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是竹子的一种,墨画的竹子,相传始于唐代吴道子。北宋的文同、清代的郑板桥都是画墨竹的名家。北宋画家文同作品。图中竹竿像弓,弹性十足、竹叶如剑、蓄势待发,展现了强劲的笔力。

画干

画竹先立竿,一竿之出基本决定了画面的布局,粗竿多用淡墨,用笔要挺拨,一竿直上干净利落,不可呆滞停顿。先出主竿控制好画面,再用稍微浓点的墨画出分枝,小枝能决定竹叶的位置,虽然很多小枝稍最后盖都被竹叶所覆盖,但是出小枝也不能马虎。竹叶的表现多以“个”“介”字为基础,运用这个程式不能过分刻板,既要有排列,也要有长短变化进行打破,这样一组叶子才能生动。

墨竹画叶子的画法(墨竹画法画干画枝)(1)

使中锋,如写篆。中间提,两头按。节节出,断中连。两节处,留节眼。中渐长,根梢短。只弯节,不弯竿。逆锋上,势冲天。两竹立,分浓淡。三竿竹,交擦安。勿对节,莫排竿。忌均长,忌匀短。间粗细,不成竿。似鼓架,最难看。

画节

画节法古人分类归结起来,不外乎“上弯型”与“下弯型”两类,亦古人所讲八字法与乙字法。作者在画2米以上高度的竹竿时多在竹竿顶部用上弯法,底部用下弯法,以符合透视规律。

中国画重在笔墨气韵,特别是小幅画于透视并不深究,故一幅画中常只用一种画法,以使画面统一。节与节之间要有大小、详略之变化,不可面面俱到、雷同呆板。竹节用墨浓于竹竿。

墨竹画叶子的画法(墨竹画法画干画枝)(2)

竿立定,墨半干。以隶法,把节点。醮浓墨,写弧线。两头重,当中弯。勿太直,直则板。勿太弯,弯则软。忌节大,似套环。忌节小,似勒线。

画枝

一般情况下,竿离地五节始生枝,竹枝为互生,画时须注意出枝的长度、方向。画枝要挺拔劲健,行笔要快,笔意连绵。枝上又生小枝,自内向外画的小枝,古人名之“迸跳”;自外向内画的小枝,古人名之“垛叠”。画时要兼而有之。竹节生枝不必节节出之,根据画面章法可省略。

墨竹画叶子的画法(墨竹画法画干画枝)(3)

点完节,把枝添。似草书,势连绵。行笔疾,运笔端。中锋枝,劲且圆。拖笔枝,更挺健。墨色润,不宜干。比竿浓,比叶淡。叶着枝,枝着竿。叶少仰,叶多弯。老枝瘦,新枝圆。内画出,名併跳,枝梢尖。外画入,叫垛叠,枝梢圆。

画叶

写叶以中锋为主,中侧互用,要有起、行、收的过程。起笔宜轻,行笔爽利,实按虚出,不可稍有迟滞。古人总结写叶法不少,人字、个字、介字、分字的组合重叠以及鱼尾、惊鸦、落雁等,虽分类繁多,但都以个字为基础。

墨竹画叶子的画法(墨竹画法画干画枝)(4)

墨竹叶,最为难。墨宜饱,勿滞粘。近者浓,远则淡。运指力,腕臂悬。下笔快,莫迟缓。起笔圆,收笔尖。用力处,叶中间。用中锋,叶浑厚。用侧锋,叶劲险。忌柳长,忌桃短。一叶仰,如弯月。二叶仰,鱼尾般。三叶仰,如飞雁。相交错,成一片。画偃叶,三笔个。四笔分,五笔破。疏不空,密不乱。两片叶,勿并联。三四叶,忌井川。多种竹,四时观。

关注【书画指南】公众号获得更多免费资源。

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免费书法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