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同反邪教

来源:沈听雪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打响时,东线广西方向作战由广州军区主持,总指挥是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所属部队有广州军区第41军、第42军、第55军,武汉军区第43军、第54军、第20军58师,成都军区第50军(欠149师),广西军区独立师,边防1团、2团、独立边防营,炮兵第1师,福州军区炮兵第3师12团,高炮第70师、第72师等,共19个步兵师加广西军区2个边防团另1个边防营,以及其他配属兵种单位,总兵力达32万余人。

与西线相比较而言,东线为此次自卫还击作战的主要战场。高平为广西边境正面的越南高平省省会,是越北几条主要公路的交通枢纽;谅山为首都河内的东北方向门户,是护卫红河三角洲平原的重要屏障。拿下这两个地方,将直接威胁河内与纵深重镇太原,可以调动周围10个师以上的越军。高平地区的特点是国境线被中国从北面和东南面形成半包围状,适合中国军队传统的穿插迂回大包围战法。谅山也是北面和东面两面临敌,中国军队可从容选择攻击点。东线作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打高平,第二阶段打谅山。

东线打高平是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最艰难的一场苦战。许世友原本是想动用第41军、第42军、第43军129师共7个步兵师及配属部队的10万人马,对高平越军形成5:1以上的兵力优势,3-5天拿下高平,歼灭越军步兵346师。然而实际作战中遭遇了意想不到和复杂艰难局势,困难不断,进展缓慢,许世友不得不又先后投入第54军160师、162师,第20军58师,第50军150师,把战役预备队大都投入到高平方向,用了11个步兵师在高平地区反复清剿才算基本控制了作战地域。

广州军区关于高平战役的计划是实施大纵深、大迂回的穿插包围,南北对进打歼灭战。因此用41军打北线,以122师从正面攻击高平的北大门朔江;123师368团从龙邦方向进行牵制性攻击,以使茶灵越军难以分兵增援高平;121师和123师主力从右翼进行双层迂回,切断高平越军西退原平和南退太原的道路,然后从北面和西面压向高平实施总攻。用42军打南线,以126师为第一梯队,124师为第二梯队,集中大量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搭载步兵从布局关突破,直插东溪,北上打通4号公路,与41军南北对进会攻高平;以125师从水口关向复和县城进攻,西进打通3号公路,进逼广渊;以43军129师在42军南侧插向七溪以北,截断4号公路,阻击谅山越军北援。

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指挥(许世友上将指挥的东线广西方向战场略谈)(1)

实战进程中,北线打朔江是高平战役部署的小翻版。122师兵分三路实施浅近纵深突破迂回,攻克坂洋,拦腰斩断了越军沿166号公路的防线,然后东西对进直取朔江,歼灭性打击了号称“新潮团”的越军346师246团及部分地方军,共歼灭越军2100余人,打开了高平的北大门。但历时5昼夜战斗才拿下朔江,已超出了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前指对整个高平战役完成时间的估计。

123师368团攻击茶灵方向的八姑岭和八达岭,有力牵制住了越军346师677团,歼敌260余人,完成了预定的战斗任务。这两座山岭的山地攻防战相当激烈残酷,从中可以看出越军的单兵战斗力很强,工事相当坚固,这一仗绝不是那么好打的。

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指挥(许世友上将指挥的东线广西方向战场略谈)(2)

右翼121师和123师的双层迂回则很不理想。

121师穿插路程最为艰难,步兵轻装走山间小路急进,翻山越岭,穿林过河,长途80公里。沿路地形复杂、敌情不明、远离后方、补给困难,受越军大小袭击上百次,伤亡很大,后勤基本掉队,粮弹供应不上,部队饿着肚子拼命穿插,情形非常悲壮。最后虽然插到目标地班庄、董赛地区,截断了高平越军的西退之路,但各部因迷路遇袭和饥疲交迫而战斗力大减,再加上上级命令多变,导致该师没能迅速收拢进至高平外围,而是滞留于扣屯地区。太原、原平方向越军是没有积极东进和北援,高平越军也没有大规模突围,真要来了,饥饿疲惫的121师能自保就不错了,要完成西阻、南敌、东拒是太难了。

123师留了368团在茶灵方向牵制越军,只有2个步兵团配属坦克部队沿公路向高平西侧的扣屯地区实施穿插,全程90公里。在打兰地区遭遇越军袭击时,因指挥员情况掌握不准,加上通信联系不畅,造成错误理解上级命令,以致未能抓住时机果断进攻,反而后撤等待,从而贻误战机。最后穿插先遣队1个步兵营虽插到目标地扣屯,但兵力不足,只能持防御态势,也没有迅速进至高平外围。123师主力则滞留河安地区与沿路之敌激战,未能迅速打通公路跟进。不过也有收获,倒是打掉了那怀地区的越军346师师部,敌师长黄扁山大校当时战场失踪(战后从躲藏的深山中走出,被越南国防部免职)。

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指挥(许世友上将指挥的东线广西方向战场略谈)(3)

121师和123师都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到达高平外围,与南线42军共同实施总攻。实战进程证明,在地形不利、敌情不明、补给困难的越北地区搞大纵深穿插迂回作战,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复杂情况,直接后果就是难以按时穿插到位,且遭受严重伤亡,影响作战任务的完成。越军擅长游击作战,穿插部队的伤亡很多是被越军袭扰造成。加上没有控制主要交通线,后方补给不利,不但断粮缺弹,战斗中的伤员也要随部队行动,加重了部队的负担,导致部队战斗力大减。41军的大纵深穿插迂回实战效果很不理想,直接影响了高平战役的进程。

42军打南线。以124师和126师主攻,集中了此次对越作战中最大规模的装甲摩托化部队,从布局关突破,走牛车小路向东溪穿插。另以125师从水口关方向进攻,打通复和方向的3号公路。配属42军作战的43军129师从布局关以南地域突破,截断4号公路,阻击谅山方向的越军北援。

东溪穿插是高平战役的亮点。43军坦克1营用了不到3个小时就插到东溪,大出越军之意料。此后坦克部队坚守东溪3个多小时,直到后续步兵赶上来,表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126师步兵跟随坦克一路恶战,进至东溪继续扩大突破口,为124师及后续坦克梯队打开道路。124师及坦克部队随126师之后跟进,从嫩金山地区加入战场,继续向高平挺进。越军炸毁了东溪以东的班翁山区水库,造成纵长约800米、宽约60-80米、泥水深1米左右的泛滥区,将42军的炮兵和轮式车辆都堵在水障后面。而125师多次攻击,没能打通复和公路,惹得许世友大发其火,不得不令54军162师加入复和地区作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指挥(许世友上将指挥的东线广西方向战场略谈)(4)

54军是在对越作战打响2天后才加入东线战场的,因战事紧急,3个师分别去了不同方向。以160师协助41军在高平以西以北地区作战;162师协助42军在高平以东地区机动作战;161师配属给55军参加攻打谅山作战。其中162师值得书写一笔。先是接替125师进攻复和,打下孤山,控制了平江渡口,架桥沟通两岸,打通了水口关经复和至东溪的公路;然后北上高平,与160师协同围歼高平以北克马诺地区的残余越军;再冒雨连夜奔袭广渊,歼灭越军595人,打通了广渊至复和的公路;接下来在复和地区清剿残敌,一星期歼敌236人;最后又协同20军58师会攻重庆。162师在高平以东地区不断转战,长驱400余公里,纵深80余公里,哪里危急哪里去,显示了优良的战斗作风,因而受到了许世友的表扬。战后,162师被中央军委荣记集体三等功,成为了这次自卫还击作战中唯一被记三等功的师级单位。

124师和126师的表现也是很出色的。步兵搭乘坦克一路挺进,步坦协同战斗,连续克服了班波河谷、班翁水障、靠松山巅、东溪断桥、嫩金山口、弄梅隧道、楠囊断路、雅南炸桥、那外伏击、博山险隘等越军设置的一系列防线,粉碎了越军的10余次阻击,长途攻进70公里,终于兵临高平城下。此时北线41军没有攻击到位,加上军区前指通报高平越军兵力情况不准,南线部队在高平城下犹豫了2天多时间,延误了攻击时机。后虽打下高平,但并未寻获346师主力,高平地区的越军大都散入了深山。许世友又将预备队先后投入高平战场,以121师出击纳隆,124师北攻茶灵,126师东进下琅,162师奔袭广渊并与58师会攻重庆,150师西出朗登,129师南下七溪,经过反复拉网清剿,才算大部实现了歼敌企图。

高平战役打得不很理想,教训也很多。许世友在战后多年被多有诟病的作战指挥,基本都在高平方向。如未充分掌握敌情,致使穿插中困难重重;战役企图想当然,过于强调老经验;死打硬拼,伤亡过大;战术不精,掌握不住部队等。总的来说,大纵深穿插作战,对于当时中国军队落后的通信联络和后勤体系来说,难度大了点。而异国作战的特殊敌情,又加大了作战困难。东线越军的战略,只在于一线坚守,打得是相持防御消耗,并无大的反攻行动。基本上一旦防线被突破,孤立的支撑点之敌就只能坐守等死,或是化整为零,化军为民,钻山进洞,伺机袭扰。从这个角度说,许世友的战役指挥并无大的失误。从战略上说,1979对越作战并不难打,中国军队的攻势无可阻挡。困难在于特殊的异国作战环境,地形民情不利,以前无此经验,加上中国军队建设的落后,以致实战时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开战初期一度难以掌握,损失大了些。

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指挥(许世友上将指挥的东线广西方向战场略谈)(5)

在高平战役中,东线部队将越军346师打散了架,加上地方军、公安军及武装民军,共歼敌19000余人。不过,东线部队伤亡也很大。由于121师穿插沿途越军散兵众多,后期调50军150师加入高平以西地区进行清剿。在撤军回国时,由于决策和指挥失误,150师448团在那嘎、朗庄附近遭敌袭击,共失散500余人,成为中国军队在此次自卫还击作战中最大的一次损失。

东线第二阶段就是打谅山了。东线的主攻方向是高平,第一阶段作战时同时攻击同登,牵制谅山方向越军,不使其北援高平。因为高平方向打得不太顺利,费时持久,歼敌不多,于是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前指决心在谅山方向施以重击,打开局面。

谅山是直面广西凭祥市的越北省会城市,北距中越边境18公里,南距越南首都河内153公里,铁路、公路交通都很发达。谅山以北的中越边境一线,是峰峦起伏、丛林密布的山地;谅山以南约行6、70公里便是红河三角洲的水网平原,无险可守。因此,谅山不仅是越北的交通枢纽,更是首都河内东北方向的屏障门户。

因为谅山的特殊地理形势,和高平之战又大有不同。从高平去河内,中间又隔着越军一军区指挥部所在地太原,尚有腾挪转寰余地。所以守卫高平的越军346师可以化整为零钻入深山,利用地形熟悉、擅长游击战的特长,四处袭扰中国军队,倒也打出了一些风格。谅山就不行了,过了谅山就是平原,无险可守,机械化部队一日可到河内。守卫谅山的越军第3师避无可避,只能来一场硬碰硬的攻坚与防御。谅山战役,成为了1979之战中最大的一场攻坚战。

打谅山的是广州军区第55军,为解放战争中在长沙起义的陈明仁兵团和四野第48军、49军一部合编组建而成。从1952年到1985年,55军共存在了33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戍守华南,没得到什么打仗的机会。1979对越作战,成为了这支部队最耀眼的辉煌。

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指挥(许世友上将指挥的东线广西方向战场略谈)(6)

守卫谅山的越军第3师又称“金星师”,组建于1965年,下辖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是在越南南方与美军和南越军作战的主力师。其中第12团曾获“英雄团”称号,擅长进攻,能打近战、夜战,为越军中的一等部队。

欲破谅山,先打同登。同登位于广西友谊关以南4公里,扼守中越之间交通要道,公路向西北至高平,东南通谅山,西南达太原,铁路可到河内,素有谅山“要塞门户”之称。守卫这里的正是越军第3师的“英雄”12团。

在发起高平战役的同时,广州军区前指命令55军攻击同登、坂然,箝制越军的战役、战略预备队,使其不敢去援助高平。55军以163师为主攻,以164师和165师切入同登左右侧的坂然、班庄地区,在强大炮火支援下予敌全力一击。55军各路攻击部队采取两翼突破,穿插合围,分割歼灭的战术,突击火车站,探垄阻援敌,四打探某,强攻鬼屯炮台,争夺339高地,经过前后7天浴血奋战,终于攻占同登、坂然地区,歼灭越军“英雄”12团及地方军共4031人。与此同时,43军127师、128师在南侧的爱店方向突破边境,攻击禄平地区之敌,以阻截亭立地区的越军338师北援谅山。

为争取自卫还击作战的更大战果,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前指决心不失时机地继续攻打谅山,拿下这个省会城市,歼灭越军第3师,威摄首都河内。因越军总部已急调327师、337师、北太省197团等部北上来援,谅山地区越军猬集,兵力较多,防线坚固。许世友又将54军161师、50军148师2个步兵团加强给55军,在兵力上对越军形成了3:1以上的优势。同时集中了师属以上9个炮兵团的优势火力,牛刀杀鸡,首先夺取外围要点,造成围攻谅山之势,然后一举拿下谅山。

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指挥(许世友上将指挥的东线广西方向战场略谈)(7)

扣当山、扣马山、巴外山、扣考山是谅山外围的四大制高点,进出谅山的两条主要公路和一条铁路都蜿蜒从山脚下经过。越军第3师将主要兵力摆在了谅山外围的各个山头高地上,俯瞰公路,形成密集的交叉火力。中国军队的机械化部队只能通过公路经达此处,便要遭到越军猛烈的火力打击。与此针锋相对,55军以4个步兵师另2个步兵团的优势兵力,在强大炮火支援下,从西北、北侧、东北、东侧向谅山拔点推进,先扫清谅山外围越军据点,再总攻谅山市区。当年解放太原和兰州时,徐向前的华北一兵团和彭德怀的一野也都是逐山攻击外围拔点,仗打得极为惨烈。时隔30年,中国军队再度检验山地攻坚能力。

谅山外围攻坚战从2月27日打到3月1日,历时2天多。55军及配属部队全部上阵,各阵地均迭经苦战,反复争夺,艰难推进。然而,55军攻坚必克。力挫强敌。这一仗,55军打出了精神,也打出了威风。55军在参加1979对越作战的9个陆军军中本不太显山露水,这次终于烈火锻真金,经历了最凶猛的战斗考验,作风过硬,表现最好,不愧是拥有我军“红一团”(163师487团)的部队。

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指挥(许世友上将指挥的东线广西方向战场略谈)(8)

3月1日上午9时30分,55军集中了19个炮兵营的306门火炮猛烈轰击谅山,30分钟落弹近万发,谅山市被炸成了一片火海。这就是著名的“万炮轰谅山”,极大地打击了越军的斗志。炮击过后,163师和164师从北、东两侧奋力突进,经过2天战斗拿下了谅山北市区。越军退守奇穷河以南的谅山南市区负隅顽抗。原本中央军委的预定意图是打到奇穷河就可以了,不再前伸。然而越南的宣传机器肉烂嘴不烂,宣称“中国军队没有占领谅山市”。这下惹得许世友雷霆震怒,在中央军委指示下,指挥6个步兵营于3月4日打过奇穷河,攻占南市面上区,最远向奇穷河以南推进了5公里。

谅山战役中,越军第3师遭到歼灭性打击,327师、337师和北太省197团也均受重创。共击毙越军10401人,俘敌108人。中国军队伤亡5000人左右,敌我损失比为2.1:1。55军步入辉煌,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英模单位和英模个人位居参战各军之首。其中163师表现最为出色,在同登和谅山两役中共歼敌5800余人,创造了全线师级单位歼敌最多的纪录。整个战役中,163师官兵无一被俘,无一失踪,无一连队被打散。无怪乎越军曾有口号:“消灭163,活捉边贵祥(163师师长)!”

攻击谅山的同时,第43军127师、128师在东南侧攻歼了禄平地区之敌,歼灭了越军独立第123团和亭立地区北上的338师一部,保障了55军的侧翼安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第43军副军长兼127师师长就是未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

东线作战打到这时,态势已很明显。谅山被克,连接越北地区各交通枢纽的门户洞开,中国坦克部队可沿公路直取河内。越南首都一片惊慌,越南政府发出了全国总动员令,在河内市区挖掘防御工事,各国外交代表团也开始向河内以南转移。

然而,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撤军了。

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指挥(许世友上将指挥的东线广西方向战场略谈)(9)

在整个东线广西方向作战中,中国军队攻进越南境内纵深20-100公里,控制面积5300平方公里。攻克高平、谅山两个省会城市,以及河广、茶灵、广和、河安等11座县城和同登镇。共歼灭越军40671人,击毁越军火炮340余门、坦克和装甲车45辆、汽车480余台,缴获火炮840余门、各种枪械11000余支(挺、具)及大批军用物资。同时,对所攻占地区的军用、民用设施进行了毁灭性打击和破坏。

综观整个东线作战,高平战役因大穿插、大迂回战法把握不好,劳师以远,伤亡很大,因而打得不很理想。谅山战役则攻坚必克,基本实现了歼敌及攻占预定地域的战役目标。

在实战进程中,高平地区的越军四散游击,袭扰不断,吸引了广州军区的大量预备队,不断投入进行清剿,才算歼灭了部分敌人,基本控制了主要交通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军队的攻击速度和攻进深度。很大程度上说,是指挥部在战前错误估计了越军的兵力。在越军的武装力量体系中,除了正规军和地方军、公安屯、特工外,还有大量的武装民军。这些民军武器装备较好,有战斗经验,化整为零,兵民合一,四处袭扰,防不胜防,从而吸引了中国军队的大量兵力。从伤亡上看,中国军队有相当比例的伤亡不是与越军正规作战造成的,而是被散兵和民军袭扰所致。这是深入异国作战的新情况,为中国军队所始料不及。

从战略上看,越军的一线坚守的战略注定了整个战局的被动,从而被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因柬埔寨的局势变化和越南的基本战略,如果不打到河内,越军是不会进行大的反攻的。而打到河内就会扩大战争规模,中国并不惧越南,忧虑的是北方苏军的动向。从这个角度说,1979之战的结局早已注定。中国军队必然是在一定时间内扫荡越北,然后收兵回国。

从战术上看,东线中国军队运用了大规模装甲部队作战,这在建军史上是首次。因为当年中国军队建设落后,步兵和坦克之间不能直接联络,导致步兵进攻途中无法联系坦克进行火力支援,坦克也无法联系步兵对其掩护,常造成步坦脱节,致使坦克被越军大量击伤和摧毁,这是一个重大教训。在亚热带丛林山地实施装甲部队作战,限制很多,不宜进行长途穿插。相反,坦克作为移动火力点支援步兵作战,以及进行城市攻坚,就有很多成功战例。

越军的正规作战能力远不及中国军队,但打游击战很厉害,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和困扰。后期中国军队吸取教训,采取拉网合围战术,分片包干,小群多路,分进合击,搜堵结合,逐区搜剿,以火攻对钻洞,以埋伏对偷袭,实行围、打、炸的战术,相当程度上打击了分散潜藏的越军。游击作战,很能检验单兵作战能力,对中国军队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和教训。

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指挥(许世友上将指挥的东线广西方向战场略谈)(10)

从后勤上看,中国军队实施长途穿插的部队多有断粮饿饭情况发生,41军121师甚至全师补给中断一周,不得不就地寻食,甚至取粮于敌。异国作战,民情复杂,这次取粮于敌,下次呢?取不到怎么办?中国军队的战力还有“礼拜攻势”之忧,确实需要深刻反思。

东线作战打得远了一点,伤亡大了一点,后来多年为人所指责。不过,就中国军队当年的建设情况,打成这个样子已经相当不易。从战斗精神上说,军魂犹在,继承了多年来的光荣传统。也因此,在日后的两山坚守防御作战中,越战越强,打出了国威和军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