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习王阳明理学大师心法的人是越来越多,那么做为悟道的小白去谈龙场悟道,真的就是为了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习他的那个明辨善恶,知行合一,对我们任何人都会有帮助,何况是慈善公益组织的个人呢?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俺认同此观点 :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阳明先生被贬龙场,龙场的那个环境肯定是像原始森林一样,杂草丛生,野兽出没荒凉之处。可以说吃住衣行大多是靠自己自力更生,丰衣足食。面对着官场的失意,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心态相当的值得赞叹,哪怕自己做住的那个草棚,暂能遮风避雨,起名“何陋”。依然初心不改,不论是对自己的旁边的仆人照顾有加,同时对当地的少数民族,克服语言不通,并与当地汉人都能圆融地生活在一起,潇洒地生存着,而且还找到一个玩易窝,学习研究群经之首《易》,并且之后建起了书院开讲(这是后话)。一句话,无论穷达兼济天下。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秘密 王阳明龙场悟道(1)


在屋旁的一个石墩上,经常的静坐,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

为了更好地去理解这个顿悟,在这里举叶蔓先生故事事迹可能对此悟有所启迪。六十年代,叶曼在台湾成立"文贤学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七十年代,在美国洛杉矶位于哈冈的家中成立"文贤书院",每周六免费开讲《四书》、《道德经》、佛教的故事等课程。

以下是叶蔓先生与南怀瑾的学修过程(某电视采访记录节选文字):

叶曼:老师说放下,我说我放下了啊,要不是放下了,我又怎么会大老远跑来呢?他说连“放下”都放下。

主持人:连“放下”都要放下。其实您没有放下。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秘密 王阳明龙场悟道(2)


叶曼:嗯,这一刻,听到南老师这样说,真跟醍醐灌顶一样的,一股凉气从头上一直下来,当天晚上任督二脉都打通了。

主持人: 所以这个有时候这种打通,那个任脉和督脉不是你自己用功的问题,有时候是个道理的问题。

叶曼:道理的问题,所以说当你开悟的时候,就会发现心理跟生理都是一元的。

只是体会了「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的确切含义,同时,使我了解并且确信「心物一元」。反过来说,物也能影响心。而心物两个东西,实在同一的。

楞严经上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这个「因次第」便是渐除的「事」,也就是悟後起修,是需要很多的精进功夫,逐渐的一步一步修行。

对于生死,我并不再在意,不过只要一息尚存,我一定要好好的珍惜每一息。必须死时,我也随时可以死。我是时时可死,但是我却步步求生。

阳明先生与叶曼先生他们共同点都有非常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并且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不遗余力地去做(包括悟后),他们顿悟体现他们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只不过阳明先生终成“陆王心学”之理学大师。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秘密 王阳明龙场悟道(3)


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最主要是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初心不改,积极乐观的去生活工作,去完成自己的善愿,总而言之,要向理学大师王阳明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只能说是逐步细致地去落实到我们在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那么本人现在通过头条号慈善公益钰汶观就是为了在这里能够跟共识者有缘人积极的去探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可以在不同的题目下,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方向都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含指导),为促进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出些绵薄之力。总之,最主要的愿景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知行合一。

然而,不闻道,不致知,就无以返归本性;不通达于事物,就不能清静。在2020年新年初始,祝大家:家庭幸福,身心健康,福慧双增,自然地知道悟道证道,吉祥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