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这个词是战国时期一个哲学辩论命题,就像今天有《奇葩说》这种综艺节目一样,战国时期的辩论更是不会少,并由此形成了名家学派。今天我们就看看古人是如何看辩论这件事的。

战国的BBKing是公孙龙,是平原君赵胜的门客,逻辑造诣冠绝当世,就是他提出了白马非马、奴隶有三个耳朵的辩论。

孔子的后代孔穿经过赵国时,受平原君邀请与公孙龙辩论了“奴隶有三个耳朵”。公孙龙分析精微,反复论证,把孔穿辩驳得说不出话,只好告辞。

第二天平原君问孔穿:你觉得昨天公孙先生的辩论如何?

孔穿说:我也很佩服他,他几乎真的能使奴隶生出三个耳朵来。但是,事实却不可能。要经过艰难的辩论才能肯定奴隶有三个耳朵,可实际上它是假的。肯定奴隶有两只耳朵确很简单,容易得很,而它确是真的。你选择哪一项?是选择困难的假的?还是容易的真的?

平原君无法回答,事后告诉公孙龙说:你最好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孔穿道理胜过言辞,而你言辞胜过道理,恐怕你最终要屈服。

邹衍经过赵国的时候,平原君请他与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

邹衍拒绝,说:不行,辩论的意义在于使类别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乱。提出原则,显示他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了然,免得迷失。胜利的一方不失去他的主见,失败的一方得到追求的真理。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辩论。假如只靠名词定义之类的词汇和美丽的抽象逻辑理论,来咄咄逼人,引用灵巧的比喻转移方向,引导人们坠入他所设的陷阱里,最后简直忘了主题。这对正规的思考训练有严重伤害。有人一旦发言就言辞锋利,纠缠不休,一直纠缠到大家都不说话了,他才最后闭嘴,这种言论对君子而言已造成困扰,我不愿意参加。

在座的人都同意邹衍的说法,公孙龙从此被疏远。

关于战国策的故事(战国故事由)(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