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果断命令追击撤退的蜀兵,在“赤岸”地带遭遇了“埋伏”“死诸葛吓退(煞)活司马”他自我解嘲道:“我便料其生,不便料其死故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诸葛亮历次攻魏路线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历次攻魏路线图(诸葛亮之死带给魏)

诸葛亮历次攻魏路线图

摘要: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果断命令追击撤退的蜀兵,在“赤岸”地带遭遇了“埋伏”。“死诸葛吓退(煞)活司马”!他自我解嘲道:“我便料其生,不便料其死故也。”

死后的诸葛亮,在魏国、晋国却享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尊敬和崇拜!

魏晋人士评价诸葛亮:“亮有文武之德,奇策泉涌,智谋纵横,又思恩泽于百姓。”

1800年来,诸葛亮成为中国人的智慧化身,是从他的敌国、魏国“传承”下来的

(续上)

诸葛亮突然病死,无疑使老对手司马懿欣喜若狂,他手抚额头对部下说从此我辈可以睡好觉了!军师辛毗(1)觉得诸葛亮之死尚不可信,司马懿曰:“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埙失五脏,而可生乎?宜急追之。

通过此次的“追击蜀军之战”;以及先前的“武功水”之战(2);你敢说司马懿“优柔寡断”之人?现代某些人说司马懿“避战”是“养寇自重”?莫忘了那时他的“主子”姓曹!英明如曹睿!岂能容他“养寇自重”?还是尊重历史吧!

再说魏军追击蜀“汉”军队,路上到处是蜀军布撒的铁吉黎,司马懿派2000人穿软木平底鞋开道,一直追到赤岸(一百里外),结果中了姜维的“埋伏”,狼败而逃。写到这里,《三国志》上含含糊糊,语焉不详。当地老百姓说法却是“死诸葛吓退(煞)活司马”!他也自我解嘲道:“我便料其生,不便料其死故也。”

联系到“四伐”时卤州战役的三连败;“五伐”时“武功水”战役“追击蜀军”之战;诸君可以设想:诸葛亮司马懿的心目中会是何等的位置在军中一直跟随他的儿孙又是怎样的感受乃至在整个司马氏家族中,诸葛亮留给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印象?毫不客气地说:整个“司马氏家族”、就都成了诸葛亮的超级“粉丝”

此后十几年间、司马懿再也不敢进攻蜀“汉”;蜀“汉”也暂停了“大规模北伐”;东“吴”方面也暂停了“北伐”。原本地处中原、古代中国的“核心”,远比蜀“汉”、“吴国”之还要强大的多的“魏国”、就变的更为强大。

诸葛亮死后没有几年,魏国朝野间就没有了攻击诸葛亮的“文字”,曾经在公文中经常出现的“贼亮”二字也都不见了,相反一股浓烈的“尊敬崇拜”之风在诸葛亮的“敌国”渐渐形成!从山野小民到高级军官;从普通文人到朝廷大臣;尤其是在皇室、连昔日死敌“司马氏家族”,谈起诸葛亮来也都是充满了“敬意”“向往”。

诸葛亮死后约40年,晋朝首任皇帝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问起诸葛亮的工作作风。前蜀汉官员、现晋国大臣樊建答曰:“诸葛丞相,圣人也!闻恶必该,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古往今来的大人物,谁能做到这点?司马炎叹曰:“善哉,(吾)若有此人相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在这之后,晋帝曾采取种种措施,照顾诸葛亮的后人;并加封诸葛亮为“武兴王”!

诸葛亮病亡之后,魏军开始学习诸葛亮的练兵之法和战略战术,特别是“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晋帝司马炎曾说过:“边疆用了武侯之法后,效果果然显著。”

诸葛亮死后约三十年,魏军讨伐“汉”时,魏国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就专门吩咐自己的亲信将领:到蜀之后、着意收集诸葛亮的著作,文本,讲话及军训办法等。

曹魏大军伐蜀时,魏军统帅钟会亲率大小官员到诸葛亮坟前祭奠;

魏军“屠”成都时,刻意保护诸葛亮一家老小。······。

早前魏国大臣袁淮等也同傅玄一样,白天他在朝堂上写文攻击诸葛亮,晚上回家中写他的著作。他写道:“亮之治蜀,田畴(开)辟,仓麋实,器裓利,蓄积铙。”······。

数十年已经过去,文人们开始公正、公开地评价诸葛亮了。

诸葛亮“出山”之前,曾隐居于古隆中,甚至魏晋的知识分子也兴起一股“隐居”之风。

各种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代,论“勇必首推关张”;论“智必首推诸葛亮”!尚未听说有郭嘉或其它人士,尽管大国魏国人才众多,“战将千员、谋士如云”!

魏晋时期著名的学问家张辅先生载文称:“(诸葛)亮文武之德,奇策泉涌,智谋纵横,又思恩泽于百姓。”

加上诸葛亮的一系列独有的品格和发明创造等,难道不配做中国人的智慧化身?

但就张辅先生的著文而论:何谓“奇策泉涌,智谋纵横”?何谓“文武之德”?又何谓“恩泽于百姓。”?想一想大家心里都会明白吧!

1000多年后才诞生的小说《三国演义》、评价诸葛亮的“奇策泉涌,智谋纵横”,描写成“能掐会算”、“呼风唤雨”、“特异功能”,显然不怎么合适?(不过也是那个时代的“小说”特征。)

评价诸葛亮一生总离不开一个“武”字:原本诸葛亮的爵位为“武乡候”,去世前、后人们皆称为“诸葛武候”;死后朝庭溢曰“忠武候”;敌国皇帝又加封其为“武兴王”;唐朝封其为“武灵王”;元朝封为“威烈忠武王”;······。历朝历代的祭祀中又列为“武庙十哲”。现代有人却说诸葛亮不会打仗,鬼才相信

晋人郭冲的《条陈五件事》、记载了“空城记”等5件世所不知的诸葛亮事迹;《百家讲坛》2007年x期、也曾刊载过一个故事讲:当时的庸州刺史、司马懿的侄孙司马x曾经对部下讲过,诸葛亮曾两次设“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他“老人家”。

关于“空城计”,后代史书因为是“孤证”、没有被史学家采用;但却给小说家们提供了启示。也许这就是1000年后才出现的小说、《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来历。

一个撼动了魏国当权者的“死敌”,死后却在“魏国”享受那么高的“尊崇”,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曾有过?大家可以想想,中国历史上还有谁?曾经享受过这般殊荣

诸葛亮死后约50年左右,陈寿作《三国志》;因陈寿已是晋官、奉命所写史书必须符合魏晋的政治气候!加之《三国志》又过于简陋!因此在诸葛亮死后约100年,习凿齿《汉晋春秋》;诸葛亮死后约140年、裴松之作《三国志注》;还有《华阳国志》等。几位作者都是经过了认真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倾费了大量心血,本着“去惑存疑、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等原则,使诸葛亮的“贤能”形象变的更为丰满、真实了!

自“三国”之后1800年来,尽管蜀“汉”没有自己的史书,蜀“汉”主要人物及诸葛亮形象依然能够跃然纸上。

传统中国是以魏(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发展来的,其中盛唐达到空前的繁荣富强;宋朝达到了“封建”文明最巅峰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崇敬早已成为定论。

随后的元、明、清传承下来,1800年来诸葛亮成了为中国人“智慧”的化身!

可以说:诸葛亮是中国人的智慧化身、是从他的敌国、魏国“传承”下来的

(1)、辛毗曹睿的亲信大臣,官拜卫尉,代表皇帝前来支持司马懿“避战”,为了表示皇帝对司马懿坚定支持,他留了下来并作了司马懿的“军师”

(2)、“武功水”之战: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派出“无当飞军”总监孟琰、率领1200人(本部人马1000、弓弩兵200)渡过了“武功水”,······。哪知队伍刚过河就突遇河水暴涨,孟琰军顿时就成为了一支“孤军”!

司马懿也没有放过机会!马上派出数万铁骑猛烈进攻“孟琰”军,“孟琰军”及其自代的200名“弓弩兵”立即投入战斗,以迟滞敌人的进攻!另一方面向诸葛亮发出求救信号。诸葛亮一方面调来大批“弩弓手”射住敌骑兵;另一方面架“车桥”(见下)接应“孟琰军”。直至孟琰部队全体安全撤离战场!

司马懿好不容易等到的“机会”:妄图成建制地消灭一支蜀“汉”军队的计划再一次落了个空!战斗中诸葛亮发明的“连弩箭”,再一次发挥了重大作用。

何谓“车桥”?想是“渡桥”之类物件!《太平寰宇记》记载下这次军事行动。“不是史书,胜似史书”!自然科学读物记载的或许更为可靠!它没有或甚少“政治”的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