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文推荐:古代官职详解:中书令级别有多高?扒一扒中书令的趣闻轶事

文/王永清

走狗一词是什么(文化走狗最初是褒义)(1)

【作者简介】王永清,湖北省枣阳市刘升中学。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在我国文艺史上,“走狗“一词,还用来比喻甘愿做他人的门生。郑板桥曾给自己刻过一枚“徐青藤门下走狗”的图章。这个提法既意味着对前辈的尊敬和推崇,也有自谦的用意。袁枚《随园诗话》卷六也说:“郑板桥爱徐青藤诗,尝刻一印云‘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南宋宁宗时,宰相韩侂胄在都城临安吴山修建了一座别墅,取名“南园”。一日韩宰相游其间,感到美中不足:“南园”状尽田园景色,惜缺犬鸣。结果,倾刻,园内传出“汪汪汪”的“优美动听”之狗叫声。原来是一个姓赵的临安知府在学狗叫。韩宰相闻之大乐,“遂亲爱之”,立刻破格提拔赵知府为工部侍郎。时人讥之“狗叫侍郎”。

清人袁枚善于结交显贵,他在《随园诗话》中以大量笔墨来吹捧高官毕沅的母亲诗作。郑板桥以此骂袁枚为“斯文走狗”。不过细想起来,袁枚四十岁不到就辞官归隐,为了生存,借权贵们附庸风雅的本性,弄几个银子花花,也算不上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用汪曾祺的话说,他顶多算个帮闲文人而已。

走狗一词是什么(文化走狗最初是褒义)(2)

记得小时候看抗日电影,一见汉奸特务日本翻译,统统称之为“走狗”。还有一种伪军,叼着烟抱着枪歪斜着身子,右额上贴着小块膏药,我们将其称之为“狗腿子”,那是连“走狗”都做不了的,只能算是“走狗”的“腿”。

“走狗”发展到现在,并未绝迹。时有媒体报道,有的党员干部守不住清正廉洁的防线,沦落为开发商的走狗,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有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无原则无底线,明知是弄虚作假,却毫不脸红地在公共场合信口雌黄,一切以主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个社会,若遍地“走狗”就不好了,它反映的是公序良俗的失陷,道德操守的沦丧,诚信正义的缺位。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走狗一词是什么(文化走狗最初是褒义)(3)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投稿邮箱:125926681@qq

《写乎》hongyupt

投稿邮箱:499020910@qq

顾问:朱鹰 、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洪与

编辑:邹舟、于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