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临渭区官底镇庙王村绿盛农服示范基地,收割机在收割小麦。崔正博摄/光明图片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考察调研时多次深入田间地头,看看庄稼长势、听听农民心声,对粮食安全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加强新时代党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领导、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3月6日下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并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求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具有深邃的历史渊源、科学的理论来源和丰富的现实考量,需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①粮食安全思想源远流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重农思想源远流长,粮食安全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诗经》《周礼》等先秦典籍中就有大量关于重视粮食、节约粮食和强调粮食地位的重要论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储粮备荒、粮食安全治理等在内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成为党的粮食安全思想的重要历史渊源。
春秋时期的管仲将粮食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也”“不生粟之国亡”,他剖析农业为国家根本的道理,指出如果一个国家不注重发展农业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并进一步强调粮食安全的政治意义,指出粮食生产是提高人们文明程度的物质基础,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值得注意的是,管仲不仅强调粮食安全之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还把这一思想付诸外交领域,将粮食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和手段,从而协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古人不仅从观念上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而且从政治、经济、技术、制度等方面探讨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汉初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农民徭役赋税负担,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以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汉代贾谊强调用行政手段促使百姓归农,晁错则主张通过经济杠杆提高粮食价格,即“贵粟政策”,促使劳动力流向粮食生产领域,强调增加农业劳动力之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唐代刘晏主张根据粮食丰歉调整税赋,减轻农民赋税负担,保护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及粮食生产能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古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藏粮于技”思想的雏形,主张以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元代司农司编辑的《农桑辑要》是指导全国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农书,促进了先进农耕技术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确保了粮食安全。
可见,注重粮食安全的治国理政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早已融入民族文化基因,成为党的粮食安全思想的重要历史渊源。
②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粮食安全,在粮食安全方面有很多闪光的论述和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生存和民族发展的高度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从粮食生产、储备和贸易等环节切入,对粮食安全治理做出了深刻剖析。列宁强调粮食安全对于政权巩固的重要意义,并认识到农民对于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在对粮食安全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思想,阐明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策略等基本问题,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粮食安全工作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面对环境变化和时代变迁,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粮食安全思想,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粮食安全思想,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实践需求,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的粮食安全治理智慧和经验,领导中国人民对不同时期保障粮食安全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不断完善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新时代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中国特色。我们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成功解决了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吃饭问题,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21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困难,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比上年增长267亿斤,实现高位增产,玉米年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不仅确保了自己国家的粮食安全,积累的重要经验也为世界各国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③心怀“国之大者”,抓好粮食安全永恒课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依靠自身力量端牢了自己的饭碗,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仍然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新考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国内形势跌宕起伏,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供给方面的不安全,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矛盾,如土地、水等资源的不安全问题,国际粮食市场带来的不安全风险,等等。一是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有些品种供需错位,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仓储压力较大,小麦优质、专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大;有些品种价格倒挂,下游产业效益偏低、经营困难,产业良性发展受到制约。二是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凸显。一方面,粮食质检体系不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另一方面,优质绿色粮油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三是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和资源环境硬约束并存。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左右,粮食稳产增产有来自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四是未来国际粮食市场供给量不确定会引起潜在的粮食安全隐患。当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粮食供应链出现断裂,我国作为粮食进口大国面临的粮食安全风险陡然增加。粮食安全是买不来的。作为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依靠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必须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确保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的挑战和考验,用“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一个永恒的课题”“国之大者”等鲜明论断进一步强调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和意义,立足国情、世情、农情、粮情,与时俱进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新时代“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进一步明确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政治责任,推动党和国家粮食安全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这一系列有关粮食安全的重大判断、重要论述,在准确把握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和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就保障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进行科学、有效和长期的发展规划与设计,并具体提出相应政策措施,为持续抓好粮食安全这个永恒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对全面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民以食为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迈步新征程,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赵纪萍,系山东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