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芨芨草
中国有句古话,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是人各有长处和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不过,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是有些人却只会看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其长处。究其原因,是只看到别人短处的人,目光短浅,心胸狭窄。
记得在杂志上看过一个故事,关于日本实业家松下幸之助的。有一天,松下幸之助去工厂考察,正好碰上厂长要开除一名工人。松下幸之助就问厂长,这个员工犯了什么错?
厂长说,这个家伙整天不好好干活,总是挑工人的刺,还喜欢跟上司作对,工人都不喜欢他。
松下幸之助对厂长说,你先别开除他,我去看看。他走到车间的窗口,悄悄地观察了一会,然后回到厂长办公室,对厂长说,既然你们不喜欢他,我就把他调到总公司去吧。
就这样,这名爱挑刺又不受人欢迎的员工被松下幸之助调到总公司,并被委以重任。很多人不理解。松下幸之助对大家说:他虽然爱挑刺,但挑得有道理,这是对产品认真负责的态度;他爱顶撞上司,是因为他的很多好的意见不被上司所接纳,他着急;他能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问题,说明他把心放在公司、放在工作上。这样的人,我去哪里找呢?
果然,在松下幸之助的信任下,这位员工不负所望,让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一大截,也让“松下”这个品牌更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而这位员工,最终成为了公司副总裁。
工厂的厂长只看到员工的短处,而松下幸之助则看到了这名员工的长处,并利用这长处,为自己的产品多加了一道保险。看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只能发出一声感叹:松下幸之助不愧是松下幸之助!
所以,人的眼光不同,看待问题也不同,得到的结果更不同。世上的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只是,有人的优点被放大,他就成了一个优秀的人;而有人的缺点被放大,他就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其实,即便最卑微的人,也有他的长处;即使最高贵最优秀的人,也有他的短处。
我们一直推崇孔子文化,也认为孔子是“大圣人”。不过,很多人却是忽略了孔子“看不起农民”这一事实。在孔子的教育理念里,他一直想培养他的学生为官从政,去辅助统治者治理国家。他认为当一个好官,百姓自然就会归附和臣服,所以不用自己去种田。因此,当他的学生樊迟来向他请教如何种田和种菜的时候,他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还说樊迟是“小人”。
在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是有很强烈的等级观念的。他认为农民是下等之人,他自己不是下等人,他的学生也不应该成为下等人。这样的思想,是有偏颇的。只不过,他提倡的“仁义治国,修身立德,注重礼仪”,对于统治者来说,都是有用的。
后世的人,过于放大孔子的长处,便也忽略了他的短处,所以孔子才会成为世人心目中的“圣人”。其实,不管“圣人”也好,普通人也罢,有长处有短处也是正常的。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和白居易同年考试及第的元稹,诗文也是非常出名。他和白居易一起,被世人称为“元白”。他为去世的原配妻子写下一首叫《离思五首》的诗,其中两句流传广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两句诗,一直被认为是“用情专一”的千古佳句。后人只看到他的诗,就认为他对老婆用情至深,是个好丈夫。却不知,元稹在娶这位原配之前,曾经抛弃过他的初恋情人。这个女子的原型,就是《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本来,他同崔莺莺很相爱,但他上任之后,发现还有一条路可以让他更快地升官——娶三品大员韦夏卿的女儿韦丛,也就是元稹为之写诗的那位“亡妻”。原配韦丛死后,元稹又和女诗人薛涛发生过一段情,后来又抛弃薛涛,另外娶妻。
对于这样的男人,其实是很难说得上有好感的。但他写下的诗篇又深为人们所喜欢,并为之流传。这样时间一长,人们也就忘记了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也或者说,人们记住的,只是他的诗,而不是他的人。
所以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我们看待一个人时,尽量去发现他的长处,并利用他的长处,而不是只盯着他的短处看。
其实,善于发现别人长处的人,他的“善于发现”,本身也是一种长处。不是吗?
,