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玉部》: “理,治玉也。从玉,里声。”

译文:理,治理玉石。从玉,里声。

《说文》玉部,形声字。今为王部。

先秦诸子思想学说的现实意义(说文解字理理学)(1)

理,形声字。最早见于《说文》小篆,理,篆文左半边(王,玉) 右半边(里,作坊),表示在作坊治玉。造字本义为在作坊将山上挖来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

《说文解字》中“玉”为玉石,“理”从玉,表示与玉石有关;“里”为里面、里边,表示内部、内在。“理”为加工玉石,即把玉从璞石里剖分出来,顺着内在的纹路剖析雕琢,引申有纹理之意。

“理”的本义为加工雕琢玉石。如《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引申指整理,如《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理云鬓”就是整理头发。

用于抽象意义,指治理、管理,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用作名词,指物质组织的纹理、条纹,如“肌理”。由条理引申指道理、义理,如“理当如此”。

还指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意见,如“置之不理”。

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的一种学术思想,尤其是宋以后的封建社会,其作为皇家治理社会、巩固自身权力的有效手段,对整个社会和后期时代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它就是“理学思想”。

理学,又叫“道学”。其中,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以二程、朱熹为代表;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宋代的理学,表面上不谈鬼神和神仙,也不像西汉董仲舒那样鼓吹“天人感应”,而是提出一些新的命题,如“理”、“天理”、 “心”、 “性”、“人欲”等等,对儒学重新作一番修补与阐释工夫,使之更加哲理化,因而也更加适应封建社会趋向没落时期统治者的需要。

二程就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是北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一同受业于周敦颐。因二人居住洛阳,所以其学世称“洛学”。他们提出一个“理”的哲学范畴,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先事物而存在,创造天地万物,凌驾于物质之上。还认为,“理”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天理”。进而,他们把封建伦理道德统统说成是符合“天理”的东西。如程颢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他极力宣扬封建礼教,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思想,坚决反对寡妇再嫁。

陆九渊是南宋抚州(今江西临州)人,出身豪族地主家庭,其主观唯心主义是随着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的深化变化而出现的。他的哲学称为“心学”,就是把“心”当作世界的本体,认为“宇宙便是我,眺我心便是宇宙。”他不承认人心之外有物质世界,认为客观世界只是人心的产物。他说:“心即理。”还说:心就是仁义。他把封建伦理道德和哲学联系在一起,提出要用“仁义,,来破除百姓的物质欲望。

两宋时期,朱熹对理学所做的贡献最大,因其思想体系渊源于二程,故后人称为“程朱学派”。

先秦诸子思想学说的现实意义(说文解字理理学)(2)

朱熹祖籍南宋徽州(今属江西),出生在今福建。他学问广博,在经学、史学、文学以及考释古籍等方面均有成就。他不仅确立起了完整的理学体系,并且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二程的观点,认为“理”或“天理”,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并提出“气”的范畴,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生物之本”,“气”是“生物之具(材料)”。“理”是“超然于万物之上,广大无边”,其充塞于宇宙,无处不在。他把“理”和封建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提出“理”就是“仁、义、礼、智”,并称:“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也就是说,三纲五常先天就有。由于“理”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纲常万年,磨灭不得”。朱熹认为人性中有“天理”和“人欲”的对立。 “天理”是至善的,“人欲”是万恶的,因此要“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要求百姓甘受封建统治,不要起来反抗。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影响至深至远。比如,朱熹用“天理”遏制“人欲”,束缚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发展的主张,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得到全面推行的结果,是使得中国民族的文化性格逐渐向感情内向转化,今日中国人性格内向的特征就肇始于宋文化。再比如,中华民族:重义轻利”观念的形成也是肇始于理学。传统儒学并不排斥“利”,在谈到“义”与“利”时,讲的是“先义后利”,并无轻重之别,但理学把发展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其结果严重影响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终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成。

在两宋压抑的客观社会环境下,理学不得不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个人内心世界,强调古已有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这实际上是理学家们面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实中,宋朝的国家力量不足以“平天下”,因此只好通过个人的修身来达到这一遥远、不可及的目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