学,进而编制上述这些软件,积累工业制造数据,让我们的制造业不再是空中楼阁,不再受国外这些基础科学软件的钳制。

因为报刊和网上很多文章热衷与写卡脖子技术,技术卡了脖子很危险,但没有说下一步该怎么做。他们留了一个现实问题,我也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阐述,做什么都要有基础,没有基础科学研究,有的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是应用还可以,但不会有创新和改进的能力,不会生成动力,如不改变就会被一直牵着鼻子走。

比如我们的航发工业,发动机制造是难点,为什么我们的大飞机还没有上天,就是飞机发动机制造技术受到限制。这方面美国通用、普惠和英国的罗罗占了最大份额,他们会给我们技术吗,显然不会,因此我们的市场换技术很多时候并不能奏效。

二 开展技术创新的障碍

技术创新才能促进行业进步,我们国家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我国的华为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可以说华为以一个民营企业治理支撑起5G互联网构建,通讯设施建设,贡献可以用不可估量来形容。

其他那些手机制造企业、智能制造、大数据企业表现也很狂妄,其实主要是资本的力量,利用国外的技术,然后组装起来,设计一个外观,做一个好看的UI(用户界面),便到处开大会自处自擂,到处炫耀。

有时候炫耀说明自己有过人之处,但有时候是一种病。因为炫耀不全是孔雀的炫耀,有些却是害人的,毒蘑菇式的炫耀。

我们开展技术创新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固步自封,有些专家或大学尤其严重。这些人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翻译英美的工业著作,署上自己的名字,好的写明译注,有些干脆就写某某著,内容全篇抄写英美的学术文章,甚至有些插图的英文标注都不改。然后就是各种吹嘘,自己做了高端学术研究,有几本、十几本著作。这些首先接触新知识的专家学者,往往以西方的学术观点为主,并努力维护其尊严,如果有人提出异议,不论是不是合理,一般都会持坚决否定的态度。比如热力学里的气体压缩耗功问题,究竟怎么压缩最合理,怎么压缩更有利于热力循环,很多学生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但无一例外,都被教授或导师以课本为主进行制止,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是没有创新的责任担当,有些不是政客的政客最为严重。有些人以维持现状为己任,只会做些不会出错的小打小闹,大的改革、改进不去看,也不会参与。这其实是一种懒政。我们的汽车制造、动力设备制造等行业就是这样,一个大的汽车制造国企,科研经费经费千万亿万,不用说发动机设计,就连好的外观设计都没有一个,其创新动力还不如奇瑞、吉利、小鹏这些民营企业。我们的三大动力也一样,多年来引进欧美的叶片设计,引进叶片模具,自己却基本没有完善热通道全流程的设计,金属材料研究研发不够,导致燃机、汽机热通道设计受制于人。

科技创新和改革并无二致,在既有条件下进行创新必然会有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工艺创新要淘汰原来的生产设备,原来的技术工人,原来的体系结构,来自不同阶层人的阻力会更大。学一门新的技术,适应一种的新的环境,对谁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大多数的人喜欢安逸,不喜欢挑战,不喜欢风险,尤其对身居高位的领导者而言,不愿承担是否真正存在利益未知风险。

就像我们的革命历程,苦难辉煌,在过程中存在太多的未知数,所以有人逃跑了,有人变节了,有人做了叛徒,可最终我们胜利了,在帝国主义欺凌、在国民党围追堵截,在万里长征的苦难中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三 科技创新需要长期坚守

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你坚持的到吗?有时候坚持是一个很残忍的词汇。人生再长不过百年,科学研究非一日之功,面对一个未知数,会让会多人望而却步。有时候各种科学实验是各种条件的积累,往往试验成果都是一闪而逝,发现了就是千古功臣,没有发现就是徒劳无功。

爱迪生发现了直流电,发明了点灯等各种电气设备,特斯拉作为爱迪生的助手,发现了交流电,并发现了交流电的优点,由于和爱迪生观点不一致,两人由惺惺相惜分道扬镳,并互为仇敌,爱迪生在各种会议集会上让特斯拉难堪,让特斯拉没有立足之地。在特斯拉坚持下对交流电开展了各项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但由于爱迪生团队的封杀一直未能崭露头角,直到去世很多年后才被人们发现,并最终成为我们所熟知的一个顶级科学家。

也许有人认为特斯拉是一个个案,代表不了什么,其实不然。有很多科研单位,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科研成果都是共享的。共享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很多都是大的科研成果都是领导的,而不管这个领导是不是本专业的人,是不是真正的组织者,只因为有着权利,所有的都会冠名,并且以第一的位置进行冠名。而真正的研究者,每天996、712在实验室埋头苦干的人,可能在科技成果、论文上看不到名字,默默无闻,就像影视剧的后台工作的人员,付出很多,回报很少,甚至没有一丝的回报。

我们应该感谢这样的坚守者着,不管他是什么岗,什么地位,什么学历,什么职称。他们苦心孤诣,为了科技进步默默无闻,不为名利。

如果能够查一查,我们的科研成果究竟是谁在完成,是谁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让坚守者,真正的贡献者走向前台,得到该拥有的。可以预见,我们的科研事业、科技创新和工业经济将会有更大和更快的进步。

不要因为一个科研的关键人物因为工资待遇低,跳槽道民营企业,然后由于失去核心人员致使项目无法进行,又想办法追回的事情发生。给掌握先进技术、关键技术的科研人员相应的、合适的待遇,真的有那么难吗?就如中芯国际的技术大拿梁孟松,非要等到递交了辞职信才幡然醒悟这个人的重要,为什么不能早些进行人才待遇规划,对人才管理进行布局。

四 其它影响科技创新的几个问题

这些年国家的人才管理有了很大的改管,重视人才,应用人才对工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国家也针对用人出台的了发对唯学历、唯论文的很多意见,学历、论文代表了一个人的能力,但不是全部,客观看待人才、唯才是举、注重能力才是关键。

1.学历不是能力,不能代表一切。

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膨胀,研究生数量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用人单位用人很挑剔,毕业生找到心仪的工作是主要矛盾。

比近期烟草公司招到很多硕士研究生的新闻见诸报端,言外之意就是在用人中待遇是很多人所看重的,专业对不对口不重要,对工作感不感兴趣不重要。

这也就是制造工厂招不到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科研机构,工作生活枯燥,还要耐得住寂寞,工资还不高,还要996、712,精力消耗巨大,主要是获得还很少,即便是入职了,跳槽的几率也是很大的。

2.论文写作也要有好的导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内科技论文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就以热能动力方面的论文来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是以特殊性的设备问题处理、专业知识介绍居多,主要在工厂技术消化阶段,从原理方面的讨论较少。在步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十年,研究动力学原理的文章多了起来,比如汽轮机、锅炉热流场设计、碳捕捉关键技术方面多了起来,代表着我们的论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过有些期刊过于注重形式的文章也有很多。

比如某某工程学报核心期刊,尤其喜欢刊登在校研究生的软件模拟的文章,在论文中建一个模型,改变一下流程或结构,比如做个导流,再用软件生成几张云图,画个等值线图,出一个结论这样的文章。且不说这样的论文科研价值有多大,就说论文全盘用国外Matlab、ANSYS这类软件做的分析,和实际工程差异有多少就很难验证,如果论文的结论不能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这样的论文又有多大意义。

3.改变急躁,急于求成的心态。

科技创新是脚踏实地的工作,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再好看的PPT不能应用于工业生产,不能促进技术进步也是毫无用处的。其作用只能是讨上层领导喜欢,靠所谓的情商赢得青睐。这就导致有些人注重表面文章,汇报的PPT有专人人员剪辑,每张图片都要PS美化,在科技研究方面描眉画眼,夸大业绩,当然这也是不可取的。

前一段看了《老农民》的电视连续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浮夸风盛行的时候,一亩地一万多斤的粮食产量只是某个村长的微微一笑,上级的例行检查和现场观摩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怎么样,全村都跟着饿肚子,苦不堪言。

科技创新也是这样,脚踏实地,好的、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要着力推广,尽快覆盖整个行业,以换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并要申请专利进行保护。但如果是假的,注水的,就会害了很多人,就如上世纪某个教师自导自演的水变油的闹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